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限时检测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限时检测训练(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专题限时检测(一)(时间:60分钟 分值:70分)一、(2017衢州高三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筑城行[宋]刘克庄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君不见高城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筑城
试题预览
专题限时检测(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70分)
一、(2017衢州高三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筑城行
[宋]刘克庄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
君不见高城  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筑城曲
[宋]许棐
日将西,杵声急,一声声自死肠出。
城高不特土累成,半是铺填怨夫骨。
儒坑战地骨更多,十二金人随鬼泣。
【注】 ①杵:筑土的木锤。②  (yà):参差不齐的样子。
1. 唐人把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筑城行”是乐府古题,后人写的古体诗的标题里一般有“行、    、    、    ”等标志性字眼。刘克庄这首乐府古题在描绘筑城情景时用了声色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加以说明。(4分) 
                                                           
                                                           
解析:填空考常识,后面问题扣住“声色”两字结合诗句内容鉴赏。
答案:①歌、吟、引(2分)
②先描绘声音,役夫打夯声的“喧喧”,木杵撞地的“丁丁”,监督官的斥责声,接着又从视觉角度着笔,描绘烧窑、斫木的情景,描绘出修城时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繁忙不停的景象。(2分)
2.许诗中有“城高不特土累成,半是铺填怨夫骨”,请找出刘诗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诗句,并说说它的写法及好处。(4分)
                                                           
                                                           
解析:实质上是两问,第一问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根据要求找出就行;第二问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比喻”“对比”较明显,借景抒情不要忽略了。
答案:第一问:君不见高城  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1分)
第二问:①比喻,高楼犹如鱼鳞一般,形象地写出了高楼之多;②对比,高楼巍然耸立,城中却“空无人”,对比强烈;③借景抒情(以景作结),具象示人,表现出诗人对役夫(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批判。(3分)
二、(200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6分)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
边住。
【注】 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答案:流水 白云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解析:理解此句中环境的隐喻意味,把握说此语时的“口吻”,体悟情感意味。
答案: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八声甘州
[南宋]张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①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②?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注】 ①南宋灭亡后11年,张炎应召为元政府写《藏经》,与好友沈尧道同游北地。词中的“玉关”泛指边地风光,上阕所记之事为当年的北地生活。②“楚佩”“中洲”:《楚辞》中有湘夫人因湘君失约而捐玦遗佩于江中的描写,后人往往用“楚佩”来咏深切之情。
1.全词写词人北游归来之情,既有     之相思,又有      
之遗恨。(2分)  
解析:从词中的事情中归纳即可。
答案:好友离散 故国沦丧(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2.简析该词的写作手法。(4分)
                                                           
                                                           
解析:景与情的关系比较明显;结合注释,把握典故的运用及其作用。
答案:①情景交融:篇首展开一幅苍苍茫茫的北地长卷,寓苦痛失意之情于萧索凄冷之景。②化用典故:“楚佩”“中洲”化用典故,写好友惜别之情。③反衬:“待招来,不是旧沙鸥”,写知己离散后的寂寞无聊,反衬一笔,愈见故交情深,知己难得。(写出1点给2分,写出2点给3分,写出3点给4分;意思相近即可)
四、(2017宁波“十校”5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6分)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欧阳修
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①候馆:指旅舍。②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
1.请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3分)
                                                           
                                                           
解析:题干要求 “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明确鉴赏的角度,然后回顾鉴赏的答题思路,最后分析词句中所写的内容。“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句话是写“离愁”,词人把“离愁”比作迢迢不断的春水,以水喻愁,将无形之离愁化为有形之春水,以春水的绵延不绝喻离愁之绵远挥之不尽,写出愁之深远,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
答案: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以不断的春水喻无穷的离愁,化抽象之情为具象之物;这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伴着自己的迢迢春水,绵延不断,表现了主人公愁绪之多。(点明手法1分,分析2分。)
2.近代俞陛云曾言:“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挚,便称佳构。”请从这一角度结合全词作具体赏析。(3分)
                                                           
                                                           
解析:首先要分析题干中的引文,明确情感表达的角度。本词的上片,从“候馆”“溪桥”“摇征辔”等内容,可以知道这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从旅途的景写到旅人的怀人之情,离愁无穷。下片中,“柔肠”“粉泪”“楼高”等说明这是从闺中妇人角度落笔。“楼高莫近危阑倚”,这是行者对妇人的嘱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应是妇人举目远望,却看不到行人,只能看到无尽的春山。
答案:①上片从行者落笔。起三句写离家远行者的旅途所见,以景衬情,后两句转入写远行者的无穷的离愁别绪。(1分)②下片从闺中妇人落笔,行者从居者的角度进行想象。 “寸寸”“盈盈”表现出思念的缠绵深切,“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希望登高远眺行人而又不得的无奈之情。最后两句写思妇凝目远望,只能看到原野尽头的春山,而所思念的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2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本诗抒情有两种手法:前三联重在借景抒情,尾联直抒胸臆。联系怀古诗常见怀古伤今的主题不难理解本诗。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1分)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3分)
                                                           
                                                           
解析:结合分值分析,本题只要求概括情景关系,不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常见情景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中寓情。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每点1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6分)
浪淘沙 夜雨
梁 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末明初学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2分)
                                                           
                                                           
解析:上片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愁如百草雨中生”先声夺人,后句解释原因。这一点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似,首联描写音乐,颔联介绍演奏音乐之人。
答案: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共2分,一点1分。)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愁情”本抽象,难以描摹,但画线句中前面通过意境氛围写愁,后句借比喻写愁。联系日常写愁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很好地理解画线句。
答案: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的浓烈。(每点2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题梁王旧园①
[宋]徐铉
梁王旧馆枕潮沟②,共引垂藤系小舟。
树倚荒台风淅淅,草埋欹石雨修修。
门前不见邹枚醉,池上时闻雁鹜愁。
节士逢秋多感激,不须频向此中游。
【注】 ①梁王:汉代的梁孝王刘武,喜欢文学。旧园,即梁园。当时一些名士如邹阳、枚乘等经常到梁园饮酒作赋。②潮沟:这里指梁园附近的运河。
1.第二联中“淅淅”“修修”写出了       的环境特点。
(2分)  
解析:叠音词能使描写的景象更加形象生动,但环境特点还是要结合意象分析,风雨纷飞,荒台草径,都可见凄清、衰败的意境特点。
答案:孤寂、凄清、荒凉、衰败(答出1个关键词给1分,给满2分     为止)
2.简要分析第三联的表现手法。(5分)
                                                           
                                                           
解析:第三联上句“邹枚醉”是典故,结合注释可以想象当时梁园昔日的繁盛。“雁鹜愁”中的“愁”使“雁鹜”具有了人的特点,是拟人手法。“邹枚醉”与“雁鹜愁”形成对比。作答本题,结合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对比。昔日众多名士到梁园饮酒作诗的盛况与今日不时传来雁鹜哀鸣的衰败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内心的愁思。②用典。借当年名士邹阳、枚乘等到梁园饮酒作诗的典故,写出了当年梁园的盛况。③拟人。“愁”字把雁鹜人格化,形象生动,便于抒发作者内心的愁思。④虚实结合。虚写昔日众多名士到梁园饮酒作诗的盛况,实写今日不时传来雁鹜哀鸣的梁园的衰败,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愁思。(答案包括表现手法及分析,写出其中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给4分,写出三点给5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客 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 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隐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遗”,读什么音?什么意思?(2分)
                                                           
                                                           
解析:“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wèi,有赠送之意,与上句“客来”相呼应。
答案:“遗”读wèi,(1分)意思是给予,赠送。(1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5分)
                                                           
                                                           
解析:“公家须”“征敛”都表明诗歌是控诉赋税之严苛的,联系杜甫是爱国诗人的特点,诗歌主旨即可明确。“珠中有隐字”即可理解为难以言表的痛苦,“珍珠”本为百姓心血,但珍藏后无奈被公家所得,最后化而为血,表达了百姓心的破碎,血汗所得化为灰烬。
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2分)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3分)
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7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①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②,平海夕漫漫。
【注】 ①襄水:也叫襄河,在湖北襄阳西北。②迷津: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喻找不到出路。“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所描绘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3分)
                                                           
                                                           
解析:意境特征的总结要注意意象、整体色调、主旨感情;本诗感情沉郁,意境凄冷。
答案:作者选取了“落叶(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落叶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
(2分)
2.本诗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解析:尾联上句用典,结合注释分析,明确诗人情感;下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或为烘托,要通过景物描绘分析作者的感情。
答案: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两种手法各1分,情感、赏析各1分)
十、(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
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
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
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
完成。
解析:BE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该句是说考生在清早就入场,没有喧闹嘈杂之声;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全词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解析:先点明用了比喻,“下笔春蚕食叶声”,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即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  下一个『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传统文化经典(含《论语》)的理解和评价专题限时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