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湖北省利川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45分)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炫耀(xuàn)劈柴(pī)跬步(kuĭ)打夯(hāng)树影婆娑(suō)B.攒蹙(cuán)箕踞(jù)句读(dòu)慰藉(jí)锲而不舍(qì)C.参省(xĭng)麻痹(pì)依偎(wèi)巷道(hàng)泪满眼眶(kuàng)
试题预览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45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炫耀(xuàn)    劈柴(p ī )    跬步(kuĭ)    打夯(hāng)   树影婆娑(suō)  
B.攒蹙(cuán)    箕踞(j ù)     句读(dòu)    慰藉(j í)      锲而不舍(qì)    
 C.参省(xĭng)     麻痹(pì)     依偎(wèi)    巷道(hàng)   泪满眼眶(kuàng)
D.树冠(guàn)    颓圮(p í)     彳亍(chù)    惊讶(yà)     命途多舛(chu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廖廓    亲和力    遗世独立    斑斓锦缎   絮絮叨叨
B.饿殍    什刹海    曝背谈天    盖莫能外   符箓咒语
C.跫音    回旋舞    养尊处优    心凝形释   雾缭烟绕
D.衽席    无尽藏    焦燥不宁    促膝谈心   玲珑剔透 
3.下列默写的句子与课文一样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C.吾尝跂而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矣。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倘若世界杯只是几家豪门四年一次的聚餐,而冠军老在几家传递,世界杯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B.我看到自己茕茕孑立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真是无聊极了。
C.老人嘱咐儿子,年轻人要踏实做事,不要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云来雾去。 
D.近年来,一些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沉迷网吧,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令人痛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小时候住过的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袅袅的炊烟,那熟悉的乡音。 
  B.现在全社会关注通货膨胀,民众担心物价持续上涨,国家发改委多次表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游资炒作造成的。
  C.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除代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D.青年人眼界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能激起他们一腔报国之情。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B.“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C.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D.中国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是人们一般都想不断有所进步。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具体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效果。如食指、江河、舒婷等人的诗即如此。 
B.“六艺”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 
C.《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主要是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和人定胜天的思想。
D.韩愈,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世称柳河东)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华丽文风,主张“文以载道”。《师说》作为他的代表作,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8.对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在深秋季节,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
B.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诗人选择了有鲜艳的色彩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
C.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失望来自爱,一种能滴血的爱,于是为之奋斗,于是有了收获。)
D.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9.对卞之琳的《断章》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地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作为一首朦胧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话,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10.对下面的三首小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竹(之一)                竹(之二)              竹(之三)
每攀登一步               青翠是你的本色          在翠绿婆娑的外表下
都作一次小结             坚韧是你的意志          你空空如也
A.第一首:赞美谦虚踏实的作风,是广大农民的象征。
B.第二首:赞颂永葆青春、生机勃勃、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能象征革命者。
C.第三首:讽刺批判虚有外表,无真才实学的人,能象征伪君子。
D.上述三首诗皆是以竹喻人,但立意不尽相同。
11.下列各项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故木受绳则直
B.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13---15题。
   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    
    阅读多于写作,心情渐趋宁静的同时,对许多事也日渐淡泊,这或许是每个写作者的必经之路。人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在作品中追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我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 
  苏子曾说:“此心安处即故乡。”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安心,它就能成为你的故乡。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于是很自然的开始寻找,在寻找中因为屡次的失望,为自己虚构一个可以栖居的家园,并美其名曰故乡。这种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由于没有养活生命血液的泥土和水源,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故乡不是一种虚拟,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只要你思想通融,精神淡定超脱,何处都可为故乡。所以,尽管苏子一生都在迁徙、流浪,却总能随处找到自己栖居的故乡。他很安心,把自己遭遇的一切通脱地看作一种缘分。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即便是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也能在那里其乐融融,劳作休闲之时,用笔轻轻地打量“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
  安心难得,静坐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无疑更难。生命基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滚滚流逝的时间长河中,好像一朵浮萍。淹没于浩瀚的时间长河,人们常生无家可归之感。当夜深人静或独处时,便会不自觉地想家,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哪里。人类需要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类的心灵如此孤独,该如何与别人进行和谐的交流呢?这便要求一种所谓“共同语言”。
  古语: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共同语言产生的前提,便是志同道合,即交流双方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然而根据交际经验,两个人要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需要很多约定俗成的条件。两个同乡见面可以聊记忆中关于故乡的轶闻趣事,昔日情人见面黯然神伤一番,老同学见面可以侃谈某个难忘的老师和同学。由此可见,人们愿叙及并为之留恋的还是所熟悉的。不管已逝的抑或将来发生的人或事,人们总喜欢以熟悉的方式去感之想之。
  其实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越是熟悉的便越能感觉到它一颦一笑的气质。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向别人做介绍时,会不自觉地拣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在外面工作累了总会想家,家中的亲人此时会让人备感亲切,感到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话,即你怎样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以期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前提是要让读者主动读你,然后想读懂你,你得具备给他们“实在”东西的素质。这个实在,乃对生命的真实体验。
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前边述及的故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圣经》上说,我们好比生活在一只船上,将来不可知。鉴于对将来的不可知性,在创作时才会假设或者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对一个正谨慎行走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人来说当知道,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
13.下列关于第二节节末“‘这一个’让自己‘安心’的故乡”的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以设想方式存在的家园。
B.指条件异常艰苦的流放之地。
C.指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能让自己栖居之处。
D.指自己奋斗和奉献过的故乡。
14.纵观全文,下列有关作者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情结”的论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故乡远离了自己的精神而滋生不满,萌生深深的寂寞。
B.苏子的一生便充分说明只要“安心”,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故乡。
C.从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出发,反观故乡,又回归故乡。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D.由于 将来不可知,人们在创作时就会假设或虚拟一个貌似存在的故乡来抚慰我们飘浮的精神。
15.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B.文学创作与生活一样,是要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的特别感悟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并让人情不自禁地主动与你交流。
C.故乡情结是一个人最潜在、最核心的生命意识。
D.人生注定逃不出故乡,却愿在遥望故乡中寻找一个可以让精神安息的家园。
 
第Ⅱ卷  (105分)
二、阅读鉴赏(43分)  
16.阅读下面清代刘开仿韩愈《师说》而写的《问说》的选文,翻译画线句子。(10分)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5分)
(2)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5分)
17.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除 ⑷ ⑸小题各2分外,每空1分,共8分 )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赤壁赋》)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   _    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⑷韩愈《师说》中既可看作择师标准也可看作择师原则的句子是(2分):               
_______  __                                _                                 _。
⑸《沁园春•长沙》中最能体现同学少年“主沉浮”的诗句是(2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只标10处,多标一处扣1分)。(5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阅读下边文章,完成19—23题。(共20分)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维 新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同样在“文化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表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 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前的梦,也是想要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他们也许就不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世界的人,大都在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所有的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 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工作6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成功人士了,有房有车,有不错的年 收入,存款日益增多,但拥有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仍不停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一样简单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这样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来到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那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蜿蜒湖畔走半分钟就到了。眼前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斑驳的白桦木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屋内只有一桌一床三把椅子,很难想象梭罗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一种极简朴的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在瓦尔登湖边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梭罗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平静。于是他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 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时,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2005年8月30日《文摘周报》,略有删改)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 对于海子与徐迟来说,瓦尔登湖成了他们“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以自杀方式“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原因,但不是深层原因。
B. 当作者认识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时,他觉得真应该像梭罗一样投入大自然中去简单地生活。
C. 梭罗在物质文明时代,以原始的流放式生 活来“收获”生命体悟,并启示人类:不应为追求自己的奢侈而无度地向自然索取,体现出深刻的生态伦理观。
D. “瓦尔登湖”在文中虚实相生,“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瓦尔登湖”指人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E.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恬淡从容的文笔中渗入生命的思考与体悟,也属“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平静而深湛。
20.从文中看,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6分)
答:                                                                             
                                                                                 
                                                                                 
21.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实际上可从两个层面理解,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6分)
含义①:                                                                         
                                                                                  
含义②:                                                                         
                                                                                 
22.梭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用文中现成的短语回答。(4分)
答:                                                                            
                                                                                 
三、语言表达(12分)
23.在下面一段横线上各补充一句话,均不超15字,使上下连贯,带有哲理,发人深思。(6分)
 公园里一矍铄老者伫立遐思,一群少男少女嬉闹而来。一少年咧嘴一乐:“这老头像这树上的一只核桃!”“那我们呢?”伙伴们一齐笑问。“我们像这满园的花朵!”少年得意的回答引来一阵喝彩。老人左手摘下一朵花,右手握着一颗核桃,温馨而从容地对他们说:“少年是花,老年是果,               ,但是,                。”老人话刚说完,少年们顿时安静下来,陷入了沉思。
答:                                                            ,
但是,                                                     。
24.读下面一段小幽默《点名》,加一个精练得当的评论。(不超过30个字)(6分)
某位老师接手新班级,第一堂课照例老一套,拿着花名册点名认学生。也奇怪,学生的名字有些特别:牛犇、金鑫、水淼……一下子难倒了他,情急之下,他大声念道:“牛一群,金一堆,水一大片……”
答:                                                                          
                                                                         。
四、写作(5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 作文。(50分)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造就了人,也陶冶着人,改变着人。陆游为梅花填词,想到了孤芳自赏;毛泽东为梅花填词,想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情怀。一个人在面临挫折,意志消沉时,看到傲岸青松,看到翱翔雄鹰,也许会增添生活的勇气;一个人在心事渺茫、忧心如焚时,看到浩瀚大海,看到湛蓝天空,也许会豁然开朗,壮志满怀。回想自己这方面的经历,想必也从自然中得到许多启迪。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及部分解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D C D D C  B B A A D C B A
1.A(B项藉jiè  锲qiè   C项 痹bì 偎wēi   D项冠guān、圮pĭ 
2.C(A项 廖—寥,B项 盖--概,D项 燥—躁)
5. D(A项 “看到……乡音”搭配不当,B项 “原因是……造成”杂糅,C项两面对一面)
6.D(“水往低处流。”的句号应在引号外) 
8.B( 应为“诗人选择了有灰暗的色彩的意象”)
9.B(“成了别人的梦境的装饰品”太实)
13.C(A.“设想”如果与现实不符,则未必“安心”——“终难以一种长青树的姿态存于世”
B.不 是人人都会被流放     D.文中无此信息)
14.B(“安心”不是充分条件,还得“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才能进入文学创作。)
15.A(“时间长河中,人无法还家”错。还家后“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亦错。)
二、16.(1)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无法提出疑难,不“问”就无法增加知识。(译出大意给2分;“无以”“致”“广”之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收获,就是所说的有才能的向才能低的人求教,学识多的向学识浅的请教啊。
(译出大意给2分;“者”“焉”“所谓”之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无法提出疑 难,不“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17.(1)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尊(樽)以相属       (2)金就砺则利       (3) 而致千里
⑷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分)  
⑸(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答“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语句且没有文字错误的只酌情给1分)
18.夫明六经之指 / 涉百家之书 / 纵不能增益德行 / 敦厉风俗 / 犹为一艺 / 得以自资 /父兄不可常依 / 乡国 不可常保 / 一旦流离 / 无人庇荫 / 当自求诸身耳(对两处1分)
解析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文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还应注意文段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这段文字要注意几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 
19.B  (“简单生活”不是指“像梭罗一样投入大自然中”)
D  (并非“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答对一个给2分,多答一个扣2分)
20.为了物质追求,成年累月 地打拼,国内国外地奔走,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忘却了什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意对即给分)
21.①:物质上,“一个人的生存所需其实真的很少很少”,足够“维持健康生活所需”即可。
②:精神上,要不断地对自己重新估价与定位,不必在心灵上极度失落,心理失衡。
(答出一层意思给3分,大意对即给分) 
22.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答其他酌给1—3分)
三、语言表达
23.所有的果当初都是美丽的花,但是,并非所有的花都能结出果来。
(前后构成转折关系,符合老者特征,能与上文联系起来,言之成理即可,超3字扣1分)
24.智慧固然重要,知识还需渊博。//  或   姓名取字固然自由,过于生僻有违常情。
(评论精练得当,言之成理即可,超3字扣1分)
四、写作(50分)
25.提示:本题目原是以“来自自然的启迪”为话题的话题作文,此处改成了材料作文。
获得教养的途径除读书、请问外,感悟自然,从自然中得到启迪,也不失为一个重要途径。而自然既与人密不可分,又往往会让人触景生情,所以,见一物思一事想一情甚至多事多情都是可能的,如此,凡自然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能触动人展开联想或想象,都符合立意。就材料和要求而言,根据必修一所学的几个专题,既可抒思乡情,也可写成长的经历,还可谈对自然的感悟,内容应该很广泛,文体也较为灵便,可记叙,可议论。
根据平时阅卷情况,以35分为基准分较当。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宾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