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卷专题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北京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卷专题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高三总复习 北京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东城区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材料一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于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
试题预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东城区一模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于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近十年来,为改变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即可窥见一斑。然而事实是,通州、顺义、大兴等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滞后、功能不完整,职住严重分离的弊端难以缓解,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在城市“摊大饼”的背景下成为“大饼”的一部分,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这使得重点新城的传统发展思路亟待创新。
从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城市副中心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形成都市圈内真正的多中心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既能保证城市的规模效益,也能缓解“城市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北京发展空间形态的共识。
城市副中心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目前主要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 两种形态。
Sub-CBD,直译为“次级商务中心区”,是世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张期出现的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多的类型。它主要是指与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务中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地理角度定义的,是相对于中央商务区(CBD) 的一个次级中心区,特别突出了商业、商务的职能,其建设目的主要在于运用经济杠杆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Sub-City Center,直译为“次级城市中心”,是特大城市成熟期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城市”走向“网络化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能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中心区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这一概念是从行政区划角度定义的,更侧重于行政区划中城镇体系的概念。次级城市中心为行政辖区,有自身较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独立于主中心城市的城市。
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北京已超过最优规模,而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只存在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因此,要缓解北京“城市病”,亟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副中心,一方面分担北京中心城区的功能,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发挥其城市规模效应以及与超大城市的协同效应,促进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投资环境以及城市间交通运输条件,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城市群结构。
(取材于刘洁等人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城市病”根本成因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全行政区人满为患。
B. 中心城区人挤为患。
C. 城市发展模式像“同心圆”。
D. 中心城区的功能过度集聚。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城市副中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能有效缓解特大城市的“城市病”。
B. 是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C. 发展形态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
D. 体现城市结构从单核向多核演变。
3.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窥见一斑:由城市规划看到城市未来的概貌。
B. 摊大饼:中心城区功能过度膨胀,人口众多。
C. 杠杆:比喻起平衡或调控作用的手段。
D. 二传:指承接和替代中心城区的功能。

材料二
2019年1月,是属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高光时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教育、医疗等配套工程开工,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建设如火如荼。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通州区也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2200多年的建置史。京杭大运河从这里起航,多种文化和资源要素交汇流通,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燃灯佛舍利塔、三教庙、大光楼、曹雪芹墓等一大批历史古迹和遗存,让通州散发着古老和迷人的魅力。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建设中,还发现了始建于西汉初年的路县故城遗址。
通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天津、河北交界,作为北京城的“东大门”,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这里交通十分发达,距长安街20公里,15分钟可到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可到达北京新机场,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
通州是美丽的滨水生态城区,多河富水,是北京流域面积最广的城区,也是北方不可多得的内陆水城。这里有万亩森林公园,绿带环绕,蓝绿交织,水城共融,鸟语花香。
通州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域面积906平方公里,境内一马平川。城市副中心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通州境内产业园区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早在1993年,通州镇就被定位为北京14个卫星城之一。2005年,通州新城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中心城区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2010年底,北京市委明确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际新城”。
一路走来,通州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直至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主导职能包括行政、居住、商务办公等,通过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绿地环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业和生活。
按照新的定位,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目前,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正在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要求,城市副中心将坚持“副中心质量”,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取材于赵磊、王彩娜、李苑溪等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标志通州区正式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
B.城市副中心在行政办公区建设中发现了路县故城遗址,表明了通州建置始于西汉初年。
C.通州赢得“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原因是地处交通节点,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发达。
   D.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控规”为蓝图,坚持“副中心质量”,将为城市新发展做出示范。
5. 根据材料二,下列作法不符合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定位的一项是(3分)
A. 加快公共交通业的发展,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到区外就业的比重。           
B.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如创意产业、运河文化产业。
C. 以通州运河商务区为圆心,聚拢国内外知名财富管理企业及智库。
D. 与北三线建立统一管控规则,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共建生态绿洲。
6.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通州城市副中心应该属于的发展形态是(3分)
A.次级商务中心区        B.次级城市中心
7. 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析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原因。(5分)

1.(3分)C        2.(3分)D        3.(3分)C       4.(3分)D 
5.(3分)A        6.(3分)B
7.(5分)答案要点:
①北京“城市病”严重,亟待解决。
②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新城未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
③区位优势明显,能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挥“二传”作用。
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很早就被定位为卫星城之一。
⑤可以和北三县协同发展,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发展。
(每个要点1分)
西城区4月统一测试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1)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门类。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与人群,大都有着各自的曲艺表演形式。如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演述方式,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表演,这部史诗的主要搜集整理与吟诵传唱者荷马,就是古希腊的曲艺艺人。
    (2)曲艺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统深厚。中国从隋唐至今,曲艺的成熟发展至少绵延了1500年。已知最早的曲艺品种,是隋唐时期的“说话”。之后历代均有其代表性样式,如唐代有“转变”,宋代有“诸宫调”“鼓子词”,元代有“散曲”“平话”,明代有“词话”“道情”,清代有“弹词”“子弟书”“莲花落”等。中华各民族古今拥有的曲艺品种有1000个左右,至今依然存活的在500个以上。
    (3)中国曲艺品类虽然庞杂,特征却很鲜明。曲艺扎根在深广的地域和独特的方言环境中,就是说,不管何种曲艺样式,都是采用形成地区的方言土语(或民族语言),运用或说、或唱、或连说带唱、或似说似唱的方式进行以语言性叙述为主的口头表演。说的如相声、评书;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等;连说带唱的如安徽琴书、云南扬琴等;似说似唱的如山东快书、锣鼓书等。其他如表情、动作、身姿、意态,乃至乐器伴奏、口技模拟等等,均为口述表演的辅助手段。这也使曲艺演员的表演姿态不似戏曲和影视剧,即由演员化装成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假托性的角色化代言模仿,而是以本色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进行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即便要表现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也仅是通过口吻、语音、动作、神态等进行模拟和演示。与之相应,曲艺的“唱亦即“曲唱”,也与唱歌的“歌唱”和唱戏的“扮唱”不同,属于“说唱”,即“说着唱”或“唱着说”。一个人、一张嘴,或两三个人、三五件乐器,就会演出一个曲种,表演一个节目。
    (4)但形式的简便,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简陋。曲艺也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语言(材质)、文学(脚本)音乐(唱腔、伴奏)、杂技(口技)、美术(化妆、服饰、道具、灯光、背景、音响)、舞蹈等等,都是不同曲种的基本构成要素。
    (5)曲艺的文化功能和历史作用,较之其他的艺术样式,可以说尤为独特。这是由于曲艺在历史上不只是供人娱乐和精神审美的表演门类,即单一的“艺术之属”,同时还是“文化之舟”和“戏曲之母”。许多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在过去主要是依托曲艺化的口述表演来完成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式的中国章回体长篇小说样式,也是直接“克隆”曲艺说书的产物;大部分戏曲剧种的形成,更是各式曲艺孕育脱胎的结果。这使曲艺在其“本体价值”之外,还有着十分特殊的“载体价值”和“母体价值
    (6)曲艺的历史曾经非常辉煌,曲艺的文化价值十分厚重多样。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曲艺的当代发展遇到空前挑战,曲艺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包括语言“植被”遭受极大破坏。比如人数较少的赫晢族,保护其濒危曲艺,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伊玛堪,也是对该民族已经基本退出日常生活的特有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曲艺类非遗的保护,其作用超出了本身,意义尤其重大。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线语句中相关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色身份:指舞台上表演的演员,不必非要化妆。
 B.口头语言:指表演使用的是方言土语或民族的语言。
 C.说唱叙述:指在舞台上演员“说着唱”或“唱着说”。
 D.表演艺术:指演员运用表情、动作、身姿、意态表演。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马史诗》的演述方式是古希腊的曲艺表演,荷马是曲艺艺人。
 B.中国曲艺品类众多,常见的有京韵大鼓、评书、越剧和京剧。
 C.中国曲艺演员的表演是以第三人称统领的口语性说唱式叙述。
 D.章回体长篇小说中的“且听下回分解”是对“曲艺说书”的克隆。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3分)
 A.“词话”“弹词”是以乐器演奏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地方曲种。
 B.比较其他艺术样式,曲艺的文化功能和历史作用是独特的。
 C.濒临失传的伊玛堪,是赫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
 D.曲艺的历史很辉煌,但当下面临生存困境,急需大力保护。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你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对曲艺的传承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请说出理由。(4分)
                                  材料二
    (1)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说唱内容包括赫哲族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表现手法是说与唱相结合,无乐器伴奏。由于赫晢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成为赫哲族传承自身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的唯一形式,其价值不言而喻。
    (2)近年来,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伊玛堪推救、保护和传承的规    划,组织专家、研究员开展对伊玛堪数字化采集工作,采访了赫哲族老人、民间艺人共12人,采集视频总容量达130C、图片1500余张、文字2万余字。2017年创作的赫哲族歌舞剧《拉哈苏苏》向更多人宣传介绍了赫哲族伊玛堪,获得专家、观众的高度评价。
    (3)对于包括曲艺在内的诸多传统艺术来说,保持原汁原味不走样还是与时俱进向前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继承传统是重中之重,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而另一方面,“对于曲艺来讲,传承的应该是宝贵的技艺而不是刻板的模式,很多古老的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依然好看、接地气,恰恰是其紧跟时代、大胆创新的结果。”曲艺理论家魏真柏的话,道出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一曲艺传承要与时俱进。
    (4)京东大鼓名家崔继昌曾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等演出场所表演京东大鼓,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崔继昌说,这虽算不上什么创新发展,但至少意味着传统曲艺有可能通过开拓题材来求新求变、获得认可。
    (5)与时俱进既指作品,也指表演。河南坠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表演艺术家宋爱华认为,对当今观众来说,部分传统唱腔甩腔过多、过门儿太长,进行“短平快”的艺术处理后则更容易被当下年轻人接受。
    (6)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呼吁,非遗曲艺保护不能仅局限于保护传承人,应当建立稳定的全方位、常态化机制,从曲本创作、导演、表演到服装、音乐、舞美等,从人才培养保障到演出场地维护等,实施覆盖各个工种与环节的总体保护方案,在目前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曲艺生存发展的完整生态,催生出适宜曲艺保护传承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5.根据材料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伊玛堪是用赫哲族语言表演的无伴奏说唱艺术。
 B.伊玛堪是赫哲族传承民族历史与宗教信仰的唯一形式。
 C.专家和研究人员对伊玛堪成功地进行了数字化采集。
 D.《拉哈苏苏》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赫哲族曲艺节目。
6.根据材料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曲艺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保持原汁原味不走样。
 B.崔继昌认为用京东大鼓的曲调演唱英文字母歌是个创新。
 C.魏真柏认为曲艺的模式不是刻板的,而是要与时俱进的。宋爱华认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经过“短平快”处理的唱腔。
7.请根据材料材料二,说说对曲艺的保护为什么应当建立“全方位、常态化机制”。(4分)
1.(3分)【答案】B   2.(3分)【答案】B    3.(3分)【答案】A     
4.(4分)【答案示例】普通话的推广是为了各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取缔方言,而曲艺是扎根在方言环境中的;普通话的推广势必会对地方曲艺的受众产生影响(无论是制约还是促进),但因为二者的作用不同,故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评分标准】分析一点2分,合计4分。
5.(3分)【答案】D        6. (3分)【答案】D  
7.(4分)【答案示例】①曲艺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所以要建立全方位机制);②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曲艺带来挑战(所以要建立常态化机制);③曲艺发展的完整生态和适宜其发展的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未健全起来(所以要建立常态化机制)
【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①、②条各1分 ,第③条2分。
海淀区期中(一模)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它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自己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源自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现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取材于钟声、李舫等人的文章)



1.下列成语用来形容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有赖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异军突起    B.厚积薄发    C.与众不同    D.翻天覆地
2.下列词语在文中不是比喻文学艺术创作基础的一项是(2分)
  A.土壤    B.沃土    C.广阔的天地    D.时代的春风
3.下列对“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
  B.中国太空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
  C.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后来居上。
  D.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日益繁荣。
4.下列对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智慧”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人类的想象力拓展到宇宙空间。
  B.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全人类、宇宙契合。
  C.传达了“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
  D.中国独特的理念突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套路。
材料二
    现代科幻小说作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指出:“几乎从所有科幻小说的简单定义中,都可以读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现实主义推测,它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如果说基于时间的历史,所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那么,对于未来的科学幻想,则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勇气和希望。刘慈欣的文学著作《流浪地球》为同名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原著超凡的文本创意及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的人文精神,也为影片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蕴含冒险与灾难元素的科幻电影,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太空飞船”,带它逃离即将毁灭的太阳系,这一故事创意本身就在视点与想象层面,超越了一般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人类文明终结论”的创作范式。同时,以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创造力,以及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影片最核心的拯救视点。携带地球寻找新的家园,本身反映的就是植根于中国民族精神信仰的土地情结与家园情怀,是对好菜坞科幻电影最具影-向的“文化与政治主题”“人类文明终结论”的超越。
    正如美国文学研究家詹姆逊所言,“文化其实是讲故事”。叙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文化在发生作用。因此,如何叙事反映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呼唤英雄。英雄与拯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已然构成一种“绑定”的关系。当“拯救”成为一种话语,甚至是一种文化权力之时,如何“拯救”,以及为何而“拯救”,就在精神指向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感召力量。《流浪地球》的“中国式科幻”拯救策略,所表达的不是英雄对故土、家园的抛弃,更不是“人类文明终结论”的悲观主义情绪,而是希望与自我牺牲精神。.它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拯救视点,亲情构成了人物戏剧性行动的内驱力,智慧和勇气在戏剧性进程中互为转化。科学的智慧赋予勇气以理性和意志,而勇气则借助科学的智慧彰显出极具创造性的力量。这其中,面对木星所释放出的灾难性强大引力,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融为一体,超越了西方二元论中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化不利为有利,化灾难性引力为拯救地球命运的反作用力,显然是构成拯救行动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当代科幻电影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那么其中既包括了一定的科技实力,更包括蕴含着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文化软实力。它需要利用语言的社会化功能,有效地建构一个故事世界,更需要塑造饱满的人物,呈现出个体人物的厚重感及其人性的光辉。因为,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直接反映在对叙事命题的意图表达与解释层面。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取材于孙承健等人的文章)
5.下列对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叙事特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人类文明终结论”为创作范式。
  B.以超级英雄拯救人类文明为拯救策略。
  C.以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为文化内涵。
  D.以塑造饱满的人物彰显人类的乐观与希望。
6.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阐述了中国科幻作品的特点,且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写____,材料二侧重写,____。(4分)
7.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后,假如你观看科幻影片,请解说你将从哪些角度进行观赏。(6分)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1.(2分)B
2.(2分)C
3.(3分)C
4.(3分)A
5.(3分)D
6.(4分)
材料一侧重写中国科幻作品的发展与现实发展(科技发展)的关系。(2分)
材料二侧重写中国科幻作品的叙事特点(中国科幻作品叙事与民族文化的关系)。(2分)(意思对即可)
7.(6分)评分要点:(1)角度明确(如:关注影片反映的科技发展状况,关注影片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念,关注影片的叙事艺术特点),3分;(2)解说合理,3分(意思对即可)。
房山区一模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起到今天,由1G到4G,再到即将来临的5G,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976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马丁•库珀首先将无线电应用于移动电话。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并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同年,国际无线电大会批准了800到900兆赫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正式开启了移动通信新纪元。在此之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都开始建设基于频分复用技术(FDMA)和模拟调制技术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即1G。1G系统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安全性和抗干扰性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手机无法真正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价格更是非常昂贵,成为当时的一种奢侈品和财富的象征。相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还记得,风衣、墨镜、大哥大这样的打扮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可是非常有派头。
即将迈入21世纪时,通信技术进入了2G时代。和1G不同,2G采用的是数字传输技术。这极大的提高了通信传输的保密性。2G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TDMA规格所发展出来的,以GSM为代表;另一种则是CDMA规格,复用Multiplexing形式。随着2G技术的发展,手机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流行,虽然价格仍然较贵,但不再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北京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9年各地高三复习卷“周年大事记”作文解析及范文汇总』  下一个『北京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卷专题汇编:古代诗歌鉴赏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