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豫南高中2019届高三上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豫南高中2019届高三上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河南省信阳市豫南高中2019届高三上期11月月考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
试题预览
河南省信阳市豫南高中2019届高三上期11月月考试题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 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 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 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 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 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卖白菜
莫言
(1)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警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2)“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3)“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4)“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5)“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6)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
(7)“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8)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地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莱叶子的气味。
(9)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下来。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10)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己经渍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
(11)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地。她摇搖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12)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莱卷得不紧。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千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13)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地过样。老太太把地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14)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15)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16)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17)“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18)“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19)老太太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20)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拾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21)“娘,”我哭着说:“我……”
(22)“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23)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2岁时的一件事,作者一辈子都刻骨铭心地记着。他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懊悔,因为他确实多算了老太太的一毛钱,失了诚信。
B. 本文语言平实、干净,又很有质感。许多文句经过锤炼,内涵丰富,譬如文中描写太阳“仿佛随时都要熄灭”,就隐喻了时代和社会环境。
C. 文章结尾,从遥远的回忆突然跳转到现实,虽只有寥寥数语,却饱含感情,升华了主题,使文中所叙述的事件有了更现实的意义。
D. 这篇散文即小见大。卖白菜,本来是生活中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却成为了一件意义丰富而深远的事。
5. 文章第(9)段插入叙述了那棵最小的白菜的事,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6. 这篇散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时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紧了步伐,特别是立法保护进程加快。200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形成;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有望于近期出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
(摘编自中新网)
材料二:
我国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制订了“非遗”保护的法规,最早的是云南。但是,国家立法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广,有一些波折,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比如该立什么样的法,是行政法规还是基本法,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统统保护起来。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很少会粗暴地将文化分成优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观上说,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需要扬弃,但不能因为一个文化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当代伦理价值现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认为这一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丰富多彩。因此,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强烈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湖北宜昌市长阳县80多岁的农妇孙家香,一辈子生活在山村里,从小喜欢从父母乡邻那里听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消化吸收,用朴实生动的口语转述出来。老人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却能讲述600多个故事。老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当地政府请她出山,住进县“光荣院”,每月补贴200元。
    华中师大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林继富博士从1997年开始一直“跟踪”研究孙家香,收集了她前后讲过的几百个故事。他通过比较发现,出山后离开乡土情境和邻里社会的孙家香,口中那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渐渐少了,过去激情讲述故事的场面不再出现。她开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讲些比较时尚现代的故事。
    不止一个孙家香。传承人维系着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这一思路,各地纷纷提高传承人的生活待遇,有的甚至将其安排在条件更好的居所。但是,在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当前国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策略,有待调整。
    “只有活水才能养活鱼”。透过“孙家香们”的转变,林继富认为,对传承人的保护要特别注意维持“民间文化生态”,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处于一个相时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
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
    (摘编自搜狐网《非遗保护二十年忧思:文化成生活表面油珠》)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作了界定。
B. 中国政府一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多项相关法律相继出台,使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
C. 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不符合当代伦理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定这一文化,而应当保护它们,使之存在并传承下去。
D. 各地提高传承人生活待遇的做法出发点没错,但更应该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
B. 从材料二看出,“非遗”保护工作立法出现波折,其原因是学界和主管部门沟通不够,对传统文化存在不同意见。
C. 材料三将同为非遗传承人的孙家香和刘德培进行了对比,清楚地显示出适宜的环境对于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D. 材料一主要说明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三用鲜活事例说明问题,作用更大。
9. 根据上述材料,我国文化遗产有什么特点?请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郑珣瑜,字元伯。少孤,值天宝乱,退耕陆浑山,以养母,不干州里。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崔祐甫为相,擢左补阙,出为泾原帅府判官。入拜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以母丧解。讫丧,迁吏部。贞元间,为河南尹。未入境,会德宗生日,尹当献马,吏欲前取印,白珣瑜视事,且内贽。珣瑜徐曰:“未到官而遽事献,礼欤?”不听。性严重少言,未尝以私托人,而人亦不敢谒以私。既至河南,清静惠下,践敛贲发以便民。方是时,韩全义将兵伐蔡,河南主馈运,珣瑜密储之阳翟,以给官军,百姓不知僦运劳。全义与监军别檄有所取,非诏约者,珣瑜辄挂壁不酬。至军罢,凡数百封。有谏者曰:“军须期会为急,公可不报?”珣瑜曰:“武士统戎,多恃以取求。苟以为罪,尹宜坐之,终不为万人产沴也。”复以吏部侍郎召,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实为京兆尹,剥下务进奉,珣瑜显诘曰:“留府缗帛入有素,余者应内度支。今进奉乃出何色邪?”具以对。实方幸,依违以免。顺宗立,即迁吏部尚书。王叔文起州吏为翰林学士、盐铁副使,内交奄人,攘挠政机。韦执谊为宰相,居外奉行。叔文一日至中书见执谊,直吏曰:“方宰相会食,百官无见者。”叔文恚,叱吏,吏走入白,执谊起,就阁与叔文语。珣瑜与杜佑,高郢辍饔以待。顷之,吏白:“二公同饭矣。”珣瑜喟曰:“吾可复居此乎!”命左右取马归,卧家不出七日,罢为吏部尚书。亦会有疾,数月卒,年六十八,赠尚书左仆射。太常博士徐复谥文献,兵部侍郎李巽言:“文者,经纬天地。用二谥,非《春秋》之正,请更议。”复谓:“二谥,周、汉以来有之。况珣瑜名臣,二谥不嫌。”诏从复议。
(选自《新唐书•郑珣瑜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投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
B. 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
C. 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
D. 转运使刘晏奏补宋城尉/山南节度使张献诚表南郑丞/皆谢不应/大历中/以讽谏主文科/高第授大理评事/调阳翟丞/以拔萃为万年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刑部,我国封建社会长官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
B. 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秦始皇首创。
C. 京兆尹,古代官名,为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相当于今天首都市长。
D. 《春秋》,鲁国的编年史,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的“五经”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珣瑜刚正不阿。他被授予河南尹尚未上任,适逢唐德宗生日,按照惯例应进献贺礼,属吏向他汇报此事,他认为不合礼法,没有听从。
B. 郑珣瑜关心民生。任河南尹期间,他清静无为施惠于民,平抑物价方便百姓;主管粮饷运输,他密储粮草供给官军,使百姓免除运输之苦。
C. 郑珣瑜坚持原则。韩全义和监军发了几百封公文索取超额的财物,他置之不理;有人劝他予以答复,但他宁可获罪也不答应这些非分的要求。
D. 郑珣瑜洁身自好。王叔文结交宦官,干扰朝政,宰相韦执谊对其纵容迎合,郑珣瑜愤而回家,躺了七天不出门,因此被免去吏部尚书之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值天宝乱,退耕陆浑山,以养母,不干州里。
(2)留府缗帛入有素,余者应内度支。今进奉乃出何色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国棋王逢
杜  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①,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②,鏖兵不羡霍嫖姚③。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①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②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③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人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B. “羸形暗去春泉长”意思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
C. “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D. 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
15. 本诗全诗句句写“棋”,那么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既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守军威武雄壮的气势的两句是“  ▲  ,  ▲  ”。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通过一问一答阐明了诗人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两句是“  ▲  ,  ▲  ”。
(3)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两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早在1969年,用恩来总理      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1970年2月亲自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经过40多年      ,砥砺前行,(    )其中,我国已发射风云卫星16颗,接收和应用风云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覆盖“一带一路”周边37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与常规气象观测相比,气象卫星在空间、时间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约50%提高到目前的90%,风云卫星      。在有气气象卫星以前,我们依靠气象观测站来获取资料分析天气,由于观测站点少,地球上很大面积都是盲区,那里的天气情况我们无从知晓;有了气象卫星以后,我们不但能获取全球观测资料,而且观测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是      的,通过对云系发生发展的检测,以及提供的云顶亮温等产品资料,可以识别出冰雹、暴雨、大风等灾害;通过检测陆面温度,可以判断出高温的范围以及变化。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B.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C.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使用了卫星资料。
D.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B. 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C.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D. 如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中国是其中之一。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屋建瓴    披星戴月    功不可没    有口皆碑
B. 高屋建瓴    栉风沐雨    劳苦功高    有口皆碑
C. 高瞻远瞩    披星戴月    劳苦功高    有耳共睹
D. 高瞻远瞩    栉风沐雨    功不可没    有目共睹
20.下面是张强同学参加某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加以修改。
各位老师,我叫张强,来自XX中学。今天能有机会参加贵校组织的面试,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强乐观,从不怕困难,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考取贵学校,掌握更多的知识,回馈国家和社会的培养。请各位老师放心,只要你们能慧眼识金,我一定不辜负父母和老师们的期望,定会鼎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母校争口气。谢谢!
21.下列是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隆平以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
深圳7岁小女孩袁媛,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的危急时刻,处乱不惊,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媛因此被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不久前,在某央视主持人与娱乐圈的口水战中,网友得知偷税漏税的某女星曾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一事,众人一片哗然。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中国骄傲”?“国家精神”应该是什么?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一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9年高考模拟试题三
语文参考答案
一、1. D    D项,“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说法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由此可知,应是“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2. D    D项,“从主到次”的说法不正确。从结构上看,文中“传”和“承”应为并列关系;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能更加重要。
3. C    A项,“只要……后人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B项,“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于文无据,且“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是在保存传统文化不自觉、无意识情况下。D项,“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等文化”不正确。在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并未吸收外来民族语言。
二、4. B    B项,“太阳仿佛随时要熄灭”,写出天气寒冷,也烘托了作者的低落的情绪,选项过度解读。
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八)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