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每课一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诗经》二首每课一练(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窈窕(yǎo) 嫩芽(nèn) 瘫痪(tān) 酝酿(liàng)B.嶙峋(líng) 怦怦(pēng) 烂漫(màn) 匿笑(nì)C.瞬间(shǔn) 脸颊(jiá) 沐浴(yù) 祷告(dǎo)D.溯洄(huí) 并蒂(dì) 攲斜(qī) 菡萏(dàn)【答案】D【解析
试题预览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窈窕(yǎo) 嫩芽(nèn) 瘫痪(tān) 酝酿(liàng)
B .嶙峋(líng) 怦怦(pēng) 烂漫(màn) 匿笑(nì)
C.瞬间(shǔn) 脸颊(jiá) 沐浴(yù) 祷告(dǎo)
D.溯洄(huí) 并蒂(dì) 攲斜(qī) 菡萏(dàn)
【答案】D
【解析】A项,“酿”应为niàng,B项,“嶙”应为lín,C项,应为“瞬 ”应为shù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睿智         无与伦比     一代天骄     寤寐求之
B.亵渎         重蹈覆辙     弥足珍贵     参差荇菜 
C.繁衍         心无旁鹜     断章取义     克尽职守
D.雎鸠         怒不可遏     强聒不舍     自知之明
 
3.对下列句子中的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答案】C
【解析】“琴瑟友之”的“友”是“以……为友”的意思,这里是动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传统文化知识有误的 一项是(   )
A.《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中秋佳节的美好祝愿。
C.“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赏花灯、猜灯谜等。
【答案】D
【解析】抓住各项表述 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直接判断正误。D项,“赏花灯”“猜灯谜”是在元宵节。
5.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 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 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6.学完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读诗句,说成语】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下列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
①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成语: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
②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
③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成语: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名句,说启示】《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同志引用过的诗句及其出处和释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典出:《诗经•大雅•荡》
释义: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终。
 (3)【读诗经,说影响】通过这次阅读《诗经》的活动,你感受到这部诗集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①兢兢业业  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②成语:孔武有力  解释:非常威武有力。  ③成语:投桃报李  解释:他送给我桃,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2)【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3)【示例】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小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答案】A
【解析】A项,应是运用了“托物起兴”手法。
2.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小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诗人为什么要极力地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
【答案】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着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道路的艰难衬托男子的坚定地信念,突出美好的姑娘或事物不易追求到。
2.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中可以得出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木 瓜
《诗经•国风•卫风》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③
投我以木桃④,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一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风俗。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边“琼玖”、“琼瑶”同此。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匪:同“非”。好,爱。④木桃:桃子。 ⑤木李:李子。
1.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该诗选自《诗经》,又称《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东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0篇。
B.后世多认为《木瓜》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你赠送给我“木瓜”,我回赠给你“琼琚”。回报的东西价值总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以此来表达对双方之间情意的珍视,和表露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C.本诗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通过一唱三叹的咏唱,使全诗的感情一步一步加深。
D.《木瓜》没有用《诗经》中最典型的四字句“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而是有意无意地错杂开,造成了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体现了《诗经》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共存的特点。
E.关于此诗主旨文学史上意见极其不同意,大致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等七种说法,但是关于此诗所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是统一认同的。
【答案】AE
【解析】A项,“《诗经》汇集了从东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0篇”错误。《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E项 ,“但是关于此诗所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是统一认同的”错误。本诗没有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2.《木瓜》一诗的内容和劳动的场景结合很紧密,这可以由投予“我”的东西为证,同时这个“投”字用得也非常精当,你能否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投”字使用的妙处?
【答案】“投”既是扔,又像是送,像无意扔去,写出了女子赠物时的羞涩的心情,显得含蓄生动。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静  女
《诗经•国风》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姝:美丽。②城隅:城角。③爱:同“薆”,隐藏。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⑦说怿(yuè yì):喜爱。⑧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⑨洵:诚然,确实。⑩异:特殊。
1.“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答案】“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焦灼、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了,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所反映的人物心情。首先要理解好“搔首踟蹰”四字的意思。搔首:用手挠头。踟蹰:来回走动。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表达了男主人公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本题可联系上一句“爱而不见”去理解。
2.“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答案】不是。“说怿女美”中的“女”一语双关,既指“彤管”,又指“静女”。男主人公借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赠他彤管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鲜红的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表面上“女”指“彤管”,实际上也指“静女”。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表达他对“静女”的喜爱之情。此句“说怿女美”是双关语。主要描写的是男主人公借“彤管”抒发的对赠“彤管”的“静女”的喜爱之情。
(三)阅读欧阳修的《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①,回答后面小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①
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②。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③。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①作者曾在洛阳做过官,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朋友。早春时候,他正在南方去的路上(南征),写了这首诗,寄给他在洛阳(洛中)的朋友们。②赊:遥远。③槎(chá):植物,一说木筏。
1.诗中表现“早”春气息的景物有哪些? 
【答案】春日的树木,北归的大雁,河边的青草,开花的植物。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结合诗歌对“春”的描写来分析诗中表现早春气息的景物有哪些。
2. 这首诗中,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联?
【答案】“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出诗人在旅途中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思念洛阳好友的情感。
【解析】根据“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两句直抒胸臆的诗句,并结合写作背景“早春时候,他在离开洛阳去往南方的路上,写下这首诗”即可推断出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情感。
【附赏析】所谓“楚”,常常泛指南方的广大地区。第一句说,极目千里,所看到的树色、天色,都在古代楚国的范围之内。远行的人最怕望不到边的路,他所要走的路却正有千里之遥。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我这个在外旅行的人(行人),是多么担忧这遥远的路程啊!
在古时候,离家远行是很容易产生孤寂的感觉的,第二联正是 写这种感觉:走近散发出芳香的树时,正好看到北归的大雁;到了行人宿夜的旅店(候馆),又听到山里的乌鸦乱叫(噪)的声音。在外旅行的人,见到大雁,常常会触发自己孤独流浪的离愁。何况这雁在春天又是向北飞,而他却要往南行,这一对比,便更增加了他有家不能归的感慨了。一天走累了,本想在旅店好好歇一下,却又听到乌鸦烦人的叫声,心情怎么能平静下来呢?  
走了一段陆路,又改换成水路。第三联写在水路看到的景象:青草已经抽芽,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水上植物也已经开了花,就在木筏的边上。这一派春天景色,倒是很美的,可是作者并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来欣赏这良辰美景;相反地,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离愁;不能同亲友共赏,再好的景致,也如同虚设呀,所以心情不能平静。他在想什么呢?
最后一联说,迎着春天的东风,喝上一杯闷酒,在这新年到来的时候,我只是想着家乡。逢年过节,一般都要同家人团聚,共贺新春。可是他在新春的时候,还要在外地长途跋涉,哪有心思去欣赏春天的美好景色呢?新年只能使他更加想念家乡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
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生活在疆域不明的土地上,西周的日头落下后,春秋的繁星又缀满天际。在文明勃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种庄稼的同时漫不经心地种植了最早的诗歌,收割下来,堆成一小堆叫“诗经”的粮食。
总怀有一种近乎“花痴”的向往之情回看先秦历史。先秦之中,尤爱春秋。那时名教和权术还在他妈的肚子里,文化本身顺乎自然因而光风霁月,劳动、杀伐、喜乐、歌哭,一切合于其本质。到战国时候,人心已是不古,再后来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产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士阶层独立精神的丧失和整个社会自由思想的湮灭,却无疑给“君子国”画上了句号。于是成书于最后的原始乌托邦的《诗经》,也格外的洁净和美好,令人珍惜。
少读诗书,一向喜欢浪漫主义的狂想,不中意现实主义的枯燥,而溯至诗歌的源头却恰恰相反:热爱《诗经》的朴素清新,厌倦《楚辞》的佶屈聱牙。《诗经》如玉,天然无须雕饰,那些一唱三叹的字句里倾注了古老的歌者们对生命真挚的思考和感触。
比如描写一个女子在昏暗的天色里等待她的情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孤独的哲学家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最好的诗歌令人读之无言,无法解释,亦无复增益。尝于闹市街头见老夫老妇携手过街,彼时落照煦暖,空气中尘埃飞扬,恍然忆起《诗经》中“死生契阔”句,呆立半晌,默念再三,唯有怆然。
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和真正哲学的《易经》共同得以不朽。相对于制度和历史平庸的本质,它们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然而无论什么,一旦沦为“经”,就会遭受不可避免的歪曲和利用。在作为“经”的《易经》中,原本混沌一片的阴阳有了主次之分。而对《诗经》的曲解就更加离谱,朱熹解《关雎》一篇为“颂扬文王教化,赞美后妃令德”,不知他私下里是否也觉得有那么点儿“不着调”。后人自己变得奴性了,也恨不得给他前面的所有东西染上奴性的色彩。
而《诗经》的美中,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它就是民歌甚至童谣,后人的阐释越艰深,那些字句越显得单纯。我们忽略掉浩浩荡荡的校注来阅读诗歌本身,会惊异地发现它们在如许岁月中竟然纤尘不染。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知道“卷耳”是什么植物,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动物,“兕觥”更是早已成为传说中的容器,但人们将永远了解一个诗人的心情,他在异乡惨淡的空气里借酒聊以自慰,说道:“维以不永伤……”
春秋的风在《诗经》中一路吹到现在,把永恒的歌声刮进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
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经》比喻成庄稼,从而说明了《诗经》是祖先辛勤劳动的收获,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是修辞手法的考查,第一段最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第一段的内容结合比喻的作用作答即可。
2.作者为什么说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
 
3.文中第三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案】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对于段落作用的考查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既承接着上段,也开启了下段。
4.如何理解“《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
【答案】(1)体现了《诗经》的价值;(2)表现了《诗经》中如珠玉般的美和那份坦然;(3)作者以此为题表现了《诗经》在精神方面给后人带来的影响。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核舟记》每课一练』  下一个『《最后一次讲演》每课一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