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天一大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试题预览
天一大联考 2018—2019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法制文明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规范制度、精密的立法技术、成熟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治理智慧和精神追求,是我们今天进行法治建设的重要历史资源。中国法律史学是法学和史学 的交叉学科,主要以中国古代法制为研究对象。中国法律史学自成体系,在改革开放后得到长足发展,研究成果百花齐放,学科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大为增强。
法律史研究要坚持史料的基础性地位,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进行整理和编纂,通过考证找寻历史真相。 但是,法律史学研究又不能止步于史料,否则就会偏离法学学科属性。法律史学研究要坚持论从史出、思古 悟今,从史料中揭示出中国传统法律的特有品质、思维方式、逻辑体系、行为模式及价值内涵,从法律演变的 历史中寻找文明秩序的一般原则和规律,为回答当前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当代价值和时代使命。
    近年来,一些法律史学者采用新史料、新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例如,利用契约、方志、司法档案等进行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这些新材料和新方法,使得法律 史学研究内容从国家、中央扩展至地方和基层,从律例典章扩展至民间法律实践,拓宽了研究视野。不少研究明清法律史的学者就通过整理统计明清时期的司法档案,来考察当时官员“依法裁判”的状况。这―样的 研究方法值得鼓励,不过研究中也应慎重对待新材料和新方法,确保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一些学者用现代或西方的法学概念、制度和框架来认识、评价和解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这种研究方式尤其需要注重严谨性和科学性。如果生硬地拿西方法学理念作为研究标尺,可能无法体察中国古代法律制 度的本意和其中的智慧,甚至可能得出否定中华法制文明的结论。比如,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本身就体现出对西方法学概念的机械理解。这些西方法学概念是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时空中产生 的,以这样的概念解读另一种文明、另一个历史时空中的法律实践,容易得出偏离实际的看法。准确认识一 种法律文明的历史,应当从其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出发。
    习近平同志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去掉了,就割断了精 神命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法律史学和现代法学之间的桥梁,是法律史学服务当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只有以史料为基础,以中国特有的法律话语体系来解释和评价我国历史中的法律现象,才能承担起传承中华法制文明、回应当代法治建设需要的时代使命,实现学科的独特价值和繁荣 发展。
(摘编自罗冠男《挖掘法律历史的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法律史学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兼有法学和史学要素,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
B.法律史学研究要从法律演变的历史中寻找规律,思古悟今,从而回应现实法治问题。
C.法律史学研究扩展到了地方和基层,主要得益于学者们进行的契约、司法档案等的研究。
D.确保中国法律史学的正确研究方向,需要更深人理解中外法律及其产生背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中华法制文明谈起,结尾引用习近平的话,把论证提高到了文化的高度。
B.文章第三段用例证法论证了用新史料、新方法进行研究对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影响。
C.文章介绍了中西法学的产生背景,论证了怎样借鉴西方法学促进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
D.文章论证挖掘法律历史的当代价值这一观点,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清晰,有条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法制文明有着制度、技术等诸多优势,因此进行史料研究更契合法学学科属性。
B.理清历史问题,慎重对待新材料和新方法,就能确保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C.西方法学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所产生的历史时空不同,难以做到解读对方。
D.挖掘法律历史的当代价值,促进现代法学的发展’离不开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于海宁袁花镇,2018年10月30曰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消息一出,海宁各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
    金庸于1935年从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1992年首次重返家乡时,金庸给学校捐资建图书馆。当地教育部门介绍,金庸生前回乡时曾多次走进海宁校园,自称是学子的“大师兄”,为家乡传递正能量。金庸及 其侠义精神,今后将作为海宁中小学名人文化教育传承项目,继续深入校园、课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摘编自蒋亦丰《再见了,大侠校友》)
材料二:


 (摘编自李阳《一周(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文旅观察:金庸逝世引发全民追思各省文化和 旅游行政部门密集挂牌成立》)
材料三:
    2007年6月,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并与北大学子交流。整理笔记素材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只要照着笔记往电脑里敲字就行了,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 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釆。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
    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最喜欢的还是他写的《袁崇焕评传》,而听完他的演讲,我理解了先 生的历史观因何而来。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
    我接触金庸先生时,他已年过八十,刚在剑桥大学完成硕士学位。金庸先生说,现在的知识早已远离了 靠记忆力的阶段,过去,什么东西不懂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以明白。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 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 方向。
(摘编自王庆环《时时真诚事事谦恭——采访金庸先生二三事》)
材料四:
    2001年5月,在雅静的南开明珠园,77岁的金庸先生和90岁数学家陈省身先生重逢了。老友相见格外动情,除了陈先生刚组建的数学研究中心的话题外,谈论的都是金庸的武侠和江湖。交谈中陈省身说,他 最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我请教陈先生为何最喜欢黄蓉,金庸先生心领神会地笑着说我小说里 的人物,黄蓉犮最懂算数的,是武侠中的数学家。”听到这个解释,陈省身先生纵声大笑起来。陈省身先生 解释为何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认为武侠和数学在最高层面是相通的。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蕴藏着高度的美感和哲学内涵,这和数学的境界是相通的。温暖的笑声中,两位大师投入和沉浸的表情,加之充满哲学意味的交谈,令人感动和折服。
(摘编自张建星《侠之大者温润如玉f乙金庸大师》)
材料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曾摘取自己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创作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对联。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自己的小说体现的人生观,他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小说 完成了“经典化”蜕变,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同 时渗透着现代精神。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显,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
    我们不禁要发问: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武侠文化真的要消亡了吗?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
(摘编自连锦添《金庸,带着武侠梦远去了》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庸的去世引发了家乡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而金庸生前也关心家乡发展,为学校捐建图书馆, 多次走进校园,为家乡传递正能量。
B.梳理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一周的文旅行业热点信息可知,武侠小说家金庸逝世引发了全民讨论,话题热度最高。
C.金庸先生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随意玩玩,就能创作出深受欢迎的作品,把武侠小说推到新局度。
D.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寄寓了自己的人生观,体现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倡导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文旅观察显示,金庸逝世那一周,金庸逝世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APP、微信,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 v部门逐一亮相主要是微信、新闻。
B.金庸先生有远见,他不看重记忆,因为不懂的东西到图书馆査几本书就可明白,他认为做学问的关键 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C.金庸先生和陈省身先生惺惺相惜,从他们关于数学与武侠小说的对话中可看到一代大师虽研究领域 不同,但对学问的认知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D.虽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玄幻、修真、盗墓、穿越等小说的 兴起,表明大众文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6.金庸之后,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根据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焰火
邹世奇
    又快过年了。小妮站在东厢的廊下,仰头望着夜空,很久以前,有人曾在那里升起一朵绚烂的烟花。
    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
   那时候,小妮和父母住在四合院的西厢和北厢,东厢和南厢住着一位阿婆。每年一进腊月,阿婆便去火车站排队买票,她的儿子、儿媳都在省城工作,她要去省城和他们一起过年。小妮初二那年腊月,阿婆破天 荒地没有去火车站买票。原来阿婆的孙子考上了北大,他们一家要回来过年了。
    大年三十傍晚,小妮随爸妈去城外给先人送过亮,回来看见阿婆的门关着,里面电视开着,有客人,言笑晏晏的。
    第二天是年初一,一大早,小妮就被鞭炮声吵醒,隔着木格窗子,看见外面下雪了!小妮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来到院子里。
她看到了什么? 一树被雪覆盖的腊梅花下面,一个少年正用手指轻轻拨去积雪,深嗅那雪中腊梅的清香。他穿着蓝色的休闲装,系着灰色的羊毛围巾。感觉到有人看他,便朝小妮扭过头来。小妮也忙低头看 自己:粉色短款羽绒服,牛仔裤,粉色毛毛拖鞋——真土气啊,她觉得脸发起烧来。少年朝小妮笑了笑,干净透明。
    那一天,小妮任爸妈怎么唤都不肯回屋,她收集积雪做了很多只雪鸭子,每一只都比茶杯大不了太多,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从雪地里排到院中的石桌上,从屋檐下排到白色的冬青树上,好像小鸭子们列队在走。
    终于,阿婆家贴着“福”字的棉门帘一挑,嗅腊梅的少年——阿婆的孙子,小妮叫他小哥哥,出来了,看见雪地里的小鸭子,眼睛一亮,朝小妮笑了起来,说:“心思好巧的小妹妹。”小妮藏起冻得通红的双手,也笑了。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子,做手工却是小妮的强项。
    年初二开始走亲戚,这一走就要一直走到初七爸妈上班为止。
    这一年,走亲戚格外令人厌烦,连小妮喜欢的糍粑、糯米蒸饭、粉蒸肉都变得油腻而驹甜。好不容易到 了初五,轮到小妮父母邀请亲戚们来自己家了。小妮提前几天就在心里雀跃,然而初五一大早,她眼看着阿 婆一家人锁上门出去了,小哥哥还回头对她笑了笑。小妮憋得眼角疼,才没让眼泪流下来。
    又是乏味而耗神的一天。到了晚上,小妮帮妈妈打扫请客后一桌的狼藉,隔窗听见阿婆一家也走亲戚 回来了。过了一会儿,院子里响起了爆竹声。鞭炮一响,在小妮耳朵里就有了召唤的意味。她飞快地把洗 净的盘子放进碗柜,冲进了院子。
    天上新月如钩。不甚亮的院子里,小哥哥正用一根燃着的线香,探着身子去点地上竖着的一根大爆竹。爆竹的引信被点燃了,“嘭”一声升起,在高空绽开一束七彩的礼花,“噼辞啪啪”地向四周绽放,越变越繁复,越变越绚丽,流光溢彩,光芒四射。随后,于极盛处渐渐黯淡、消逝,最后只剩下一束青烟,在漆黑的夜空保持着一朵烟花的形状,久久不肯散去。
    小妮一直仰头看着,直到小哥哥碰碰她:“你来放。”小哥哥手中一支细细的焰火棒。小妮退后一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不,我不敢。”小哥哥微笑我知道你不敢,这个不怕的。”
    看见小哥哥眼里的鼓励和期待,小妮一下子来了勇气,接过那根小棒,伸长了胳膊远远地持在手中。小哥哥用线香点燃了它,绽开一呆金黄的、毛萆萆的烟花,安安静静,小巧玲珑。小妮不再害怕,把这朵小小的 烟花举到眼前,好奇地看它,像看着一簇小小的希望,喜悦充塞了内心。那个夜晚,那种焰火棒,小哥哥给她 点燃了一支又一支。
第二天是初六,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傍晚回来时,只有阿婆在院子里打扫昨夜的爆竹残迹。她知道,小哥哥和他的父母已经回省城了。
    又是一年春节。阿婆照例收拾好一切,去省城和儿子、孙子一起过年。和往常不同的是,今年她把房子 卖给了小妮家。欣喜的小妮父母把春联和“福”字贴遍了四合院的每一扇门窗。他们终于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没人注意到小妮的忧伤。
    那年烟火璀璨的一瞬,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
    几年后,小说比以前更加挺拔,轮靡也更分明了。因为小哥哥进的是北京大学,她的成绩也从班级中游升到了全县前五。
    新年过后,小妮就要高考,她想考北大,如果不行,也要上北京的其他学校,她记得小哥哥的专业和班 级,相信他还会在那里继续深造。
这样想着,小妮点燃一根小小的焰火棒,金黄的烟花安静绽放,温柔的,毛茸萆的,像一簇小小的希望。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小妮的回忆写起,引导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回到“很久以前”,沉浸在感情的 氛围中,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B.小说写景简洁,有韵味,如“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 ,既从嗔觉角度写腊梅特点,又以腊梅的“甜 香”暗示小妮的心理,意蕴丰富。
C.小妮收集积雪做雪鸭子这一细节,表现了小妮的心灵手巧,这正是她的童心表现,也意外地获得了嗔腊梅的少年的称赞,双方由此有了更多的交流。
D.小说善于遣词造句,如“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中的“拖”字,用得形神兼备,“在她心里亮了好 多年”中“亮”字表现了影响之深。
8.小说多处表现了小妮的不同心理,请找出四处并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6分)
答:
9.文章以“小焰火”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文秀,字仲远,吴兴武康人,司空庆之弟子也。前废帝即位,为安南录事参军。景和牛千,迁青州刺史。时帝狂悖无道,内外忧危,文秀将之镇,部曲出屯亨了,说庆之曰:“此人性情无常,猜甚,将来之 祸,事又难测。今因此众力,图之易于反掌,千载一时,万不可失。”庆之不从。文秀固请非一,终不回。文秀既行,庆之果为帝所杀。庆之死后,帝遣江方兴领兵诛文秀。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弥之等寻归顺。弥之青州强姓,门族甚多,诸宗从 相合率奔北海,据城以拒文秀。文秀遣军主解彦士攻北海陷之,伯宗合率乡兵,复克北海,因率所领向青州所治东阳城。文秀拒之,伯宗战败。玄邈、僧嵩等并进军攻城,每战辄为文秀所破。三年二月,文秀归命请罪,即安本任。八月,净蜀郡公拔式等马步数万人入西郭,直至城下。文秀使辅国将军垣谌击破之。四年, 进文秀号右将军,拿五百户。虏围青州积久,太宗所遣救兵并不敢进。文秀被围三载,外无援军,士卒为 之用命,无离叛者,日夜战斗,甲胄生机虱。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遂为虏所陷。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虏既入,兵刃交至,问曰:“青州刺史沈文秀何在? ”文秀厉声曰:“身是。”因执之,牵出听事前,剥取衣服。时白曜在城西南角楼,裸缚文秀至曜前,执之者令拜,文秀曰:“各二国大臣:无相拜之 礼。”曜命还其衣,为设酒食,锁送桑乾。文秀在桑乾凡十九年,齐之永明四年,病死,时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书•沈文秀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 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B.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 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C.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動/遣 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D.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励/遣 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年是指某一事物或事件开始发生的时间,文中是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B.白下,南京古名,晋时平乱修筑的白石皇,后修筑成城垣,并逐步繁盛起来。
C.虏,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辱称,索指发辫,因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
D.食邑,中国古代卿大夫受封作为世禄的田邑,卿大夫只享有食邑内土地的租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文秀能明晰形势,准确作出预判。前废帝性情无常,猜忌心严重,朝廷内外人人自危,他劝说庆之 行废立之事,庆之不听,他走后,庆之果然被杀害。
B.沈文秀有军事才能,多次打败对手。他派解彦士攻陷北海,又阻击伯宗,使伯宗大败;在和北虏作战 时,又打败了玄邈、僧嵩、蜀郡公拔式等。
C.沈文秀得将士之心,将士为之尽力。他被敌人围困了三年,外无援军,将士们愿意为他效力,日夜战 斗,盔甲上都生出了虱子,但是却没有一人叛离。
D.沈文秀对故国忠诚,不肯屈膝折节。面对虏敌和对着他的兵刃,他毫不畏惧,厉声以对;被剥去衣服, 捆到白曜面前,他不肯下跪,有浩然之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
译文:
(2)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昌,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四句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气息,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喜悦之情。
B.诗中“昨夜”“人”二词写出了时节骤然变换、春风吹拂的特点,表现春归景象。
C.“黄金色”是写杨柳嫩黄之色,正扣题目中“早春”二字,也和“春还”呼应。
D.诗歌后四句写诗人与友人共赏春光,有描写、有抒情,感情蓬勃奔放,荡人心魄。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认为, “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自己没有好处,并进一步指明为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的原因,“  ”。
(2)荀子的《劝学》以 “ ”表明了学习的重大意义,以“ ”表明要学会利用外物实现目标,点明如何学的问题。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 “    , ”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甚至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的痛心现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互联网产业快速起飞。沧桑巨变,肇始于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 1994年。( )。马云成立公司,开始这一年艰苦的创业生活。公司主打产品叫中国黄页。为了推销互联网,马云在自己的一套说辞前一次次加上    的“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也是在这时,张朝阳从美国飞到首都机场,回国创业……很快,互联网开始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最先改变了 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新浪、搜狐、网易……一直到本世纪初,这些门户网站都长得颇为相似——首页充满新闻,有个    的BBS,并且将各种网站分门别类整理成目录。 
    互联网经济版图迅速扩张。盛大在2003年仅有100名员工时,收入就达到6.33亿元,净利润2.73亿 元;腾讯一系列围绕QQ产生的增值服务“打下一片天”……和三大门户网站上市前只能在招股说明书上大肆夸耀浏览量和用户数不同,此时走向纳斯达克和纽交所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多半都有了能    的商业模式。海外投资者在描述这些中国互联网“新贵”时,“中国的+美国知名网站”成了     的描述方式,如中国的谷歌、中国的Youtube。不过eBay、谷歌、MSN等外来客在中国市场近乎惨烈的捉对斯杀中,都输了。发展到现在,无数普通人可在菜市场扫码支付,扫脸过安检,微信挂号看病等,生活方式已发生 了巨大变化。可以说,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展现了在中国模仿到效法中国的过程中强大技术推动力,以及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所激发出的蓬勃生命力。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一年起,一些人纷纷亮相,成为这一产业的标志性人物
B.这一年,后来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标志性人物纷纷亮相
C.这一年在互联网上亮相的,后来成为这一产业的标志性人物
D.抓住了这一年的人后来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标志性人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子虚乌有包罗万象自圆其说约定俗成
B.荒诞不经包罗万象天衣无缝相沿成习
C.子虚乌有无所不有天衣无缝约定俗成
D.荒诞不经无所不有自圆其说相沿成习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展现出在从中国模仿到效法中国的过程中技术拥有的强大推动力,以及与传 统产业深度融合所激发出的蓬勃生命力。
B.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互联网产业在从中国模仿到效法中国的过程中技术有着强大的推动力,以及与 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激发出蓬勃生命力。
C.中国互联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在中国模仿到效法中国的过程中技术的强大推动力,以及与传 统产业深度融合所激发出的蓬勃生命力。
D.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展现了在从中国模仿到效法中国的过程中技术的强大推动力,以及互联网与 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所激发出的蓬勃生命力。
21.下面是某网络有限公司开业启事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本公司经过三个月的张罗,开业一些事儿已准备停当,兹定于七月一日正式接待宾客。开业期间,我公司将给会员惠赠礼包。诚挚欢迎您莅临我公司办理业务。
答:
21.下面是青岛2019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会徽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西南联大旧址立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之阳记述西南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有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联合大 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 历历不爽,若合符契”等内容。碑之阴是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征战沙场的八百多名学生名单。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二高2019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语文试卷』  下一个『河南省信阳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