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9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考点穿透】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历年高考的钻石考点,高考全国课标卷和各省市卷,每年会直接或者间接考查,预测2019年高考也会考查。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
试题预览
【考点穿透】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历年高考的钻石考点,高考全国课标卷和各省市卷,每年会直接或者间接考查,预测2019年高考也会考查。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 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的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包含两方面内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 的思妇形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十种形象: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⑦献身边塞的忠心报国的将士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 报国,献身边塞之情。⑧爱恨情长、离愁别绪的离别者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⑨孤独愁苦、盼归人的思妇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 的思妇形象。⑩渴望自由、孤独幽怨的宫女形象。朱庆余《宫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百花盛开的阳春,宫门却寂寂锁闭。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中的景和物,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是纯自然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意境的范围比较大,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都是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诗中景物意象主要有四种:①画面意象:即诗人所见之景,通过众多景构成意境表达情感。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景物。要多品味揣摩。②传统意象:即由于经常在诗中出现而具有特定意义的景物,通过特定意蕴表达感情。如“杜鹃”“流水”“月亮”等。要多积累记忆。③比喻意象:即在诗中具有比喻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本体形象化传达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要由喻体知本题。④象征意象:即诗中具 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通过把景物人格化表达感情。如咏物诗中的被咏之物。要由物思考人。
三、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物象,物象,指诗歌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常见的物象有:松、菊、竹、梅、柳、蝉、鸟、马、草、风、霜、雨、雪、风、虹等等;从诗歌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事物形象主要有两类: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真题精讲】
一、(2018年高考全国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评价诗人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  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 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题间接考查了诗歌的人物形象,“下笔春蚕食叶声”,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运用形象的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抒发强化了诗人对人才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三、(2017年高考全国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 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题直接鉴赏诗歌抒情主人公诗人苏轼的形象,考查范围是“本诗首联”,答题内容为“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还要加以分析。从首联“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兄弟虽然情谊很深,但大丈夫应放眼天下,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首联两句诗主要表现了苏轼忠于国家、旷达豪迈、顾全大局的性格,分析的文字不宜太多,要简约到位。苏轼的形象性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
有加,无少怨尤。[来
四、(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 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简 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题直接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效果,间接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明天早上我要去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实战演练】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 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①安乐宫:三国时期,吴国所筑官殿,在武昌。②邵陵瓜;一说东陵瓜。召平,秦东陵侯,秦亡,于长安东城种瓜。③左倌(guān):汉恒帝时宦官,封上蔡侯。④绿蘩:绿蒿。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汲水,惊起了深井边桐树上乌鸦,动静结合,写出安乐宫如今破败的景象。
B. 运用典故,写安乐宫中的水如今只能在瓶中泛着绿色涟漪,表达昔盛今衰之感
C. 宫殿精美,歌声回响,拍板声悦耳,内侍忙碌,展现了安乐宫昔时的繁华盛况。
D. 虽同为怀古作品,但此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
【答案】A
 
2.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池水边长满蒿草,茱萸子被秋风吹落。②呼应上文,描绘出一幅荒凉衰败的秋景。③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氛围,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④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关河道中
韦   庄
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
往来千里路常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似弓。
平生志业匡尧舜,又拟沧浪①学钓翁。
[注释]①沧浪:古水名,湖北省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沧浪洲,屈原曾经长期生活在这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蝉声阵阵,柳条轻摆,清风徐拂,夕阳西沉,首联选取驿站高楼前的多种意象,营造了哀伤、凄婉的氛围。
B. 几千里的路依然默默在那里,当年故人却都不在身边,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诗人与故友分别的痛惜之感。
C. “时光流似箭”“天道曲似弓”,颔联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岂知”语意一转,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之情
D. “拟”即“揣度,想”,“沧浪学钓翁”用典,含蓄地表达诗 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境。
【答案】B
【解析】B项,“与故友分别的痛惜之感”错误,颔联“往来千里路常在,聚散十年人不同”中表达的应是“对人生聚散无常的叹息”。故选B项。
2. 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人感叹朋友聚散的伤感以及对旧人故事都已远去的遗憾;②诗人对光阴似箭,时光飞速流逝、无法把握的无奈;③表达自己想辅佐贤明圣德君主的志向以及想要效仿沧浪水边的渔夫,过着独善自我的逍遥生活的情趣。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
陈  羽
九重门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
紫陌夜 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
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1.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题中的“长安”点明了地点,“卧病”点明了诗人的处境,“秋夜”点明了时间。
B. 首联写月亮照过皇宫映入高楼,凸显了皇宫九重深锁、祥和喜悦的气氛。
C. 颔联通过对夜色、槐树、碧空、流星等的描写,体现了京城夜空的寂寥。
D. 全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他看到秋夜之景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答案】B
【解析】B项,“祥和喜悦的气氛”解说不当,应是“庄严肃穆的气氛”。
2. 有人认为,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直抒胸臆。尾联运用“楚客”的典故点明自己客居他乡,照应诗题;而“乡思苦”直接表达出诗人无限的乡愁。(2)卒章点情。首联、颔联、颈联用写景层层铺垫,尾联直抒凄凉冷落之情,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水到渠成,达到高潮。(3)与前文构成对比。将自己的“寂寥灯下不胜愁”与颈联中权贵们骄奢无比的生活进行对比,更能彰显诗人的凄苦。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9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下一个『2019年高考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