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
试题预览
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的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尊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家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更加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普罗大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的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 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 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传入后,曾遭到儒家和道教的抵抗,后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
D. 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得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
B. 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 文章以明朝为时间分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形成对比,结构谨严。
D. 文章论证方法灵活,修辞手法多样,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与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艺术人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
B.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和实践的理性精神。
C.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在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 清代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后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错误,选项扩大范围,第四段说的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变身为生活禅”,文中说的是“极端的成分”,而非选项所说“更多”都得到了淡化。故选C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目的是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中罗素的话独立成段,应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B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和实践的理性精神”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偷换主语。儒学和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原文是“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的活力”,且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非“中国文化”。C项,“……在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在生活上追求情理。D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错误,相反,这是高贵精神时有抬头的表现。故选A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襟胸怀
【美】贾莱斯•凯瑟•莱斯特
“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我的姨妈贝蒂一讲起她的故事,总是用这句话开头。那时,尽管贝蒂姨妈快80岁了,但我可以想象到故事里她的容貌——刚刚20岁,长着一双亮晶晶的蓝眼睛,非常漂亮。
贝蒂姨妈完全有理由憎恨内战——南北战争。她的兄弟中有一位在葛底斯堡战场上战死,另一位当了俘虏。随后,她年轻的丈夫詹姆斯——南部邦联的一名军官——也被俘虏,关到了某地的一所不为人知的战俘营里。
9月下旬的一个热天,贝蒂家从前的奴隶郎纳来到贝蒂家,告诉她一件奇怪的事。他在查看离范•米特家半英里处的一家农舍的空房子时,听到屋里有人的低声呻吟声。他随着呻吟声来到阁楼上,发现那里有一名受伤的联邦政府士兵,在他的身边还放着一支步枪。
贝蒂姨妈跟我讲起她第一次看到那个身穿污泥斑斑的蓝军服、长着胡子的人时,她总是说:“我简直就像是步入了一场噩梦之中;令人作呕的可怕的绷带,吓人的血腥气味。孩子,那就是战争的真实写照:没有军号,没有战旗,只有痛苦和污秽,无可救药与死亡。”
贝蒂在阁楼上发现伤兵的证件,她从这些证件中得知,他是弗蒙特州的中尉亨利•比德尔,她很清楚应该把这位联邦政府军官的情况向南方邦联的军队报告。但是,她也明白自己不会那么做。她是这样向我解释的:“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位妻子等着他。”由于贝蒂的精心护理和照料,重新点燃了亨利•比德尔身上奄奄一息的生命火花。
当比德尔的体力有所恢复时,他给贝蒂讲起他在弗蒙特州韦斯•菲尔德的妻子和儿女。当贝蒂讲起她的两个兄弟和丈夫詹姆斯的情况时,比德尔也仔细地倾听着。
在山谷地带,10月的夜晚变得越来越冷。骤降的气温加剧了比德尔伤口的感染。在一个黑夜里,贝蒂果断地将比德尔搬到她自家暖烘烘的厨房上面的一个秘密阁楼上。
但在第二天,比德尔发起高烧来。贝蒂明白她必须求人帮助,否则他就会死去,所以她就去找她的私人医生、多年朋友——格雷厄姆•奥斯本。奥斯本医生仔细地为比德尔做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几乎没什么希望了,除非能弄得到合适的药品。”“那好,”贝蒂说,“我到哈珀斯渡口的北方军队那儿去弄。”
医生惊讶地看着她说:“你简直是疯了!联邦政府军的司令部在二十英里之外。即使你去了,他们也决不会相信你的话。”“我要带上证据,”贝蒂说着,从阁楼上取下一份血迹斑斑的、上面盖有战时统帅部官方大印的证件,“这是他最后一次晋升的记录,我让他们看看这个,他们就一定会相信的。”
当她终于赶到哈珀斯渡口并找到联邦军司令官时,太阳都快落山了。 史蒂文生将军听了她的叙述,仍不相信她的话。他说:“我们已经接到比德尔阵亡的消息。”
“他还活着,”贝蒂坚持说,“但是如果他得不到清单上的这些药品,他就活不了多久了。”
“好吧,”将军最后说,“我不想为了搞清这件事,而拿一个巡逻队的生命去冒险。”他转向一个下级军官说,“你负责让范•米特太太得到这些药品。”他并不怎么理会贝蒂的感谢,却说道,“不管你讲的是真是假,你都是一位勇敢的女性。”
有了贝蒂带回的药品,奥斯本医生将比德尔从垂危中拯救出来。“我不能再这样连累你了,”比德尔对贝蒂说,“我现在身体状况已经够棒了,可以走了。” 于是他们安排由贝蒂的朋友萨姆先生用他的运货马车送比德尔回驻守在哈珀斯渡口的联邦政府军司令部。
比德尔被送往华盛顿。在那里,他把自己的经历向战时陆军部长斯坦顿作了汇报。斯坦顿给贝蒂写了一封感谢信,并签署了一项命令,要求把詹姆斯•范•米特从战俘营中释放出来。
有关文件记载,有个叫做詹姆斯•范•米特的曾经被送到俄亥俄州的一个战俘营。可是,当那些衣衫褴褛的俘虏们被带到贝蒂面前时,詹姆斯却不在其中。接着又查了几个战俘营,结果也是一无所获。后来,在特拉华堡,在靠近一排战俘的末尾处,一个高个子的士兵从队伍中走出来,蹒跚着扑向贝蒂的怀里。贝蒂拥抱着他,泪流满面。
亨利•比德尔拄着拐杖站在一旁,此时,只见他正悄然垂泪……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发现比德尔的郎纳,到医治他的贝蒂、奥斯本,再到送比德尔回联邦政府军的萨姆,作者安排多人救助,突显事件复杂艰险。
B. 作者笔下战争生活的选取有独特的视角,这里没有硝烟战火和苦痛,只有不同战争立场中的人们的相互救助,这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C. “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位妻子等着他。”从贝蒂姨妈的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普通百姓普遍存在着反战情绪。
D. 小说开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描写贝蒂姨妈救比德尔的经过,虽然简单,但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曲折。
5. 小说中贝蒂姨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6. “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是小说的主旨句,后文如何围绕这一主旨展开?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D    5. ①贝蒂姨妈是一个美丽善良,聪明勇敢,厌恶战争,坚定果敢,胸襟开阔,在战争中救助敌人,最终解救了自己丈夫的普通妇女形象。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侧面烘托有史蒂文生将军赞其勇敢以及战时陆军部长斯坦顿写感谢信,签署释放詹姆斯的命令等。    
6. 小说的主旨是:对人性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和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罪恶的控诉。①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贝蒂的兄弟在战争中一死一被俘,丈夫被俘,面对受伤的敌人她给予的是帮助而非仇恨。②在情节安排上,文章没有将镜头过多集中在战火和战争带来的苦痛上,而是彰显出不同立场下人们之间的关爱。③在社会环境的描写上,帮助比德尔的人有郎纳、贝蒂、奥斯本和萨姆;而帮助贝蒂的有两位将军和比德尔,凸显战争中美好人性的力量,强调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期盼是所有人们的愿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突显事件复杂艰险”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些应是凸显人性之美。B项,“这里没有硝烟战火和苦痛”错误,选项表述绝对化,如“她的兄弟中有一位在葛底斯堡战场上战死,另一位当了俘虏。随后,她年轻的丈夫詹姆斯——南部邦联的一名军官——也被俘虏,关到了某地的一所不为人知的战俘营里”。C项,“普通百姓普遍存在着反战情绪”错误,从文中来看,贝蒂姨妈的这一句应是表现出普通百姓在战火中的惺惺相惜,贝蒂姨妈看到这位受伤的联邦政府军官想到自己的丈夫,对对方生发同情之感。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以及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贝蒂姨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同时分析使用了何种描写方法。本题中,考生先要答出贝蒂姨妈的特点,然后再答出塑造贝蒂姨妈所使用的手法。首先给贝蒂姨妈定位,即“她是什么人”,从文中来看,贝蒂姨妈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形象,然后依据贝蒂姨妈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人的衬托概括其特点,如“尽管贝蒂姨妈快80岁了,但我可以想象到故事里她的容貌——刚刚20岁,长着一双亮晶晶的蓝眼睛,非常漂亮”,可以看出贝蒂姨妈的美丽漂亮;如贝蒂姨妈在阁楼上发现伤兵的证件,并从这些证件中得知,他是弗蒙特州的中尉亨利•比德尔,按理说她应该把这位联邦政府军官的情况向南方邦联的军队报告,但她并没有这样做,这表现出贝蒂姨妈的善良;如“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这表现出贝蒂姨妈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如“贝蒂果断地将比德尔搬到她自家暖烘烘的厨房上面的一个秘密阁楼上” “我到哈珀斯渡口的北方军队那儿去弄”“不管你讲的是真是假,你都是一位勇敢的女性”,这表现出她做事的果断勇敢;贝蒂姨妈救助了敌人,最终解救了自己丈夫,既表现出贝蒂姨妈胸襟的开阔,也表现出她的聪明勇敢。根据这些内容概括贝蒂姨妈的形象即可。回答塑造手法时要主要使用术语,如本文在刻画贝蒂姨妈这个人物时既有正面描写,如外貌、语言、动作等,还有侧面烘托,如史蒂文生将军赞美她“勇敢”,如战时陆军部长斯坦顿写感谢信,并签署释放詹姆斯的命令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是小说的主旨句,后文如何围绕这一主旨展开?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然后先根据题干中的英文以及文章的主人公、故事情节来概括小说的主旨,再看后文的情节是如何围绕这一主旨展开的。小说的主旨主要借助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展示,本文的主人公是贝蒂姨妈,所讲述的是贝蒂姨妈在战争中的经历,如贝蒂姨妈的兄弟一死一被俘,她的丈夫被俘,这些展示出战争的罪恶,而贝蒂姨妈说“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这可以说是对战争罪恶的控诉;经历这样遭遇的贝蒂姨妈遇到受伤的敌人时依然给予帮助,而不是仇恨,这展示出人性之美以及对爱的珍视、对和平的渴望。题干中“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这一引文在小说开头,下文展开的情节充分展示了这要内容,如贝蒂姨妈救助受伤的敌人,如被贝蒂姨妈感动的两位将军以及受伤者比德尔做出的反应,这些都彰显了战争中美好人性的力量,可以看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应是所有人的期盼;同时开头虽说诅咒战争,但下文的重点并没有放在战火以及战争的苦痛上。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贝蒂形象要从贝蒂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与贝蒂相关的情节入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了保护环境与人民的健康,中国决定调整垃圾进口法规,拒收来自海外的高污染固体废弃物。中国是全球主要的垃圾进口国家,2016年中国接收全球56%的垃圾,进口超过730万吨废塑料,总值达37亿美元。从2018年1月1日开始,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这其中就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与纺织品。
 
我国进口“洋垃圾”问题屡禁不止,而这其中,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有专家表示:“走私‘洋垃圾’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存在暴利。国外一包数百件的旧衣物,可能不值几个钱,但偷运到中国后,经过分拣整理,每件能以几十甚至数百元价格出售。”。非法倒卖“洋垃圾”和转让固废进口许可证已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全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摘编自2018年1月3日《新财富杂志》)
材料二
新年伊始,随着中国全面禁止进口对环境污风险高、群众反映强烈的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24类固体废物,西方不少国家的废品回收行业受到冲击。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无疑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洋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但中国此举不仅有利于推动本国环保事业,而且放眼长远,对这些输出国乃至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美国废品回收业协会高级主管阿迪•阿德勒指出,中国的高标准、严要求对美国企业而言也不都是坏事,一场垃圾回收革命的号角或许已经吹响。为达到中国设定的进口标准,一些美国废品回放企业不惜高价启用人工智能完成垃圾分拣。不过这套系统价格昂贵,并非每家企业都用得起。对于多数废品回收企业来说,细化垃圾分类、从源头控制可回收垃圾的“清洁性”或许是最实际的选择。
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中国禁令生效后,澳大利亚会有61.9万吨材料受影响,市值5,23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6.8亿元)。澳大利亚废品管理联盟首席执行官盖尔•斯隆对新华社记者说:“业界理解中国的做法,明白中国希望在国内发展循环经济。这对澳大利亚来说也是发展本国循环经济,为该行业创造工作岗位的机会。我们得与欧洲一样转变消费者和政府的意识,摒弃“投入、生产、丢弃”的传统概念,转而力求将自然资源尽可能多次地循环利用。”
不同于澳大利亚,日本已经有先进的“再回收、再利用、再生产”方法,但受价格等因素影响,依然向中国出口大量“洋垃圾”。
(摘编自2018年1月16日“新华社新煤体专线”)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垃圾废料曾帮助促进中国制造业的繁荣,但近年来北京把焦点放在改善环境上。业内人士说,新措施激励国内废品回收产业,使其变得更有效率,“环保更严苛了”。或许几年前,如果你不符合标准,只是会被罚款。但过去两年来,情况完全不同了,若不符合标准,你会被关停。
中国传统废品回收公司规模小、管理乱、技术低,缺少资金或设施正确处理废气和其他残渣。盈创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的冯娟说,洋垃圾禁令会提高标准,淘汰效率低的的回收方式,“这将把中国回收产业带入一个新方向,加速产业转型。”
环保人士欢迎环境友好型大公司参与进来,但表示当前数量不足以满足中国对废品回收的需要。“中国自身正产生越来越多垃圾”,马军说,“2/3城市被垃圾山包围,垃圾质量比来自国外的还低,大部分被掩埋或焚烧。”禁令赋予地方政府开发更好系统的额外动力,但这不会一蹴而就。
(摘编自2018年2月5日《环球时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05-2014年间我国固体废物进口数量同比虽然有升有降,但总量一直在不断持续增长
B. 从材料一可以看到, 2017年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有了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语文试卷(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