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库——记叙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9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库——记叙文(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记叙文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8分)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①我从小最怕和别人比。无非是比谁穿的衣服好看,谁的零花钱多,谁家亲戚又从一个很远、远到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寄来了礼物……小时候,我家的生活不宽裕,又没有一个住得这样“远”的亲戚,所以我总是那个在一旁羡慕其他人的、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②
试题预览
记叙文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18 分)
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①我从小最怕和别人比。 无非是比谁穿的衣服好看,谁的零花钱多,谁家亲戚又从一个很远、远到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寄来了礼物……小时候,我家的生活不宽裕,又没有一个住得这样“远”的亲戚,所以我总是那个在一旁羡慕其他人的、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②后来,我终于发现自己有一项别人都比不上的技能———画画。

③美术老师经常让我帮他做一些事情。 比如,学校的公告栏需要经常换板报,下午放学以后,老师就带着我把原来的板报擦掉,用各种颜色的粉笔画一版更加多彩、漂亮的板报出来。
④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只会躲在角落里羡慕别人的小女孩了。 每次画完学校的板报,同学们第二天一早看到跃然于黑板上的画面,就会像他们曾经讨论衣服、零花钱和礼物一样,围到我身边,追问我是如何画得这么好看的。
⑤究竟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也许是因为好胜,所以每次的美术课,我一分一秒也不敢放松,每一笔线条仿佛都在我的脑袋里构思了半个世纪。 放学以后,我会买彩色画笔和绘画本画画;绘画本画完了,就偷偷趴在窗台上,用画笔把窗台涂得五颜六色。 因为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总应该有一样拿得出手、逢人便可炫耀的特长吧。
⑥后来一次机缘,美术老师帮我报名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美术大赛。

⑦我还记得我的参赛作品是一幅鹰的国画。 为了画好这只鹰,我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练习。 每天放学以后,我就一个人跑到画室,一遍又一遍地画。
⑧美术老师对我说,画一只鹰,最重要的是画好鹰的眼睛。 于是我跑遍了小镇的书店, 问店员:“有没有关于鹰的图画书?”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认识了世界上所有的鹰———它们的品种、它们的羽毛和它们的眼睛。 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我可是做了足足两个月的准备啊!
⑨不过等待结果的日子是煎熬的。教室与画室隔着一个操场,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 每次课间休息的 10 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

奖了吗?”

⑩我得奖了吗? 我没有得奖。

⑪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在于———我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瞬间被剥夺了。
⑫这着实令我难过了一阵子。 相较于“我为什么没有得奖”,更令我无法释怀的,也许是“为什么我明明那么努力,却还是比不过别人”。
⑬后来,老师发现我去画室的次数少了,画板报也不积极了,分明变回了曾经那个躲在角落里、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⑭他得知缘由后,叫我去画室。 我一进画室,吃了一惊。 老师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我看见那些我曾经画过的鹰,一张一张地铺在画室的地板上,像是等待我检阅一般。
⑮老师让我先看第一张,然后跳过中间的无数张,直接看最后一张,问我有什么区别。 区别显而易见——与最后一张画里有些睿智与凶猛的鹰相比,第一张画里的鹰简直像一只刚刚出生、丑陋又可怜的小鸡。
⑯我终于明白了“比较”的意义。 这件事情过了很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画的那只鹰的眼睛——犀利而有光,透着倔强和不服输的神情。
⑰我也终于愿意挺起胸膛告诉自己和其他人:“对,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选自《故事家》,有改动 )

1.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4 分)


2.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4 分)




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里加点词的妙处。(4 分)
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




4.“我”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比较”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你的想法。(6 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18 分)

簪菜花

丁立梅

①清明是春天的一道分水岭,春行到此处,该绿的叶都绿了,该开的花都开了。随便一搭眼望过去,褐色的大地上,到处簪满黄花绿草。 难怪古人把清明节又叫作踏青节。春光撩人哪,此时不踏青,更待何时?
②宋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瞧瞧,这等踏青,何等浪漫! 将近半城的人,于清明这天倾巢而出。放眼处,梨花飘白,杨柳依依。人们三五成群,笙歌飞扬,一直玩到日暮才尽兴而归。而在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里,清明又是另一番喧闹景象:汴河沿岸,房屋齐整,树木参天,男男女女云集,有坐了船来的,有乘了马车来的,摩肩接踵,挤挤挨挨。踏青的盛况, 可见一斑。
③乡人们日日与大地相伴,早已融入彼此的生命中,无须多出这一章节。但在清明这天祭祀的风俗,却被沿袭下来,一代一代。他们称清明节为鬼节,说这一天,被阎王爷拘禁着的大鬼小鬼都出来放风了。于是家家烧纸钱,户户祭祖先。菜花地里的土坟,早几天前就被装扮一新,新培了土,坟上插满大大小小的红纸幡白纸幡,在成波成浪的菜花映衬下,那些红纸幡白纸幡,很像纷飞的红蝴蝶白蝴蝶。我们小孩子,平日里闻鬼即怕,这时却都忘了怕了,远远望着那些坟,觉得无限神秘。
④清明这天,祖母捉住到处乱跑的我们,把我们一个一个揿到堂屋中央,让我们对着家神

柜磕头。家神柜上,摆有祖宗的牌位,上面立着我们未曾谋面过的老爹老太。供品都是家常小

菜,碗里的饭,堆得尖尖的,上面插着筷子。一旁燃着香与烛火,气氛庄严。祖母说,好好给祖宗亡人磕头,祖宗亡人会保佑你们平安的。
⑤头磕完,没我们的事了,我们撒腿跑出去,折杨柳,掐菜花。底下有一个重大活动,那就是簪菜花。女孩子头发长,花好簪,随便掐两朵,簪在辫梢上,或是发里面。男孩子多是短发,花簪不住。他们想了主意,先用杨柳编成花环,把菜花一朵一朵簪在上面,然后戴在头上, 就是灿烂的花冠了。
⑥大人们此时都是宽容的,由了我们一朵菜花一朵菜花地糟蹋去,因为清明这天就应该簪菜花。有歌谣是这样唱的:“清明不戴菜花,死了变成黄瓜,”至于菜花与黄瓜,到底有没有关联,不管的。我们头上簪满菜花,在乡间土路上又蹦又跳地唱。一场沉重的纪念,愣是被我们演绎成无尽的快乐。
⑦成年后,我曾翻阅大量资料,想找出清明节簪菜花的由来,无果,我也曾就此问过老一辈的人。老一辈的人呵呵乐了,说,祖上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啊。
⑧多好的流传!我想,怀念本是一种温暖行为,而非冰凉与凄清。当菜花簪满头,它昭示的是:我会记住那些逝去的爱,我将心怀美好地活着。
1.第②段引入《苏堤清明即事》《清明上河图》有什么作用? (4 分)





2.阅读文章③~⑥段,概括补充文中提到的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4 分) 出城踏青→  →给祖宗亡人磕头→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4 分)
那些红纸幡白纸幡,很像纷飞的红蝴蝶白蝴蝶。

4.联系全文,用文中原句回答作者认为清明节簪菜花的原因是什么? (6 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18 分)
月季花开

①刚租来的房子,院子里空空如也。 春日里的一个周末,我从镇上的集市买来月季在院子里种下。
②北方的春天来得慢,来得静。 开始的一两个月并没有什么动静。 有一天,我突然惊喜地发现,月季已经抽出了柔嫩的绿枝! 我欣喜若狂,忙叫来母亲。母亲笑着说:“我早就看到了。”我尴尬地低下头,惭愧自己没有早点看到它们。
③一有空闲我就端详月季。 叶子由淡黄变嫩绿,由嫩绿变深绿,一叶叶铺开,一枝枝舒展。 只是,它的茎一直都纤细,不甚粗壮。 我问母亲缘由,母亲说那是因为它接受的阳光照射太少。我才意识到这株月季生长在树荫的夹缝中了。 我开始有些怜惜它,然而又无能为力, 只因院里没有更好的地方安置它。
④它一直向上生长,快要赶上我的个头儿了。 盛夏的一天早上,我发现那丛绿中间隐现着一个花蕾,我异常欢喜。 那天,我从外面办事回来,母亲告诉我,说我上当了。 我忙问: “怎么了?”,母亲说:“ 你快看看花的颜色。”我走进院子,朝那丛花看去,三四朵白色的花正在怒放,即刻明白母亲指的是花的颜色。
⑤当初买花的时候,我说要开红色花的那种,卖花的老人信誓旦旦地说,保证是红色,没想到如今花开了,竟然是白色。 我也不喜欢这种颜色。 母亲很迷信,认为这种颜色不吉利。我有些懊丧,无语地站在那里。 母亲劝我把花砍掉,我说不行,好不容易才长这么大。 就这样同母亲执拗着,母亲只好叹叹气,没有再说什么。
⑥不久,母亲便大病了一场。生病期间,母亲几次提到那棵白色的月季花,话到嘴边,却
又止住。我明白母亲的意思,就说过两天会把它挖出来扔掉。晚上接到父亲的电话,让我把母亲送回湖北养病,他说回老家病会好得快一些。这次,我没有挽留母亲。母亲年纪大了,北方

的水土与气候让她很难适应。

⑦把母亲送上了火车。 临别时,母亲说自己很愧疚,没能继续留下来帮我照看孩子。 我说:“您的身体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我自己能解决。”她低下头沉默了一阵。 我不忍心看到母亲这样自责,便催促她赶紧坐好,说火车快开了,自己也匆匆下了火车。 火车开动的那一刻, 我看见母亲隔着车窗向我挥手。 此刻,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强忍住眼泪,也朝她挥挥手。
⑧回到自己的小院,我又看见那些白色的花。 顿时,莫名的怒气使我朝铁锹走去。 可是, 当我紧握铁锹一步步走近它,心却软了下来,白色的花朵开得正艳。
⑨我许久都没再去看那株月季。 天气渐凉,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缓缓飘落,草也枯萎了。深秋时节,气温骤降,妻子提醒我多加一件衣服。 出门时,我瞥见了院子里的那株月季,欲开而未开的花蕾仿佛冻僵了一般,心想,这回开不了花了。 可是,等我中午回来,发现在正午的阳光下,它竟然舒展开那早已冻僵的花瓣,挺立在严寒中。 我被它折服了!
⑩我深深地佩服着这花朵,它在旁人的漠视与嫌弃下独自开放,舒展着自己的生命,张扬着自己的热情,无所顾忌地释放着自己的能量。 不知道母亲看见此时的月季花,会不会改变当初固执的想法!
1.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月季开花的经历以及“我” 情感的变化。(6 分)
月季抽芽发现晚,“我”惭愧→  →  →月季开后母大病,“我”嫌弃→ 
2.文中写母亲多次劝“我”砍掉白色的月季花,“ 我”也差点砍掉月季花,是什么原因让这株月季屡次免遭被砍的厄运呢? 联系文中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4 分)





3.文中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 分)




4.文章结尾说:“不知道母亲看见此时的月季花,会不会改变当初固执的想法!”假如母亲此时真的站在凌寒怒放的月季花前,她会怎么想呢?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想象。(4 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18 分)
姥姥的守望

①记忆中的姥姥总是踮着小脚,一步一颤地在院子里、厨房里忙碌着。 抑或坐在屋后河边的柳树下乘凉,洁白的带襟褂子上搭着一个白色的毛巾,几根散落下来的银发随风飘动,安详地眺望着河那边那片绿油油的麦田。
②姥姥一生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母亲和大姨。 据说姥姥和姥爷很能吃苦,她们拼命地干活,置地买房,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 然而不幸的是姥爷早早地过世,剩下姥姥带着母亲艰难度日。 再后来,姥姥就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③小时候,我在农村上小学。 每天傍晚放学后还没进院就开始大喊:“姥姥! 姥姥!”姥姥便从院子里或者屋里“哦”一声,我心便安静了下来。 还没等把书包卸下,姥姥变戏法似的从枕头下,口袋里变出了一个放的已经发软的糖果递过来。 扔掉书包,含着带有姥姥体温的糖果出去找伙伴们玩,感觉世界都是美好的!
④父母很忙,无暇照顾我们姊妹六个日常生活。于是,姥姥不仅挑起所有的家务活动,还承担起照料我们姊妹六人的责任。
⑤每个冬天的夜晚,外面,呼呼刮着冷风;屋里,一盏微弱的油灯下,姥姥坐在布垫上纺织棉线。 这成了一道温暖的回忆:姥姥陶醉似的微闭着双眼,用右手缓缓地摇动着纺线机轮子,左手攥着一团棉花,胳臂缓缓扬起,一条雪白的银丝便越拉越长,当长到姥姥胳臂不能再扬的时候,身体往前一倾,右手一转轮子,左手一低,“吱”的一下,这一条银丝便服服帖帖,
均匀地缠在轴上。 如此轮回,一圈又一圈,眨眼工夫线轴上就成了鼓鼓的,像银梭子一样的

白色线团,有节奏地摇动轮子发出的温暖的声音,成了我儿时的催眠曲。

⑥纺好线便进入织布的环节。 织完了布,我们就知道又会有新棉衣了。 姥姥亲手缝的棉衣,好看、温暖、贴身、舒服,老大不能穿了,经过姥姥的改装,穿在老二、老三的身上,依然那么合身、温暖。 姥姥经常把废弃不用的布头、布条收起来,洗干净,然后用剪刀剪成大小均衡的三角形,棱形,正方形,用缝纫机连起来,缝成一个个床单背面。 这样的被子外观好看,盖在身上像软软的云,舒服地叫人不愿早早的醒来。
⑦姥姥年轻时家境优越。 母亲常说,他们家里面经常挤满了邻居家的小孩,家里凡是做好吃,邻居家就不要做自己孩子的饭了,姥姥管够孩子吃的。 姥姥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什么大都值钱,就是人“大”不值钱。 所谓“人大”,就是为人高傲,孤芳自赏。 所以,我们姊妹六人从小就为人谦逊,自信而不自傲,是左邻右舍中公认的懂事娃。
⑧八十六岁那年,姥姥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安葬在她时常眺望的那片绿油油的麦田地里。

⑨时光流转,日月轮回。 如今,姥姥已经在那里静静地躺了好多年。 而我们兄妹们,也都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了,早已经离开了那个曾经充满温暖、到处都有姥姥身影的孤独的老房子,投身于钢筋混凝土铸成的高楼大厦里为生活打拼去了。
⑩我想:她老人家定会常常隔河眺望那久久没人居住的家,为我们守护那片永远属于我们心灵归宿的家园!
1.本文围绕姥姥写了五件事,请根据原文在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4 分)
①姥姥给“我”糖果——②  ——③姥姥用碎布缝被——④ 

  ——⑤姥姥教育我们兄妹如何做人
2.请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 分)





3.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 分)




4.本文标题“姥姥的守望”含义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 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18 分)
皱纹里绽出的花

宁新路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 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 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 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 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出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 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 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 母亲那时 50 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

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 尤其是她嘴角左右那三道皱纹,稍远看, 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 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 30 岁

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 30 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 6 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她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 6 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 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

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下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 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 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 从她生我 3 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 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 在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 6 个都上了学。

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我们兄妹 5 人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 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 偶尔瞅那“沟壑”,我努力寻找答案:这纵横交错的道道皱纹,哪一道是因为我而被“刻”上去的? 哪一道是因我吮吸她的乳汁而干枯的? 我这样联想母亲的皱纹,除了痛楚,便是愧疚。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催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81 岁的母亲重病后,蚯蚓般的皱纹由深变硬, 看一眼就让人心如刀绞,我怕这无情的皱纹把母亲带走。
⑪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

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

(选自《解放军报》,有改动) 1.“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 我”哪些美丽和哀伤,由此“我”联想到了什么? 请简要概括。(4 分)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6 分)
(1)母亲那时 50 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从描写角度方面进行赏析)





(2)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加点词有何表达效果)





3.全文表达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4 分)




五、1.(4 分)美丽: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哀伤:令箭荷花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干瘪、丑陋。由此,“我”联想到了母亲年轻时的美丽,联想到了被苦难生活以及为抚养 6 个孩子而“刻”下满脸皱纹的母亲。 2.(6 分)(1)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角、嘴部的褶皱深、粗、多且无序的特点,写出了母亲因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摧残而留下的印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2)“盛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爱是用她的生命换来的,母亲宁愿“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成长、成才和幸福,表达了“我”对母亲无限的感恩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3.(4 分)全文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表达了“我”对母亲无限的感恩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4.(4 分)“皱纹里绽出的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无限的爱和无尽的牵挂;表达了“我”对

母亲的愧疚和无限的感激、无尽的思念之情。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18 分)
笔墨童年

余秋雨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②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 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③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 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④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⑤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样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⑥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的余韵。
⑦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⑧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
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

天理不容。

⑨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⑩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 过路的农夫见了, 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⑪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⑫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决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 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 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⑬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⑭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⑮起点对我,多有佑护。笔墨为杖,行至今日。

(选自《中国文脉》,有改动)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依次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4 分)
①  →②老师抱“我”洗去墨迹→③ 

→④乡人敬惜字纸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4 分)





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

么作用?(5 分)





4.读完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你对文章第⑭段中“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5
分)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18 分)
当年的朋友圈

秦文君

①我年少时迷恋写信,属于朋友圈内的写信高手。选择写信,除了擅长写写弄弄,字也算端庄,还另有原因,我受不了当年的电话,太折腾人了。
②当时电信不发达,公用电话一般安置在烟纸店、居委会这些人群密集处。 我们弄堂口的烟纸店负责传呼的阿姨,接通电话,会像派出所户籍警一样,问明你是何人,打算找何人, 何门牌号。 放下电话听筒后,她跑到对方的楼下,大声疾呼,搅得四邻皆不安。
③就算电话接通,但双方照样不能好好说话。 因为有人在后面候着呢,用殷切的眼神盼你长话短说,这算是修养好的;有的人不耐烦,你说话,他在一旁插话。
④我和闺蜜有心灵默契,涉及一些私密话题,一概用暗语。 有时暗语讲得过于隐秘,听电话的脑子不够用了,猜来猜去的,正话反听了。
⑤写信不一样,尽情写去,如此潇洒。

⑥17 岁,我第一次出远门,去黑龙江当“知青”,绿皮老火车开了四天三夜。 初到时, 40 多个女生挤在一座大帐篷里,四面透风,到了最冷的阴历年,大家轮流看守铁皮炉子,不
让它熄灭,那好像生命之火,不然,帐篷里的温度是零下 40 摄氏度。

⑦火光中的冥想、阅读、还有写信,是那段困顿生活中,给我的最大安慰。从遥远的北疆寄往上海的信要 8 分邮资,我买了几大版邮票才安心。 信能超越重叠的山峦,春季泥泞的雪路,和我的朋友圈,和我所向往的外面的世界在一起。
⑧阅读能让人拥有超越泥泞的现实的能量,但是我带去的那几本书很快被翻烂了。 亲友们从四面八方把自己的藏书寄给我。 我读后,寄还书的时候,会回赠一封信。 信写得格外长, 既写读书的感观,也记叙亲历的生活。 写边远山林和都市文明的不同,也写我看到的和以往学生生活所不同的广阔社会面,写人的奇妙和复杂。
⑨亲友们称赞我的信,说明明是苦寒之地,在我的笔下的生活引人入胜,读起来仿佛是小说。 有的朋友还说读信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比云还轻。 整整 8 年,我给朋友圈的人写了很多信,也收到了他们很多的回信。
⑩2017 年年末,我大面积地整理书房,理出很多信。有的朋友的信珍藏了 40 多年,记载着时代和生活的深刻痕迹。那些信被安顿在不同的抽屉里,每次拉开抽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河北省2019年中考专题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  下一个『2019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库——议论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