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泰兴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三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8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赤水,我做梦都(神往/前往)的地方!最近终于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圆了我的夙愿。这里拥有上千平方干米的丹霞奇观,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这一带峡谷(密集/密布),沟壑纵横,形成众多引人入胜的峡容奇观。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
试题预览
2018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赤水,我做梦都(神往/前往)的地方!最近终于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圆了我的夙愿。这里拥有上千平方干米的丹霞奇观,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这一带峡谷(密集/密布),沟壑纵横,形成众多引人入胜的峡容奇观。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①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峡谷中,风溪河尽头的赤水大瀑布峡谷当推第一。驱车前往。很远就能听到大瀑布先声夺人的雄浑轰鸣声。瀑声震彻山谷,如拍岸惊涛,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沿石径向瀑布移步,穿行遮天蔽日的林荫道,心神振颤摇荡,胸怀宽广豪放。峡谷深处,②;一天到晚,不论昼夜,时时(飄扬/飄洒)着漫天的雨雾。如此神奇的峡谷,在赤水数千大小不一的峡谷中绝无仅有,怎能不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1. 在文中两处横线空处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A. 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
B. 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
C. 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
D. 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前往 密布 飘扬    B. 神往 密集 飘扬
C. 神往 密布 飘洒    D. 前往 密集 飘洒
3. 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 瀑声震彻山谷,如爆竹冲天,似千人擂鼓,像拍岸惊涛,类万马捣蹄。
B. 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惊涛拍岸,像冲天爆竹,类万马捣蹄。
C. 瀑声震彻山谷,像爆竹冲天,似万马捣蹄,如千人擂鼓,类拍岸惊涛。
D. 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冲天爆竹,类拍岸惊涛。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和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①处是对前文“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进行总结,并评说。所以填写“美不胜收,闻名遐迩”。排除AC两项。②处,此处选用的句子和横线后“一天到晚,不论昼夜”结构相同,排除CD。故答案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作答这类试题,考生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要仔细区别所给近义词词义的区别。第一处:神往:心里向往。前往:前去,去。根据语境选用词语“神往”。第二处:密布:分布得很稠密。密集:数量很多地聚在一处;稠密。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密布”。第三处,飘洒:飘舞着落下来。飘扬:在空中随风摆动。根据语境选用词语“飘洒”。故答案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考生要对例句进行分析:瀑声震彻山谷,如拍岸惊涛,似万马捣蹄,像爆竹冲天,类千人擂鼓。以上例句前后的语言逻辑适当。例如“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听觉的词汇应该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考生要注意所给语句的语言逻辑上的错误,结合对划线句子的理解及选项的把握,最终综合考虑,本题答案选D。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本题属于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语境和词义的把握,准确选项合适的词语。
4.根据下列四首诗的内容推断,作品不能反映南宋末年时代背景的是
A.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B. 时有沙禽惊客梦,厌听枥马龁空槽。晓来细雨秋烟湿,意思三分是楚骚。
C. 一夜春雷百蛰空,山家篱落起蛇虫。无端蚯蚓争头角,触破莓苔气似虹。
D. 飘蓬一叶落天涯,潮溅青纱日未斜。好事官人无勾当,呼童上岸买青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综合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和对题干的把握来辨别诗歌所表示的时代背景。选项A,是南宋词人谢枋得的《武夷山中》,诗意是: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选项B,《樟镇夜泊》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艾可叔的代表作品之一。艾可叔咸淳四年(1268)进士。历任吉水县文学、新建县丞、西台中丞,官至御史中丞。入元不仕。以诗文著称;选项D,是南宋文天祥的诗句,写于南宋末年宋没落之际;选项C,是北宋词人王禹偁《春居杂兴》,所以写的不是南宋末年的时代背景。故答案选C。
5.某位老师向学生讲述下文的用意,最可能是希望学生:
农民问教授:“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鎚钉的样子。店员拿出鎚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这时,一个盲人走进来。先生,请您想一下,他会如何买到一把剪刀?”教授从容答道:“简单。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农民笑起来:“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
A. 勿受既有认知限制    B. 莫因专业蒙蔽真相
C. 审慎辨析言语歧义    D. 勇于质疑权威观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某位老师向学生讲述下文的用意,最可能是希望学生”,这就要求考生先分析材料的意思,然后再分析老师讲述的用意。材料中,农民先给教授讲述聋哑人买钉子的过程,农民把聋哑人买钉子的过程讲述的非常详细,然后问教授“一个盲人走进来”会如何买到“剪刀”,教授的回答是“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教授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前面农民说“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鎚钉的样子”,农民的讲述在教授的心中留下印象,把教授往这个方面指引,因而忽略了“盲人是会说话的”这一常识,教授是受到自己既有认知的限制,而老师给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不要受到自己既有认知的限制,故选A项。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賺
郑板桥先生,书法钟王,参以米蔡,转似篆隶;画则得所南瓮家法,更参以徐青藤老人,挥洒雄杰之致,便卓然大家。
其时,商家因盐政都转,咸重先生,遂争求先生书画,以为荣。各商皆得之,唯商人某甲,出身微贱,赋性尤鄙,先生恶之,虽重值,誓不允所请。某甲自顾厅事,无先生尺楮零缣,私衷羞恧,百计求之,终不得。
先生性好游。一日,携短僮,信步出东郭,渐至无人踪。视乱坟丛葬间,隐隐有屋角。再一回头,则有小村落在焉。茅屋数椽,制绝精雅,又无墙垣,即至门首。
始见主人出,彼此略叙述,语颇投契。问叟名氏,曰:“老夫甄姓,西川人,流寓于此。”须臾问:“先生能饮乎?”曰:“能。”曰:“盘餐市远无兼味,奈何?”既而自思曰:“釜中狗肉甚烂,然非所以款高贤。”先生性嗜此,闻之垂涎,曰:“仆最喜狗肉,是亦愿狗生八足者。”叟曰:“善。”先生起敬曰:“请浮一大白,仆恨相见晚矣!”视日已下山,先生辞退。叟殷殷送过桥曰:“仆与君,同一不合时宜者,如有余暇,可着屐过我。”
交月余,渐与谈诗词,皆得妙谛,唯绝口不论书画。先生一日不能忍,告叟曰:“翁亦知某善书画乎?”曰:“不知。”曰:“自信沉迷于此,已三折肱。近今士大夫,颇有嗜痴癖,争致拙作,甚非易事。翁素壁既空空,何不以素楮使献所长,亦藉酬东道谊?”曰:“劝君且进一杯,呼儿磨墨,顷既相逢,何敢失之交臂。”先生投袂而起,视斋中笔墨纸砚已就,即为挥毫,顷刻十余帧,然后一一书款。叟曰:“小泉乃怪叟字,请赐呼,荣甚。”先生诧曰:“何翁雅人,与贱商某甲同号?”叟曰:“偶相同耳。鲁有两曾参,同名何害?要有清浊之辨耳。”先生信以为实,即书“小泉”二字与之,旋又畅饮,归则已二鼓矣,同人问何之,先生盛夸叟。
翌晨,众果偕去,则茅舍全无,唯一湾流水,满地肴核而已。先生大惊,以为遇鬼;旋豁然悟,大叹曰:“商人狡狯,竟能仿萧翼故事,赚我书画耶!”归则使人潜侦,某甲家则已满壁悬挂,墨渖淋漓犹未干也。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重先生重:敬重
B. 请浮一大白浮:满饮
C. 争致拙作致:招引
D. 同名何害害:妨碍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写了书画大师郑板桥被商人诓骗的故事。这则骗人与被人骗的故事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是发人深思的。
B. 商人某甲设计圈套不同于一般骗子,他处处针对郑板桥的爱好,个性来设置骗局,让郑板桥不知不觉中上当了。
C. 郑板桥在给老翁挥毫画了十多幅画后,老翁告诉郑板析他的字叫“小泉”,郑板桥终于发现老翁和商人某甲同号,是同一人。
D. 那板桥一直以为遇到的老人是个隐者,等到和众人一起去,才发现自己被商人某甲诓骗了。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赋性尤鄙,先生恶之,虽重值,誓不允所请。
(2) 翁素壁既空空,何不以素楮使献所长,亦藉酬东道谊?
9. 请简要概括郑板桥先生的特点。
【答案】6. C    7. C    
8. (1)(商人某甲)秉性特别庸俗,先生很厌恶他,虽然商人愿意出高价钱,郑板桥却发誓不答应他的请求。
(2)老先生的白壁粉墙上既然空荡荡的,为何不拿白纸来,让我献出自己的特长,也借此酬谢您这位东道主的一番情谊。    
9. 郑板桥生性孤傲(清高)、随性好游(真性情)、高雅淡泊、才艺超卓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C,“致”为求取;获得之意。故答案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C,“郑板桥终于发现老翁和商人某甲同号,是同一人”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文意的理解:郑板桥诧异地问:“为什么老先生这样的雅人,竟和卑贱的商人某甲同一个字号?”老者说“偶然相(同)罢了。没有发现是同一人。故答案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尤鄙”特别庸俗、“恶”厌恶、“虽”虽然、“值”价钱。(2)“既”既然、“楮”纸、“酬”酬谢、“谊”情谊。
【9题详解】
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要求概括郑板桥先生的特点。考生要从文本中去筛选概括:郑板桥先生,卓然大家,先生性好游。出身微贱,赋性尤鄙。以上是原文前三段内容中筛选出来的内容,考生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文本内容的把握,加以概括和归纳即可。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郑板桥先生,书法上学习钟繇和王羲之,并参照米芾和蔡襄,从而变化为近似篆书和隶书的字体;绘画上则吸取了郑所南先生的家传技法,又借鉴了徐渭老人挥洒雄浑的风格,于是成为高超的大师。
当时,商人们因为盐政、盐运使全都敬重郑板桥先生,便都争着求取先生的画,引以为荣。每个商人都求得了,只有商人某甲,因为出身低贱,秉性特别庸俗,先生很厌恶他,虽然愿意出高价钱,郑板桥先生却发誓不答应他的请求。某甲自己看到客厅上没有郑先生的半点墨迹,心里感到羞辱惭愧,千方百计想把字画弄到手,最终却不能得到。
郑板桥先生生性喜欢游玩,一天,他带着书童,漫步出了东城,渐渐直(走)到了没有人迹的地方。看到在丛葬的乱坟堆里,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一角。再一回头,有一个小村庄坐落在那里。有几间茅屋,房屋盖得非常精致雅致,四周又没有围墙,(他们)就(走)到了门口。
这才看到主人出来,他们稍微寒暄了几句,话很投机。郑板桥便问老者的姓名,说:“老夫姓甄,四川人,漂泊到此。”过了一会儿,老人问:“先生能饮酒吗?”郑板桥说:“能。”他又说:“这儿离集市太远,买不到什么下酒菜,怎么办?”过了一会儿,自己思量说:“锅中的狗肉很烂,但是这东西不是用来招待贵客的。”郑板桥生性爱吃狗肉,听到这话馋涎欲滴,说:“我喜爱吃狗肉,因为这个我希望狗生八条腿呢。”老者说:“好哇。”郑板桥先生肃然起敬说:“请饮一大杯酒,我真遗憾和你相见恨晚了!”看看太阳已经下山了,郑板桥先生才告辞回去。老者情意恳切地送先生过桥,说:“我和您,同样是不合时宜的人,如有空闲,可常来看望我。”
交往了一个多月,郑板桥逐渐和老者谈起诗词,老者都能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只是绝口不谈论书画。郑板桥有一天耐不住了,告诉老者说:“老翁也知道我擅长书画吗?”老者说:“不知道。”郑板桥说:“我自信沉迷于书画,已经悟出了道理,掌握了要领。如今的士大夫都有一种乖僻嗜好,急着要得到我的作品,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老先生白壁粉墙上既然空荡荡的,为何不拿白纸来,让我献出自己的特长,也借此酬谢您这位东道主的一番情谊。”老者说:“请您再喝一杯酒,我喊童儿磨墨。此刻既然相遇了,怎敢失去这大好机会呢!”郑板桥先生摆动衣袖(即刻)站了起来,看到书斋中笔墨(已经备好,)立即为他挥毫走笔,很快就成了十多幅,然后一幅幅落款。老者说:“小泉,是我怪叟的字,请您这样来称呼我,也就非常(荣)幸。”郑板桥诧异地问:“为什么老先生这样的雅人,竟和卑贱的商人某甲同一个字号?”老者说“偶然相(同)罢了。鲁国有两个曾参,同一个名字有什么妨碍?关键是要分别出清浊来啊!”郑先生信以为真,随即题上“小泉”二字赠给了他。接着他们又开怀畅饮,回来(归)时已是二更时分了。
和郑先生一伙的人(同事)问他到哪里去了,郑板桥先生极力夸赞老者。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果然(真的与他)一道前去,那里的茅屋已全然不见,只有一条溪水,满地都是吃过的残羹剩菜罢了。郑先生大为惊讶,以为遇见了鬼。很快他就恍然大悟,大声感叹道:“商人狡诈,竟然能仿照以前萧翼骗取王羲之《兰亭帖》的手段,来骗取我的书画啊!”回来后就派人偷偷去某甲家侦察,果然他家已满墙挂着郑板桥的字画,墨汁湿淋淋的,还没有千(干)透呢。
古诗词鉴赏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注:①裛裛(yiyi);气味郁盛的样子。②素娥:嫦娥。③青女:霜神。
(1)梅花开放“非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全诗简要概括。
(2)作者在诗歌中兴发了哪些感慨?请简要概括。
【答案】(1)①“早秀”,十一月中旬开放,便显得很不合时宜;②嫦娥所赞助所关切的只是月亮,并非为了梅花而撒下月光;青女也并非为了梅花而降下寒霜,她不是为了显示梅花的品格。(又香又艳却不被待见,无人赏识;)(③即使想折下赠给友人,也做不到,徒惹离人悲。)
(2)①作者以早秀的梅花自喻,抒发生不逢时、抱负不得施展的身世感伤及怨恨;②与朋友别离(与梅花别离)知音难遇的孤寂之悲;③(对施展才华的迫切渴望以及深深的焦虑)(对自身遭遇的悲痛之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的试题考生要注意首先要注意审题,然后是结合题意到诗歌中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本题题干问的是:梅花开放“非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全诗简要概括。根据对题干的理解,“非时”是指梅花开的不是时候,不合时宜。根据诗句理解梅花“早秀”过早的开放,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还惹得离人内心的伤痛。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赏析的能力。赏析诗歌情感题一般要从以下角度入手考虑:一是结合诗歌的标题及创作的背景,二是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去把握和分析,三是注意抓住情感的关键词句解读情感。例如本题中作者抒发的感慨有:借助梅花自喻,抒发了自己不被认可的无奈之情。同时也有友人离别的伤痛之情。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无奈和伤痛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I)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3)钉头磷磷,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7)江山如画,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 驽马十驾    (2).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3). 多于在庾之粟粒    (4). 剑阁峥嵘而崔嵬    (5). 钿头云篦击节碎    (6). 挟飞仙以遨游    (7). 一时多少豪杰    (8). 舞榭歌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驽”“庾”“崔嵬”“遨”。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喜鹊窝
曹文生
①黄昏之际,我将三两只羊赶往村外的荒野,对于羊,我不敢轻视,自从它从集市上被父亲买来以后,就孤零零地站着,不吃不喝,只是咩咩地叫,听得人心里难受,后来在故乡荒草的世界里,它们开始叛变,“此地安,不思蜀”,这羊活成了刘禅,一旦一只羊没有了骨气,活路就多了起来,可以任意地去乡间的草丛里踏青,在荒原上,它们能尽情地撒欢,能对别处的羊献殷勤,折腾一会儿,这些羊也觉得没了趣味,便安静下来,开始卧在故乡的记忆里。
②在羊啃青草或者是卧于树下的时刻,我便少了羊群的束缚,心是自由的,行动也是自由的,我闭上眼躺在草上或者是斜靠在树上,手里的收音机放在一旁,评书《杨家将》正说得淋漓痛快,此刻,我渴望时光慢下来,渴望黄昏再待一会儿。
③一抬头,看见远处的鸟窝,在树枝上悠然地卧着,其实这鸟窝被喜鵲挪了三次,每一次都是从一个干死的树枝挪到另一个干死的树枝上,但是从不离开这棵枯树。望过去,光秃秃的,很是显眼,很是凄凉,我也搞不懂这喜鹊的思维方式,这么多繁茂的绿叶,为何非得固守这棵干死的树呢?
④喜鹊就这样一直生活着,无论刮风下雨,都没有要挪走的意思,我实在不能理解喜鹊的世界,便翻开古诗去看看喜鹊的行踪,“喜鹊翻初旦,愁鸢蹲落景,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说的是文化的喜鹊,这是喜鹊报喜啊!“明月别枝惊鹊”说的是胆小的喜鹊,经不起一丁点惊吓,那么这只喜鹊为何不惧夏雨的暴虐呢?
⑤山民是我村的光棍,他家里养活了一群羊,赶着羊,生活也就有了活路,因为羊,我和山民走得很近,没事就说说羊,就像说说这平原上的风、平原上的云朵一样亲切,我们在俗世的安静里活着,有了羊,山民便觉得日子有了奔头,把羊当幌子,便能在乡村里活出一些不同的滋味来。
⑥他说,平原上的女人,像月亮。我嘲笑他说,这月亮也是水里的月亮吧,他只是微笑不语,我问山民,你把这么多羊卖了也够娶一个媳妇了,为何如此不开窍呢?山民说,人不如鸟,鸟需要的不多,几粒草籽、几粒麦粒也就够了,但是人不一样,人需要的东西太多,哪像这树上的鸟儿啊,守着这棵枯干的树,从不移情,我心里一颤,谩笑道:“这鸟儿傻呗。”他笑着说:“人才傻呢!没情没谊的家伙。”
⑦他指指树上的鸟窝说,这鸟窝里有真爱。那年,我在树下放羊,一场暴雨袭击了整个中原,我躲在这棵树下避雨。后来听见一声响雷,一只喜鹊从这棵树上栽了下来,另一只喜鹊从树上飞下来,在它的尸体上孤零零地站着,看着这被雷电烧焦的爱人,我动了恻隐之心,埋葬了这只被雷电击打的喜鹊,可是这只活着的喜鹊不再迁徙,守着这枯干树,已有三年了,我心里一惊,这鸟窝竟然隐藏着这样一个悲戚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角一个睡在地下,一个睡在树上,通过这棵枯干的树感知彼此的温度。
⑧我没想到在山民的世界里竟然还留下一片地方,供养着鸟窝,供养着鸟。
⑨后来,山民死了。在山民的世界里,他是高贵的,
⑩在故乡的平原上,炊烟依旧在村庄的上空飘散。我踩着羊群的身子,如同踩在一片云朵上,在云朵上慢慢飄移,最后飘移到这城市里。我渴望在城市里遇见一只喜鹤,我不期望太多,只要一个鸟窝即可。
(选自2017年第12期《散文•海外版》,有酬改)
12. 简要解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后来在故乡荒草的世界里,它们开始叛变,“此地安,不思蜀”,这羊活成了刘禅。
(2)我渴望在城市里遇见一只喜鹊,我不期望太多,只要一个鸟窝即可。
13. 文章第④段引用写喜鹊的古诗,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4. 作者为什么要写山民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15.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的情感意蕴。
【答案】12. (1)羊抵制不了荒草的诱惑,安于现状,接受事实,向新主人屈服投降。(2)我渴望在城市寻找到自己的真爱并建立一个幸福家庭。    
13.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或文化韵味);由虚而实,引发读者思考。    
14. 山民是喜鹊爱情故事的见证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借山民之口交代喜鹊故事的前因后果,避免了单调的叙述,笔墨更加经济;山民和喜鹊相互映衬,凸显山民高贵的人性之美。    
15. 对乡村自由生活的缅怀;对人类无限贪欲的批评;对山民悲悯情怀的赞颂;对喜鹊坚贞爱情的讴歌;对人间纯真爱情的向往。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句子的含义理解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类试题是散文中常考的题型,作答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含义,二是把句子放回到文本中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本题第一句中说的“此地安,不思蜀”就是句子中的关键词汇,作者是在说羊的安于现状的表现,其实是在说社会中人们的这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第二句中的关键是在“喜鹊”“鸟窝”这两个词汇有象征意义,喜鹊象征的是爱情和爱人,鸟窝象征的是一个安逸固定的家。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写法的赏析和效果的分析的能力。这类试题要注意首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手法的艺术效果。本题题干文的是:文章第④段引用写喜鹊的古诗,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考生结合对题干的把握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难把握手法是引用,那么文本中引用了诗句,更能增添文本的文化艺术色彩,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分析更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期中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宿迁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泰州中学、宜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度独立练习(10月)语文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