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三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9届天一中学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卷2018.11.13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_,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在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二十世纪中叶,在美
试题预览
2019届天一中学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卷
2018.11.13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_  ,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在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       ;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       。
A. 落地生根 置疑 不绝如缕
B. 入乡随俗 质疑 若隐若现
C. 落地生根 质疑 不绝如缕
D. 入乡随俗 置疑 若隐若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入乡随俗:是指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这个成语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本题所给文段说文学史进入中国,如今已经“枝繁叶茂”,用“落地生根”恰当。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文中不是否定句,用“质疑”正确。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形容形势危急或者声音细微悠长。若隐若现,强调的是模糊、不清楚。文中用“不绝如缕”恰当。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发展要讲节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节奏,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发展要讲成本。农谚讲: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②否则就会拔苗助长、竭泽而渔,出现不切实际的“大跃进”
③才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④改革发展也如此,要学会依时而动
⑤这也启示我们发展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⑥这说的是谷雨节喜雨,种豆育秧正是时候,一旦错过,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A. ②⑥③④⑤①
B. ③⑤②①⑥④
C. ③⑤②⑥①④
D. ②⑤③⑥④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通读所给文段和六句话可知,整个语段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发展要讲节奏,后一部分说发展要讲成本。横线前的语句先是总说“发展要讲节奏”,然后举自然界的事例予以说明,所给六句话中②③⑤与“节奏”有关,应放在前三空,据此排除A项。③是“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的结果,应放在第一空,据此排除D项。⑥是对①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具体解释,故①在⑥前,据此排除C项。故选B。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这段文字是说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有景仰之情的原因。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D.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这是针对“借代”设题。B项,“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意思是“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世事茫茫”语含双关,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没有使用借代。ACD三项都使用了“借代”的修辞。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代“船”,这是以局部代整体;“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环珮”代指“王昭君”,这是以佩饰代指人物;“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以“长安”代指“朝廷”,“浮云”和“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指奸佞小人和君王。故选B项。
【点睛】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具体代抽象。工具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形象代本体。
4.对下列材料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农民问教授:“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子的样子。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请问教授,如果现在一个盲人走进来,他想买把剪刀,他会怎么做?”教授从容答道:“简单。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农民笑起来:“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
A. 莫因专业蒙蔽真相
B. 人有认知限制
C. 审慎辨析言语歧义
D. 勇于质疑权威观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所给的材料,把握材料的大概意思,然后分析其中的内涵。材料中,农民先给教授讲述聋哑人买钉子的过程,且把这一过程讲述得非常详细,然后问教授“如果现在一个盲人走进来,他想买把剪刀,他会怎么做”,教授的回答是“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教授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前面农民说“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子的样子。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农民的讲述在教授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把教授往这个方面指引,材料中聋哑人用手比划买钉子,这一现象在教授心里形成一个固定模式,他认识到聋哑人不能说话,同意也认为盲人也不能说话,也用比划的方式,于是陷入农民的问题中,出现思维定式,教授是受到自己既有认知的限制。由此可知,人是有认知限制的。故选B项。
5.下列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诗句是
 
A.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D.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诗句”,考生要先分析漫画的内容,把握漫画的主体,把握漫画上的文字,进而分析漫画的主旨,再分析所给的四个选项,看哪个选项的哲理与漫画相合。从图上来看,漫画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图和文字,图又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棵只剩下一片叶子的大树和一个仰头观望这片叶子的人,这个人的头扭向树上的叶子,而他的脚正在往前走;旁边的文字是“满树叶子时,人们低头赶路,一片叶子时,人们抬头仰望”,由此可知,漫画呼吁人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莫负好时光,不要等到要消逝的时候才后悔。A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流露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也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B项,“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这说明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概莫能外。体现了刘禹锡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发展是必然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既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旧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C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这是感叹青春易老世事无常。D项,“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故选D项。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义感人
洪迈
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
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入谕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自是流言遂息。
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谢,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讫为藩臣。
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节)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      浃:浸透
B. 帅将士朝之                  帅:带领
C. 朋友失意,尚可谢            谢:道歉
D. 庭凑拔刃弦弓以逆            逆:反叛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竟以复国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为父兄除害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 贼围张巡于雍丘           若亡郑有益于君
D. 召入谕之曰               虽董之以严刑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2)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9. 请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两种情形。
【答案】6. D    7. D    
8. (1) 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大将带到(皇帝画像)前,用大义(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受到鼓舞(劝勉)。
(2) 皇帝正为了国家大事担忧,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怎么能不改过自新,归顺朝廷呢?    
9. 君主恤民(自省);臣子忠勇(明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中“逆”如解释为“反叛”,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文中说“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意思是“王庭凑窃据了成德(今河北正定)以后,韩愈奉命前去安抚。王庭凑剑拔弩张迎接韩愈”,“逆”,意思是“迎接”。故选D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竟以复国”中“以”为介词,“以”后省略代词“之”,“以”解释为“因为/依靠”;“先帝不以臣卑鄙”中“以”为动词,“认为”。B项,“为父兄除害”中“为”是介词,“替”;“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为”是动词,“作为”。C项,“贼围张巡于雍丘”中“于”为介词,“在”;“若亡郑有益于君”中“于”为介词,“对”。D项,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故选D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引”,带;“于”,到;“责以大义”,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应为“以大义责之”,“以”,用;“之”,代词,代六将;“益”,更加;“劝”,劝勉,“益劝”暗含被动,即被鼓舞。第二句中,“方”,正;“以”,用;“绥”,安抚;“何”,怎么;“得”,能够;“归”,归顺;“之”,代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两种情形”,考生要先找出“感人心”和“理义”这两个词语所在的位置,再圈出具体的表现,理解其意思,最后进行概括。文章标题是“大义感人”,第一段说“理义感人心”,二、三、四、五、六、七几段举出具体的事例,考生要分析这六段的事例,然后进行归类,要注意题干中“两种情形”这一提示。二、三、四说的是“楚昭王”“汉高祖刘邦”“唐明皇李隆基”三人的事例,这是从君主的角度来说,这三个君主要么体恤百姓,要么对自己进行反省;五、六、七三段说的是张巡、王武俊、韩愈、王庭凑等人的事例,这是从臣子的角度来说的,这些臣子要么忠勇,要么明理,这些都是感人的大义。考生从这些角度概括即可。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理义的力量足以深深地打动人心,最终能够穿越肌肤,深入骨髓,这只不过是在言语瞬息间的事,原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奇怪诡异之处。
楚昭王遭到吴王阖庐的猛攻,国家灭亡,自己也被迫出逃,楚国的父老们给他送行,楚昭王说:“父老们,请回去吧,何愁没有国君呢?”父老们说:“哪里有像大王这么贤明的国君呢!”于是纷纷跟着楚昭王出逃。有人(申包胥)忙赶往秦国号哭求救,楚国最终因此得以复国。
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后,召集各县的豪杰说:“大家被秦朝苛酷的刑法所害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我统治关中,与父老们相约定下三条法律。我之所以入关,是为了替父老兄弟们除去祸害,并不是为了侵犯和虐待老百姓,请大家不要担心。”又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到各郡县乡邑,向老百姓宣传政策,关中的百姓都很高兴。不久,项羽率大军入关,所过之处,鸡犬不宁,血流成河,人民对项羽大失所望。于是刘氏四百年的江山基业就这样奠定了。
唐明皇李隆基为了躲避安禄山的叛军,逃到扶风(今陕西宝鸡东)时,士兵中有许多人想逃走,而且谣言四起,对唐明皇出口不逊。唐明皇召见将士们并对他们说:“我用人不当,以致胡人安禄山发动叛乱,现在必须长途跋涉以避开叛军的锋芒。各位仓猝之间跟随我出走,不能与父母、妻儿告别,对此我感到很惭愧,现在任凭大家回家,我和我的子弟们前往四川,今天在此和大家诀别。回去见到父母和长安的父老们,替我向他们致意问候。”众将士都哭着说:“无论是生是死,我们都跟随皇帝陛下”。于是谣言便自动消失了。
(安禄山的)叛军围困张巡驻守的雍丘城(今河南枸县),大将们劝张巡投降,张巡设置了皇帝的画像,率领众将士朝拜。将士们都痛哭流涕,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大将带到(皇帝画像)前,用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受到鼓舞。
(唐德宗时),河北有四人叛乱称王。李抱真派贾林劝说王武俊,并假托皇帝的话说:“朕以前的确把事情做错了,朋友之间发生了误会,尚且可以相互道歉,何况我身为天下君主呢?”王武俊于是就首先倡议其他称王的人一同归顺朝廷。等到德宗皇帝在奉天下诏书时,王武俊派人对田悦说:“皇帝正为了国家大事担忧,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改过自新,归顺朝廷呢?”
王庭凑窃据了成德(今河北正定)以后,韩愈奉命前去安抚。王庭凑剑拔弩张迎接韩愈。到客馆后,王庭凑又在庭院内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韩愈向他们讲述了安史之乱以来背叛和归顺朝廷的利害关系及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王庭凑害怕军心动摇,挥手让士兵出,最终王庭凑还是做了唐朝的藩臣。
以上这几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但所用的方法都是相同的。我们大宋朝在靖康、建炎年间所遭受的灾难严重到了极点,但是却没有听说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句:“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0.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流露出哪些情感。
11. 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①对故居遭受战火、毁弃严重的痛惜之情;②对自己远离官场、不用机心的欣喜之情;③对自己等待诏书、急于做官的后悔之情;④对故居清新明媚、盎然春景的沉醉之情;⑤自己绝缘政治、深隐故居的闲适之情。    
11. ①照应颔联,阐释了“忘机渐喜逢人少”中的“人”为“长者”即达官贵人。②用典。借用法真和陶渊明不与达官贵人交往、遁形远世的典故,表达自己深隐故居、啸歌山林的悠然自适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流露出哪些情感”,这是针对全篇设题,考生要关注诗歌的标题、注释、诗歌中的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诗题“归王官次年作”点明了两点:一是作诗的地点,“王官”即王官谷,是司空图的故乡。二是作诗的时间,司空图弃官“归王官”,诗作于“归王官次年”。“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前一句展现出作者故居在兵燹之后的受到严重毁弃,“乱”是指战乱,即黄巢农民军与唐王朝军队的战争。作者回归故乡时战争虽已平息,但旧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乱”字已令人悚目惊心,一个“烧”字更使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恐怖情景,不禁为之震栗。这流露出故居遭受战火、毁弃严重的痛惜之情。然而,虽经战争的洗劫,但这毕竟是诗人的故乡,所以第二句紧接着来了一个转折:“峰前犹自恋吾。”表现了对故乡的执着的挚爱。“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前一句表现了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就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由于深居山中,不问政事,来往人又少,所以用不着机心了,诗人对此是很高兴的。诗人对自己的过去作了深入的反思:我对镜自照,看到如此衰老,感到过去是徒然高兴地在等待鹤书的到来了。这是沉痛的忏悔,说自己过去不应当躁于进取,出去做官,如今回来了,也就永远再不出去做官了(以后虽经曲折,他确实没有再出山做官)。这一联非常婉曲地表明了终老山林之志,也深刻地暗示了“恋吾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要逃离无谓的斗争,遁迹深山。“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在初晴的中午,有着小岛的池塘里涨满了春水,小小花圃中鲜花盛开,更加富有韵味。一切显得更加清新明媚、生机盎然,这的确是无限美好的时刻。隐约透出作者在深山旧居里自为天地、自得其乐的心情。“酣歌自适逃名久”使用典故表明要绝缘政治、深隐故居的闲适之情。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题干只给出了鉴赏的对象,但没有指明鉴赏的角度,考生可以先解释尾联的意思,把握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看使用什么技巧。“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结合诗歌的注释可知,前一句中“逃名”是用《汉书•逸民传》中法真的故事,即东汉人法真,字高卿,扶风郿人,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后一句“不必门多长者车”,又化用了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句:“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长者车”,指达官贵人之车。作者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和陶渊明那样做逃迹的隐士,在山林中尽情高歌,决不做陈平那样的人去与达官贵人交往,徒费心机。这里的“长者”,是对“忘机渐喜逢人少”中的“人”的具体解释,故在结构上又呼应了颔联,解释了颔联中“逢人少”的“人”原来是“长者”,由此可知,诗人所反复表示的,就是要与扰攘争夺的晚唐政治绝缘,深隐故居,啸傲山林,来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