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宾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黑龙江省宾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
试题预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冯骥才
  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
  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是它弃我们而去,还是我们主动疏远了它?我们真的没有诗也一样能活得挺满足,真的不需要享用诗了?没有诗的生活究竟缺乏了什么?
  其实,诗的小众化在世界上已是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许多曾经产生过诗神诗圣的国家,诗也在被公众淡漠。十多年前,我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看到墙壁上贴了许多纸片,以为是留言的条子。一问方知,这些纸片上写的都是或长或短的诗句。原来是一些诗人,也有爱好诗的普通人,写了诗无处发表,受众少,便贴在这里,有的纸上还写着个人的手机号码。如果谁读了,喜欢他的诗,便可以给他打个电话私下交流一下。后来有了互联网,就很少有人这么做了。
  当今的互联网也是诗的传播工具。我们有出色的诗人和出色的诗,可是与欧洲人不能比,在欧洲还可以见到日常的诗的生活。我在阿尔卑斯山里碰到过村民的诗会,在俄罗斯遇到过老百姓聚餐时一个个站起身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可是我们的诗和诗人却身处生活的边缘,可有可无了。
  有人说,诗的消退是因为这种文学样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还说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比如说,宋代之所以盛行长长短短字句的词,正是由于诗的能量已被唐人用尽。真的是这样吗?诗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吗?我们读古人的诗句而受到了触动和感动,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还是其中那些对生活内在的韵致的心灵感知与发现?我们现在对生活为什么没有这种敏感与发现,没有这种表达的情怀呢?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糙而愚钝了吗?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心灵上,而不是在文学上。
  如果我们现在眼睛里全是微信,问知全靠电脑,天天找寻的大多是商机,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诗自然与我们无关。
  在市场时代里,消费不仅要主导市场,也要主导我们。消费文化是消费的兴奋剂,所以消费文化都是快餐式的、迎合的、被动的、刺激的、欲望的,又是便捷的。消费过了就扔掉。一切都是暂时的快意与满足。消费方式异化着消费者,商业文化也在把我们商业化、浅薄化、粗鄙化。这样,诗一定没有立足之地。
  诗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首先,诗是精神的,精神愈纯粹,诗愈响亮。诗是情感的,情感愈真纯,诗愈打动人。诗还是敏感的、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才情的。我们的生活能给诗提供这样的生存环境吗?更关键的是我们有这种精神的需求吗?如果没有,还奢谈什么诗?如果有,如果需要,诗可不是奢侈品,它会不请自来。
  如果我们不需要它,我们一定会失掉与它相关的那些东西。那就是精神的纯粹、心境的宁静、生活的韵致,还有对美与才情的崇尚等等。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会变得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了吗?
  有诗与没有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如果诗离我们远了,怎样才能把它召唤回来?
(选自2016年8月1日《今晚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种抱怨的确是事实。现在,诗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这种现象不止我国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如此。
B.虽然在有了互联网后,已经很少有人通过电话私下交流对诗的体会,但是作者认为,当今的互联网仍然还是诗的传播工具。
C.对于诗的消退,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是人们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人们正在被消费方式异化着,被商业文化变得浅薄和粗鄙。
D.作者认为,诗的消退是因为诗这种文学样式如今已经不适于当代人的需要,诗这种文学体裁早已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虽然也有过出色的诗人和诗,但还是不能同欧洲相比,这是因为在欧洲还可以看到普通民众的诗的生活,而我们的诗和诗人却变得可有可无了。
B.为了把已经远离我们的诗召唤回来,我们应当不再关切眼前的功利,杜绝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不再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我们的快乐。
C.我们读古人的诗句时,诗中那些对生活韵致的感知与发现使我们感动;而现在身处市场时代受消费主导的我们,却已经使诗没有了立足之地。
D.诗在今天的生活中之所以会逐渐消退,主要原因是诗需要纯粹的精神,需要纯真的感情,而这恰与当前盛行的消费文化、商业文化格格不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我们现在的快乐大都从利益的获得、从物欲的追求、从消费的享受中获得,缺少了对精神美的追求,所以生活中就没有了诗。
B.从在维也纳中心拉什马克地铁站内贴着的那些写着或长或短的诗句的纸片,可以看出诗在欧洲虽还没完全消退,但已经属于小众化的东西了。
C.如果我们的精神能抵制住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负面影响,保持住对纯粹精神和纯真情感的精神需求,那么诗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D.有诗的生活是一种有纯粹的精神、宁静的心境、崇尚美与才情的有韵致的生活;而无诗的生活则是一种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索的生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 6题。
我的天才梦
张爱玲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个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光彩壮丽、显赫、杰出)、“melancholy”(忧郁),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违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
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苏格兰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小被视为天才的人,可能会被更多人关注,也会让很多人不理解。天才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是超常的,而在其他方面则可能表现出能力欠缺,张爱玲即是如此。
B.“我”的课外读物只有《西游记》和少量童话,但“我”却知道苗族、赋税、自治权、部落时代等概念,这看似不合理的叙述,恰见“我”天赋之高。
C.“我”最终选择做钢琴家而非画家,流露出“我”世俗的一面,这也是“我”喜欢看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的原因。
D.本文虽然基本上按时间顺序叙述,从“我”三岁写起,到十八岁为止,却没有机械板滞的弊病,这得益于作者精心创设的大量传神的细节描写。
5. “母亲”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 9 题。  
材料一:
2018 年上半年,我国人工智能政策不断落地,技术应用商业化进程加快。十八大以
来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用户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进步深
刻改变了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而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带来更为持久深刻的思
维与变革。政策层面,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 2030 年,使
中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我国国家战略规划中,人工智能已超越技术概
念,上升为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发展立足点和新机遇;行业应用层面,
巨大的行业应用需求场景、研发能力积累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开放的市场宏观环境有机结
合,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依靠应用市场广阔前景,推动技术革新,形成
技术和市场共同驱动。预计 2018 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 238.2 亿元。
 
 
(摘编自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 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分析研究报告》)

材料二:
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
深刻影响,也带来方方面面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
调,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
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在全球范
围内已出现多起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并没有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当人们
向算法让渡了部分决策权,也会让归责成为难题。在这个意义上,技术进步是一柄“双刃
剑”,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完善治理,让技术创新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
事实上,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在不少国家,无人
驾驶领域的立法一直在讨论中,看法不一;在中国,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否上路、是否符合
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欧盟最新发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也没
能对人工智能涉及的隐私风险、数据保护风险做出符合大众期待的回应。每当一种新技术
出现,都会有关于旧的治理规则是否适用、是否需要升级,以及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治理规
则的讨论。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如何用法律条文探寻最佳应对
方案、凝聚对未来的共识,是一项艰巨挑战。
(摘编自《 人民日报•发展人工智能,治理需跟上(新论)》)
材料三:
各地关于AI伦理的法律探讨:
联合国 2016 年 8 月,COMEST发布“机器人伦理初步报告草案”,机器人不仅需要尊
重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而且需要将特定伦理准备嵌入机器人系统中。
英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呼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最大化人工智能的益处,并
寻求最小化其潜在威胁的方法。
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提出开展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研发新的方法来实
现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法律、伦理等规范和价值相一致。
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合伦理设计: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最大化人类
福祉的愿景(第一版)》,鼓励优先考虑伦理问题。
业界 2017 年Asilomar会议提出人工智能 23 条原则,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和价值,推
动人工智能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其中提及,将人类规范和道德价值嵌入人工智能系
统。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于 1942 年首次明确提出“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摘编自《新华网•人工智能是否拥有独立人格?》)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4——2016 年,中国新成立的人工智能企业数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其中 2015
和 2016 年新建企业数最多。
B.从 2017 年开始,我国新成立的人工智能企业数减少,表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放缓。
C.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企业的地域分
布不均衡。
D.数据显示,北京的人工智能企业有 368 家,占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的近 40%,
这与北京经济、文化水平密不可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工智能正在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做到不
断创新,人工智能就将在健康的轨道上飞速发展。
B.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就这
一问题已经达成共识。
C.人工智能是否拥有独立人格?人工智能是否一定要尊重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这
些问题值得探讨,但不一定要强行规范。
D.如何用法律条文来应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并探寻最佳方
案,是一项艰巨挑战。
9. 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3题。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县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兄友弟悌,多士推之。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
禄山陷两都,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授太子中允。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节选自《旧唐书•王维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
琴赋诗/啸咏终日
B.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C.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D.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在唐朝,司马这个官职的职务就是协助当地的刺史办事,但是更多的只是个虚名而已,没有任何职权。
B.行在,也称行在所。既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昆仲,是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仲,古义为哥哥。昆,则是弟弟的意思。
D.豪右,是指豪门大族。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贱,故“豪右”和“闾左”就分别指豪族和庶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写王维在辋川的所作所为,以及其对佛教的虔诚和生活的简朴,充分体现了王维的淡泊性情。
B.王维被安禄山挟持,事后差点被定罪,好在他写了一首《凝碧诗》,加上其弟为他赎罪,才没有被定罪。
C.王维不仅五言诗写得特别好,书画方面尽管还有缺陷,但成就也很高,不是一般绘画的人所能企及的。
D.王维与其弟王缙关系非常好,且都是博学多才之人,不仅受到许多士人的推荐,就连豪门大族也视其兄弟为座上宾,待之如师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授太子中允。
(2)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4.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主人公无从知晓亲人的消息,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
D.五、六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子的景象,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15.“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主人公“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一文中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的句子:           ,             。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            。
(3)《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本题共3小题,9分)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                      )。 
《离骚》 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       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       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         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确立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B、《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篇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C、《离骚》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一篇抒情杰作,它奠基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D、《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竟然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B、《离骚》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C、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D、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则在《离骚》中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的审美意象群。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波诡云谲    浑然一体    千古流芳
B、瞬息万变    天衣无缝    光照千古
C、波诡云谲    水乳交融    光照千古
D、日新月异    天衣无缝    千古绝唱
20.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要求:不得改变原意;适当添加语句;语言连贯。(6分)
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通过想象,读者通过想象才能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21.下面是某老师给学生讲解的抒情方式架构图,请以“间接抒情”为陈述对象,介绍该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表述准确、简洁、连贯,不超过80个字(5 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1年,朱光潜在战时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有一次请几个学生去他家里喝茶。学生看到他院子里积满了落叶,就想帮他打扫,他连忙阻止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落叶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多少秋天境界的书都更生动、深刻。”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D项(张冠李戴:根据文本第5自然段,持此观点的并不是作者,而是“有人”)
2.【答案】B(偷换概念,请注意文本第7段“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一句中的“只是”“大都”两词)
3.【答案】A(错误在于“生活中就没有了诗”,这样的说法颠覆了诗与生活的具体关系)
4.【答案】C“我”喜欢看巴黎时装报告的原因是“我”喜欢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
5.【答案】(1)母亲第一次出现,从侧面表现“我”的性格特征:固执。当母亲批评我的小说不符合生活逻辑时,我固执地坚持了自己的写法;(2)母亲第二次出现,母亲的话既从侧面显现出我缺乏日常生活能力,又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我在生活中的“愚笨”的叙述。(3)母亲第三次出现,她的两年计划最终失败,再次凸显出我缺乏待人接物的常识,难以适应环境,为下文写我承受“咬啮性的小烦恼”张本。(每点2分,共6分)
6.【答案】(1)张爱玲是一个感觉敏锐、心思细腻的人,是人们眼中的天才。她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贵州省贵阳三十八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南省浏阳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