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8级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
试题预览
2018级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可以说,《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同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摘编自姚伟钧《食与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不仅让“礼”得以产生,还最能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B.在我国,“礼”之所以与人们的饮食活动很密切,是因为先民们认为人神皆需食物。
C.原始祭礼的形成,大体经历了生活行为、仪礼定型、渐趋繁复的三个发展阶段。
D.关于“礼”的起源,世界很多民族与我国情形相同,都与先民饮食活动有关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述了《礼记》的片段,主要说明了原始祭礼萌发于先民的生活中,产生的年代久远。
B.文章从“客观事实”“主观心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始祭礼从饮食活动中诞育的过程。
C.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族“礼”的起源,认为共同饮食体现出了人与人间的亲密关系。
D.文章在理论论证中,提及了先民们对自然生活的顺应之举,也分析了先民们的原初心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始终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又深深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B.我国先民富有想象力,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造出表达对神明崇拜与敬畏之情的仪礼形式。
C.汉字是感悟传统仪礼文化的载体,我们能从与“饮食祭祀”有关的汉字中品悟出先民对平安生活的追求。
D.各种饮食礼节让人们在丰富的饮食活动中不断加深情感、增进友谊,促进了国人对筵宴的认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4分)
生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温暖的棉絮,它躲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②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③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④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⑤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般,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正是它们的冬天。
⑥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它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妆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⑦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运用第二人称展开陈述,显得亲切、自然,更能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B.文章结尾“新的语言”是指对生命新的诠释,对生态文化新的认识和感知。
C.本文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华丽典雅使文章摇曳多姿。
D.结尾“你知道”三字简短有力,意味深长;强调了人与自然需要和谐而共存。
5.怎样理解第⑥段画线句子“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妆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的深刻含义?(5分)

6.简要概括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关于”生命”的思考。(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4分)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教育能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
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9分)
周新,南海人。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盆禁详拟,王府待报,多庾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帝知新,所奏无不允。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居任解。帝命覆视,得蠲振①如新言。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新督兵捕之,列木栅诸港浸。贼陆走,追蹑之桃源,以献。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 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卒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
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后纪纲以罪诛,事益白。
                                                         (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振:免除徭役,赈济灾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B.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C.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D.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主要传授法家经典。
B.畿,古代称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亦称京畿、畿辅、畿辇。
C.微服,通常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的平民便服,如“微服私访”。
D.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其首领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新铁面无私,耿直敢言。他对许多事都进行弹劾,贵戚们很怕他,称他为“冷面寒铁”。京师中甚至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常被吓得谈跑躲藏。
B.周新善理政务,并爱护百姓。他巡按北京时,发现一些犯人因等待批文时间太长而庾死于狱中。于是请求改由皇帝或巡按官员进行处理,以免滞留。
C.周新观察细致,善于断案。他发现一个身上挂着个小木印的死人。周新察看木印,知道死者是个布商,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D.周新执法严明,不惧权责。一个到浙江办事的千户收受贿赂,作威作福,周新要惩治他,却被他溜走。不久周新上京,途中碰到这个千户批把他逮捕归案。
1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5分)

(2)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5分)

(二)名句默写(10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方枘和圆凿不相合来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               ”两句,描绘了山间朝暮对比鲜明的画面。
(5) 屈原《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9分)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________。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有________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_______”。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博士、海归人人都爱,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       )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唯有把握这一要点,才能制定出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________,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B. 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C. 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D. 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B.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D.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人才是否用得好、能否留得住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B. 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的标志和关键标准
C. 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人才政策的重要一环,也是引才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D. 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18、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解玺璋推出的新作《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聚焦梁启超主张“自改革”的这段历史,让我们重回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
②提到贪官,老百姓心里往往出现这样一个形象:大腹便便的肚子,油光锃亮的脑门儿,穿着扣不上扣子的西装,还架着一副显得很诚善的黑框眼镜。
③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④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⑤2015年钢铁行业利润率虽悄然反弹,但日渐式微,仍创近年次低点,预计在行业整合的背景下,2016年将会继续好转,且机遇与风险并存。
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有些山区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现象。
A.①②④       B.②③⑥       C. ①④⑤       D.③⑤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很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金砖国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都致力于发动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并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建设者。
B.泡菜、葡萄酒之类的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成本低,质量易于达标,新兴市场国家更容易从这些产品起步,满足特定地区和一定层次的外国消费者,从而取得市场份额。
C.我们中国的古代先贤们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也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性、人性、生命、社会和人生。
D.8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度贬值超千点,人民币对美元两天已累计贬值约3.5%左右。但发言人表示,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看,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后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C.苏轼在散文写作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创作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成就上为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1、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2分)

(2)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30字。(4分)


22、写作(60分)
繁体字的“聽”(听),左边一个耳下面一个王字,有人解释为“以听为王”;右边十个目一个心,有人解释为“倾听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一心一意地听讲。”
倾听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是一种品性的修养,是一种沟通的智慧。倾听连接着世界与自我,影响着思考与实践,关联着历史、现实与未来。
对此,你在生活中有何体验与感悟,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8级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 B    A项,“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最能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法错误,属于偷换概念,原文是“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权威的制约因素”,而非“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最能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C项,无中生有。“渐趋繁复”说法在文中未体现。D项,“世界很多民族与我国情形相同,都与先民饮食活动有关联”过于绝对。按照原文“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可知“世界上很多民族与我国的情形相同”表述绝对。故选B。
2、 A   A项,“产生的年代久远”说法曲解文意,“产生的年代久远”是对原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曲解。故选A。
3. D   D项,“各种饮食礼节……促进了国人对筵宴的认可”说法错误,按照原文“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可知,“各种饮食礼节”并非“促进了国人对筵宴的认可”,而应是“国人对筳宴的认可”促进了“各种饮食礼节产生”。故选D。
4.C(C项,“文字华丽典雅”的分析错误,本文语言特点清新隽永。故选C。)
5.从大地、植物、动物的角度看人,人也只是一种生命的特殊形态,这句话表达出作者的生命观:人与万物是同样的生命,是平等的。
6.①人对动物的一点关爱,动物用凝视表达感激;②因动物的凝视,自然让人感到更温暖;③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④人也只是一种生命的特殊形态;⑤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7.B  (A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从材料一来看,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寒假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