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019.1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
试题预览
高  二  年  级  期  末  考  试
           语  文  试  题       2019.1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D.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5.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一两个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8.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31分)
A课内文言文(12分)
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⑴冠盖相属    连续                     ⑵力能扛鼎     举起    
⑶自矜功伐   矜持,不好意思            ⑷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乃,竟       
⑸(孙叔敖)病且死,属其子曰    叮嘱   ⑹人穷则反本    贫穷
⑺愿为诸君快战    快速,迅速           ⑻遍赞宾客     赞扬,称赞
⑼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悬赏征求          ⑽作壁上观   墙壁
⑾乃持项王头视鲁   出示,展示          ⑿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叮嘱
⒀(项)梁以此奇籍  以……为奇         ⒁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于
⒂从容辞令   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⒃信而见疑   诚信
A.⑴  ⑶  ⑸  ⑼  ⒀  ⒂     
B.⑶  ⑹  ⑺  ⑻  ⑽  ⒁
C.⑵  ⑷  ⑼  ⑾  ⒀  ⒃
D.⑷  ⑻  ⑿  ⒀  ⒂  ⒃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B.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遇
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
11.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或推重的一组是(   )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如失左右手。 
D.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12.下列句子与“客有吹洞箫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B.项王闻龙且军破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D.不凝滞于物
B课外文言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卢简辞,字子策,范阳人。父纶,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地于鄱阳,与郡人吉中孚为林泉之友。大历初,还京师,宰相王缙奏为秘书省校书郎。王缙兄弟有诗名于世,缙既官重,凡所延辟,皆辞人名士,以纶能诗,礼待逾厚。会缙得罪,坐累。久之,调陕府户曹。朱泚之乱,咸宁王浑瑊充京城西面副元帅,乃拔纶为元帅判官。贞元中,吉中孚为户部侍郎,典邦赋,荐纶于朝。会丁家艰,而中孚卒。太府卿韦渠牟得幸于德宗,纶即渠牟之甥也,数称纶之才。德宗召之内殿,令和御制诗,超拜户部郎中。方欲委之掌诰,居无何,卒。初,大历中,诗人李端、钱起、韩翃辈能为五言诗;而辞情捷丽,纶作尤工。至贞元末,钱、李诸公凋落,纶尝为《怀旧诗》五十韵,叙其事曰:“吾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李校书端,风尘追游,向三十载。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荣耀,未几,俱沉下泉。伤悼之际,赋诗五十韵。”纶之才思,皆此类也。文宗好文,尤重纶诗,尝问侍臣曰:“《卢纶集》几卷?有子弟否?”李德裕对曰:“纶有四男,皆登进士第,今侍御史简辞是也。”
简辞,元和六年登第,三辟诸侯府。长庆末,入朝为监察,转侍御史。文雅之余,尤精法律,历朝簿籍,靡不经怀。宝历中,故京兆尹黎干男煟诣台治父叶县旧业,台司莫知本末。简辞曰:“干坐鱼朝恩党诛,田产籍没。大历已来,多少赦岂有雪朝恩、黎干节文?况其田产分给百姓,将及百年,而煟恃中助而冒论耶!”又福建盐铁院官卢昂坐赃三十万,简辞按之,于其家得金床、瑟瑟枕大如斗。帝见之曰:“此宫中所无,而卢昂为吏可知也!”寻转考功员外郎转郎中太和中坐事自太仆卿出为衢州刺史会昌中入为刑部侍郎大中初转兵部侍郎卒。
(节选自《旧唐书•卢简辞传》)
13.下列对文中画双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转考功员外郎/转郎中/太和中坐事/自太仆卿出/为衙州刺史/会昌中入/为刑部恃郎/大中初转兵部侍郎/卒
B.寻转考功/员外郎转郎中/太和中/坐事内太仆卿出为衢州刺史/会昌中/入为刑部侍郎/大中初/转兵部侍郎/卒
C.寻转考功员外郎/转郎中/太和中/坐事自太仆卿出为衢州刺史/会昌中/入为刑部侍郎/大中初/转兵部侍郎/卒
D.寻转考功/员外郎转郎中/太和中坐事/自太仆卿出/为衙州刺史/会昌中入/为刑部侍郎/大中初转兵部侍郎/卒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泉”本指山林与泉石,后借指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林泉之友即隐居时的朋友。
B.“丁家艰”即丁艰,也就是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古时官员父母去世须辞职守丧。
C.“司空郎中曙”中“司空”是官名,“郎中曙’是人名。这是一种官职姓名的合称。
D.“京兆尹”为三辅之一。三辅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此外有左冯翊和右扶风。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纶才名甚高,颇受知遇。他虽因战乱未能登第,却受到不少人的举荐以及皇上的赏识,因而踏上仕途后一帆风顺。
B.卢纶才思敏捷,擅长作诗。大历诸诗人的五言诗辞情捷丽,卢纶诗作尤其精工,他曾经创作五十韵长诗怀念已故旧友。
C.卢纶教子有方,门庭兴旺,他的四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其中卢简辞更是担任了侍御史、刑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官职。
D.卢简辞富有文才,精通法律。他对历朝的官府文书都有所留意,也曾据理驳斥黎煟的非分要求,还查办卢昂贪污的案件。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缙既官重,凡所延辟,皆辞人名士,以纶能诗,礼待逾厚。(5分)
(2)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蒙耀,未几,俱沉下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7~18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   春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17. 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B. “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C. “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D. 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18. 请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曲中“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的异同。(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①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                ,              。
②《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觐见鲁庄公原因的句子是:               ,
              。
③《出师表》中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23.下面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会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中国版图部分为绿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在外地打工的沈廷(化名)接到了老家哥哥的电话,说是他家老屋被施工队拆了。沈廷立即赶回老家,发现自家那一百多平的老屋已然化为一片平地。沈廷找到施工方,施工方承认,本该照着图纸拆掉隔壁的房子,但由于操作失误,把沈廷老屋给拆掉了,施工方表示愿意赔偿沈廷三千元补偿金。如果沈廷不能接受,希望能够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问题。
对此事你有何看法和感想,写一篇评论文章,来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主题,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期末语文答案2019.1
1.【答案】B【解析】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D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2.【答案】D【解析】“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3.【答案】A【解析】“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4.【答案】C【解析】对“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主人公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镇定下来,冷静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
5.【答案】①“你有多重要”首先指车祸发生后主人公在车上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他的举动可能会让整个汽车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②“你有多重要”也指主人公毅然选择留下来帮助车内的人脱险,由于他的存在,一车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全;③标题与第二段中主人公认为“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的想法形成对比,揭示文章主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适当给分)
6.【答案】①小说的结尾营造了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暗示主人公重新拾起希望的心理变化;②照应小说开头,再次写到回家,使文章首尾圆合;③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表明“他”要从家乡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适当给分)
7.【答案】D【解析】“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错,该情况说明学生希望在短期内强化自己的应试能力。
8.【答案】负面影响:①家长经济负担增加,不堪重负;②孩子容易滋生厌学情绪;③监管不力,导致教育秩序被破坏,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山西省芮城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山西省运城中学、芮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