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淄川中学高一语文开学检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
试题预览
淄川中学高一语文开学检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历史基础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B. 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
C. 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活。
D. 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叙事魅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的影响。
B. 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
C. 文章在论述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D. 第二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
B. 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
C. 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实。
D. 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历史,从而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错误,文章第一段是说“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而非“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B项,“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但没有说中国人的历史感就比西方人强很多。D项,“文学真实和历史真实相互补充”不当,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C项,“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错误,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所以……”错误,“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 与“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而且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文中没有交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瑾:襟抱谁识?
耿  立
①在2011年的第一天,人生第一次路过杭州,从岳庙出来的沉重,暗合了灵隐的香烟。我坐上一绍兴的小伙出租车,要看西湖,谁知他把我们掷到一片有水的地方,其实这里在办丝绸展,并不是真正的西湖,我和朋友自嘲,阿Q的后代一阔脸就变,在城里早已褪净了乡间可爱的淳朴。
②今天的西湖少了风苦水寒,这冬日的午后,我从走过秋瑾灵柩的这个桥头走过,我想到,也是在光绪三十三丁未年的正月间,秋瑾与女友徐自华一起,在冬日的杭州,两人登临凤凰山吊南宋故宫遗址,登高送目,正故国的冬日,那时的西湖是萧杀,正如当时的国运。
③在寒冷中挺风而立的才三十二岁的奇女子,如一枝寒冬的梅,横斜在冬日,不是疏影黄昏,而是如瘦铁的枝干,在顽强对抗着孤冷。我知道秋瑾是喜爱梅花的,她笔下的“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抑或就是她的影写,秋姿态,梅精神。
④先初,我接触到秋瑾被捕时的文字,是说用枪激烈抵抗的,但后来知道血写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墨写的秋瑾持枪拒捕的事实。陶成章《浙案纪略》回忆,得知安庆事败后,执报纸坐泣于内室的秋瑾“不食亦不语”,“有劝之走者,不问其为谁何”。此后杭州女师同学劝其避难,秋瑾的最后回答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⑤清军到大通学堂前门时,学生仍劝秋瑾从后门乘船渡河,“瑾不应”,不走不避,决心殉难。其时以身相殉的秋瑾,一袭白衫,坐在楼上,静等着那最后时刻的到来。
⑥被捕后的秋瑾,被关在山阴监狱,绍兴知府贵福要县令李钟岳严刑拷问,希望获得有用的一二线索。
⑦第二天的午后,雨脚如麻,虽是夏日却有种凄风苦雨的味道。雨落在青藤的胡同,雨落在人去楼空的大通学堂;雨落在闹市轩亭口,雨落在乌篷船,雨落在岸旁的乌桕树上。这一切都在雨中有了凄迷,有了不祥。
⑧李钟岳恪守着自己的良知和底线,没有动刑,没有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秋瑾提笔仅写一“秋”字,如指顶大。李钟岳令再写,秋瑾沉思片时,好像看到储存在天际的云和雨,越来越凝聚,越来越饱满,突然一声长啸,那氤氲就跃下云层,独立纸上:秋风秋雨愁煞人。
⑨在秋瑾的事上,贵福本是存有私心,借刀于李,因其“雅不欲冒杀士之名”,故假手李氏。这时的李钟岳的内心,如虫子在啮咬,他感到了无力,他向秋瑾惭愧地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谅之也。”
⑩当秋瑾系狱,亲属恐遭株连,逃避进深山;当秋瑾轩亭而殉,秋家就无人收尸,而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成殓,槁葬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秋瑾的死和血,硌痛了一些有良知的人,她激怒了民族久已蛰伏的良知,一个女人的死使一个民族的男子蒙羞,秋瑾让麻木以惊醒,给踉跄以力气,让无情以热血,给铁石以恻隐,为冥作光,为旱作润,为良知作愤慨。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
 法国诗人雨果有一首赞颂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诗人米雪尔的诗,题目是《比男人伟大》。面对秋瑾这样的有奇行的女性,还能有什么有“比男人伟大!”更恰切的词语去描写秋瑾吗?在1903年的中秋节,丈夫叫秋瑾准备晚宴要请客吃饭,谁知他自己却在晚宴前被人拉走去吃酒了。中秋之夜,秋瑾独自一人面对一桌酒菜,天上一轮明月,只有对影三人,于是,她换上男装,毅然到一个戏园去看戏。当丈夫得知秋瑾身着男装去戏园看戏,不禁勃然大怒,竟然动手打了秋瑾。
 拳脚侮辱,所谓的家法和夫权已使这位比男人伟大的女子忍无可忍,如娜拉一样走出家门。于是在朋友吴芝瑛纱帽胡同的宅第里,就诞生了和岳飞相媲美的《满江红》词章: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游览杭州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引出下文对秋瑾的叙写。
B. 第⑦段运用排比手法描写苦雨,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秋瑾当时心境。
C. 写李钟岳,通过其言行表现出当时具有良知和做人底线的旧官吏对革命者秋瑾的同情。
D. 文章写法国诗人雨果赞美女英雄米雪尔“比男人伟大”,衬托了秋瑾的男人气和英雄气。
5. 文中说“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男人多出了英雄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作品以《满江红》结尾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1)男人气:①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    ②如梅花般有对抗孤冷的顽强精神;③着男装看戏;    ④反抗家法夫权走出家门。
(2)英雄气:①面对灾难降临,不逃避;    ②身陷牢狱,以死唤醒民众;③创作《满江红》,表现英雄气概。    
6. ①照应标题,表现了秋瑾不为人理解的苦闷之情;②是秋瑾精神世界的写照,丰富了秋瑾形象;③表达了作者对秋瑾巾帼英雄气概的敬仰,深化作品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综合分析散文景物描写、内容分析、手法运用、思想情感、主旨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要要通读全文,分清散文的类型;抓住散文的标题,从中获取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线索、作者情感等相关信息;梳理散文的结构,把握思路脉络;最后要感悟作者的情志,抓住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明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选项A是对文本开头一段内容和作用的分析。选项B是对第七段中排比手法的分析。选项C是对文中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选项D是对文章某一内容作用的分析。选项A于文无据,“表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淡漠”错误,作者只是感慨出租车司机不够地道,不够淳朴,没有提及他对历史文化的淡漠。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句子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入手;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从相邻句子入手;从分析其作者的表达意图入手。考生抓住该句中的“男人气”和“英雄气”这两个关键词来进行分析即可。“男人气”指的就是男人特有的性格与气质,男人独有而女人不具备的阳刚之气。据此考生再到文中进行信息筛选,从文本第二段可以概括出秋瑾“与友人凭吊古迹,喟叹国运”。第三段写秋瑾在寒风中挺立,如一枝寒梅,体现了她如梅花般有对抗孤冷的顽强精神。第十二段写她一人在家孤寂,于是换上男装去戏园看戏,表现了他的男子气。第十三段写秋瑾反抗家法夫权走出家门,表现了她身上的阳刚之气。“英雄气”指英雄品质,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精神。文章第四五段写秋瑾面对捕杀,毫不逃避。第十一段,写秋瑾英勇就义,以死来唤醒民众。最后一段秋瑾创作的《满江红》中“心却比,男儿烈”“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等句,都体现了她的英雄气概。
【6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散文结尾的作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散文结尾的类型,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几个角度答题。文章结尾写秋瑾忍受不了所谓的家法和夫权离家出走,并写下了一首《满江红》。从情节上来看,秋瑾无人理解,离家出走,照应标题“秋瑾:襟抱谁识?”从人物形象上来看,诗歌是秋瑾精神世界的写照,使秋瑾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从主旨上来看,表达了作者对秋瑾巾帼英雄气概的敬仰,深化作品主旨。
【点睛】小题2:理解句子含义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二是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三是要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四是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籍是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重要标志,文化大国的历史和文化大部分都在古籍当中。中国古代的文献非常丰富,从这些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看到遥远先人的身影,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辨认出他们一步步前行的脚印。回望来时路,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明白我们要向何处去,而古籍整理正是一项继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古籍整理是专指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的工作,它使新出版本便于现代人阅读。古籍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仍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2018年9月19日)
材料二:
8月28日,第33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昆明举行。1958年,在党和国家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从此开启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古籍整理图书近3.6万种,近90%的古籍图书都是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的。近年来,《中华大典》《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大中华文库》等一大批重大出版工程的实施,还有许多地方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文学艺术作品的整理出版,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
当前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古籍整理大多流于一般性的整理,参与古籍整理的专业人才仍然不足,鲜有《史记》三家注,《四库提要辩证》那样的精品和权威的古籍整理著作。随着整理的深入,浩如烟海的古籍资料越来越不便于人们的查阅,传统的古籍整理方法由于投入大、周期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华古籍的外译度普遍不高,对国际汉学界古籍整理的优秀成果重视不足。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数量质量大幅提升我国古籍整理出版迈上新台阶》,2018年09月05日)
材料三:
走进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对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高度重视,让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拥有走向更加繁荣与发展的机遇。
6月16日,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行了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奖掖了一批优秀工作者,有年逢80的裘锡圭先生,有众多的中青年学者……古籍整理工作要赢得尊重,离不开优秀古籍整理者的付出。
7月20日,《中华大典•历史典》编纂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举行。这是第一次按照现代学术理念对涉及中国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完整地收集、整理、排比和编纂的古籍整理大典。
日前,中华书局正着力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大数据中心和国家级古籍整理出版资源平台,再造一个“线上中华”,此前已经上线的“中华经典古籍库”不仅质量过硬,而且实现了多功能服务,用户不仅能浏览、阅读、定制资源,在线编辑、下载、写作!还可以进行全文检索、深度检索和个性化检索。
(摘编自光明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古籍保存了中国大部分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重要标志。
B. 古籍整理连接着历史与现实,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保存与交流有重要意义。
C. 1958年我国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开启了近代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
D.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古籍图书数量庞大,其中近90%是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的。
8. 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则材料介绍了古籍整理的意义和我国古籍整理工作近60年来的成就。
B. 各种古籍整理出版活动的开展,表明了我国对古籍整理工作越来越重视。
C. 当前我国古籍整理工作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
D. “中华经典古籍库”上线,使古籍从书页走向屏幕,更方便了人们的检索。
【答案】7. C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小心。C项,张冠李戴,该项对应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说“从此开启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而不是选项说的“开启了近代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通过比对,考生可以看出选项将“新中国”置换成了“近代中国”。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以偏概全,该项是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心的概述,“介绍了古籍整理的意义和我国古籍整理工作近60年来的成就”表述不全。材料一阐述了古籍整理的重大意义;材料二不单介绍了近60年来古籍整理的成就,还指出了当前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存在的不少问题。故选A。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 “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 “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丞相,指秦桧。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 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B. 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C. 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D. 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满秩,任期届满,也称“秩满”。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唐朝时十年为一秩,白居易诗云“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
B. 诣阙,赶赴朝廷。阙,是古代在宫廷大门之外建的两个对称的台子上的楼观,两台子之间阙然为道,故称为阙。后常用“阙”代宫门、宫廷、皇帝居地。
C. 太学,其名始于西周,曾有“成均”“ 东序”“ 右学”“ 上庠”等名称。汉武帝时,在京师设太学,从此,太学成为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D. 纳官赎罪,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允许罪犯用金钱、物品或者劳役抵罪,以免除其刑罚的制度。本文指向官府交出官职,并告老还乡,义同“致仕”。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 在古县任职期间,上司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以代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担任右司的朋友劝他拜见秦桧,他严词拒绝,可见他为人正直。
C. 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可以改变社会秩序,但高登却听从内心,坚决予以回绝。
D.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12. 把文中画线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下一个『河北省阜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收心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