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最新模拟名校优化卷语文试题(五)(含答案和答题卡)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9年高考最新模拟名校优化卷语文试题(五)(含答案和答题卡)(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最新模拟名校优化卷(五)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
试题预览
绝密★启用前
2019年高考最新模拟名校优化卷(五)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追求美。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中国艺术家则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当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情景交融,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
B.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C.中国艺术家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是比西方艺术高明之处。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由原文可知,“所有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情景交融”与“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之间并无因果关系。B项,“十分漂亮才是美”说法有误,原文“非常完美”并不等于“十分漂亮”,有些作品可能在外形上并不漂亮,但在人物塑造上是完美的。C项,“这是比西方艺术高明之处”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中国艺术在意境方面的追求。
B.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意境和意象的分析,主要阐释了意境的特殊规定性特征。
C.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不同。
D.文章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意境的特征,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正反对比”的说法错误,应是“中西对比”。C项,“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D项,“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很多人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让人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作为西方人他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中“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错误,因为按西方艺术家的观点,王维的诗不符合西方艺术家以逼真为美的原则,可能都不会被认为是好的艺术作品,也就无从谈“妙”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们通过对数据库内100多个GDP总量较高的城市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作为外来人口数量,可得中国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外来人口比重最高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东莞、浏阳和深圳。
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之后,他们丰富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有助于壮大产业工人队伍,而且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一座城市开放的程度越高,越是能够海纳百川,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汇集,城市也将越具备活力。
但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使得“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被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2017年11月27日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二 2017年外来人口最多的七个城市
             

(资料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三 一线快递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供不应求。记者了解到,临近年关确实有很多快递员提前离职回家,给快递派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离年关越近,离职的快递员也会越多,可能会导致网购的年货的送达没有以前那么顺畅。
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快递员们的要求很简单: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他们能够快乐工作。
无论如何,快递企业要想免受“用工荒”的病痛折磨,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从业人员是其必答之题。
(摘编自2018年2月13日《劳动报》)
材料四 春节到来,北京街头的人流车流日益稀少,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返乡。公交不挤了,道路不堵了,可不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临饭馆商铺歇业、快递大幅“停摆”等诸多不便。“空城”,让人欢喜也让人忧,而这矛盾背后则反映出了城市迅速膨胀后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他们的“根”还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基本公共服务未实现均等化,是阻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主因。”苏海南强调,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测算并设定一个人口红线,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将资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让人们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就能找到用武之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苏海南说。
(摘编自2016年2月7日新华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度高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这样的城市有活力,经济发展也好。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外来人口数量更多的城市,GDP总量排名也更高,但也有例外。
C.快递员春节返乡是过年时快递派送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大幅增加假期加班工资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D.苏海南认为,要解决中国一线城市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如果能大幅增加假期加班工资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错。材料三原文为“仅靠春节……‘临时抱佛脚’提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城市的外来人口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所以对于外来人口已经很多的大城市来说,现在要减少外来人口。
B.外来人口离开造成了大城市春节“空城”的烦恼,要减少这种烦恼,城市管理者就应该把相关的工作岗位多给本地人,少给或不给外地人。
C.要解决城市迅速膨胀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国家就必须将资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并为大城市划定人口红线。
D.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离开北京,既给北京本地居民带来了一些平时没有的方便,也给他们带来了烦恼。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减少外来人口”错,由材料一最后一句话可知,应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B项,“把相关的工作岗位多给本地人,少给或不给外地人”错,由材料四可知减少“空城”烦恼应该让部分外地人融入本地,需要为他们解决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生活问题。C项,“必须”说法绝对。原文材料四是“政府应将资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
6.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的烦恼,应该怎样做?请综合所给材料的内容概述。(6分)
答:                                                                                               
                                                                                                       
                                                                                                      
                                                                                                    
                                                                                                          
答案 ①企业要善待员工,提高员工待遇,完善用工制度,给员工提供发展空间。②政府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免除外来人口在住房、看病、子女上学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融入城市,同时合理分配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的资源,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文本可知相关信息集中在材料三、四中。材料三,从快递企业临近年关面临“用工荒”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求企业完善用工制度、善待员工、提高员工待遇等;材料四,从政府的角度分析,提出应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免除外来人口在住房、看病、子女上学方面的后顾之忧,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同时合理分配资源,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狼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他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个女婴,生命垂危。他顿时心软了,说:“天送的,我收养了。”牢牢地抱了回去。
转眼十年过去。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辛苦耕作,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多攒点钱供养女上学,他上山采药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泪水泡饭。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有夸他行善添寿的,有骂他窝囊造孽的,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了苦笑一下,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儿,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只好蜗居在村里,仍旧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干栏石楼里,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儿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了。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表叔家到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要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还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连大人都惧怕,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有的就辍了学。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她说:“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你要念好书,争口气!”然后卖掉了家畜。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一片狼藉。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学狼叫。
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哪有半点端倪?见表叔的女儿出门上学去,记者好奇地问:“山里有狼,你不怕吗?”她苦笑答:“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记者一愣,又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鼻子有些酸,说:“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边说:“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她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是狼嗥?是人喊?
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晴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万幸的是,石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选自《河池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交代表叔的光棍身份,以及他当搬运工的事,为下文写他收养孩子作了铺垫。
B.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门前古树被劈等细节,有利于突出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C.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主动做家务,她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
D.记者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的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文章没有明确交代记者们发现真相,也没有写记者们的努力。
8.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                                                                                                 
                                                                                                       
                                                                                                      
                                                                                                    
                                                                                                    答案 ①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如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儿。②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如向光棍表叔提供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等。③农村生源减少,学校实行合并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的环境入手。小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题考查社会环境,设题指向非常明确。回归文本寻找有关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例如:表叔的生活环境,国家的政策背景,养女的读书环境等。全面概括,合理分点即可。
9.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情节上,“狼叫”是最关键的情节,推动了相关情节发展,与父女二人命运的转折关系紧密。②人物上,使父女二人的形象更鲜明。学狼叫是表叔应对困难的策略,体现着父爱;是养女行路时壮胆的行为,表现着她的坚强与成长。③环境上,“狼叫”表现了当地的偏僻与贫穷,为小说的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④主题上,“狼叫”的消失,写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⑤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对于标题作用的探究题,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行文结构、中心主旨和阅读效果等方面考虑作答。具体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①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②突出小说主题;③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题:①结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③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①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事件为标题: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本文是以事件为题,围绕(5)中几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张忠恕,字行父,右仆射浚之孙。入府幕,时韩侂胄权势熏灼,尝夺民间已许嫁女,夫家以告,忠恕白尹归其父母,尹不能难。再调广西转运司主管文字,改通判沅州,主管京湖宣抚司机宜文字,知澧州。
开禧末,入为籍田令。属太庙鸱吻为雷雨坏,神主迁御,忠恕因轮对,请广言路,通下情,宁宗嘉纳。
嘉定五年,迁军器丞,进太府丞。出知湖州。迁司农丞、知宁国府。夏旱,请于朝,得赐僧牒五十,米十万七千余石。常平使者欲均济而勿劝粜,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所见浸异,以言去,主管冲佑观。
起知鄂州,改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召为屯田郎官,丁内艰。免丧,入为户部郎官。入对,极言边事,其虑至远。
理宗即位,忠恕移书史弥远请取法孝宗,行三年丧,且曰:“孝宗始自践祚,服勤子职凡二十有七年,今上自外邸入继大统,未尝躬一日定省之劳,欲报之德,视孝宗宜有加。”既而宰辅率百僚请太母同听政,忠恕复贻书史弥远,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诏群臣集议庙制,忠恕谓:“九庙非古。若升先帝,则十世之庙昉于今日,于礼无稽。”
宝庆初,诏求直言,忠恕上封事,陈八事……疏入,朝绅传诵。始魏了翁尝勉忠恕以“植立名节,无 家声”。及是叹曰:“忠献有后矣!”真德秀闻之,更纳交焉。
忠恕自知不为时所容,力请外补,遂以直秘阁知赣州。魏了翁尝许忠恕“拳拳体国似浚,拨繁剸剧似其父枃,敛华就实则有志义理之学,尝有闻乎栻之教矣”。
(节选自《宋史•张忠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B.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C.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D.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客观型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谓”的意思是“说”,其后要断开,排除B项。“惟”是句首助词,只能在其前断开,排除D项。“此”是后句主语,其后不应断开,故排除A项,选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仆射,古代官职名称。汉献帝时分置为左右仆射,自此以后,或二或一,置二人则分左右。
B.古代帝王有干支、年号、王公纪年法等。“嘉定五年”中“嘉定”是庙号,是王公纪年法。
C.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丁内艰”是指为母亲守丧。
D.大统,“天下一统,成就帝业”之意。本文的“入继大统”,是指继承帝业、登上帝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嘉定’是庙号”错,“嘉定”是南宋皇帝宋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忠恕忠君爱民。他给史弥远写信阻止皇太母共同听政;夏季干旱时曾为百姓申请救济粮。
B.张忠恕敢于直谏。曾经利用上朝面君之机,向皇上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受到皇帝的赞赏。
C.张忠恕深谋远虑。担任户部郎官时,曾上奏皇帝,详尽论说边境事务,考虑周到,有远见。
D.张忠恕不畏权贵。敢于犯上,为民伸张正义。曾经让韩侂胄把强抢的民女归还给她的父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是文言综合分析试题,选项内容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曾经让韩侂胄把强抢的民女归还给她的父母”错,依据原文“忠恕白尹归其父母”可知,张忠恕报告给府尹,将女子归还给她父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5分)
译文:                                                                                                 
 
(2)忠恕自知不为时所容,力请外补,遂以直秘阁知赣州。(5分)
译文:                                                                                               
 
答案 (1)张忠恕担心以后接济不上,于是核查户口、统计年月,严格告诫各县晓谕大户人家献出所藏(粮食)。(“虑”“谕”“发”各1分,句意2分)
(2)张忠恕自知不被时世容纳,极力请求补授外任,于是以直秘阁(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高2019届第三次诊断性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下一个『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