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十二月月考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
试题预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十二月月考教师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
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须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须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众声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
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的生活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
现代田园不仅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许多负面后果也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却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都是一样,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才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 “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节选自《人民日报》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园综合体”是田园中的诗意栖居,它是贯穿古今的士大夫田园情结的具体体现。
B.“田园综合体”让城市人与乡村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彼此,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
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趋势,它致力于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D.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可贵的“衣冠简朴古风存”。
答案C 【解析】A项,张冠李戴,原文为“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且“贯穿古今的士大夫田园情节的具体体现”于文无据;B项,“让城市人与乡村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彼此”错,原文为“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D项,“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过于绝对化,原文为“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田园综合体”为论题,阐释了“田园综合体”产生的背景、必要性及作用。
B.文章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
C.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条分缕析,观点持之有据,而且给人以厚重稳健之感。
D.文章在阐释“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角度,阐释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
答案B 【解析】B项,“文章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错,文本中没有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
B.现实中,乡村建设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负面后果。
C.新农村建设中,既要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也要重视农业的文化、社会建设等多种功能。
D.乡土社会因为其具有“熟人社会”“有机团结”的特点,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法律。
答案D 【解析】D项,“因为其具有‘熟人社会’‘有机团结’的特点,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法律”错,一则是曲解文意,原文为“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二则是强加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②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棵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③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④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⑤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摩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⑥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⑦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一九三六年三月末日于成都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从总写成都的天气宜于养花木开始,到方寸之地的茶馆结束,叙述层次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B.第⑤段引用“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写出了成都花会的盛况,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情发泄,倾城而出的热闹画面。
C.第⑥段写百花潭的钓鱼人,用“无论”“总有”“不管”“总要”“才”等一组词语,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
D.本文以华丽的语言、轻松悠闲的笔调,把成都春天的景象和风俗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表达出对成都春天的喜爱之情。
答案A【解析】 B项,“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情发泄”表述太肯定、绝对。文中说的是“好像是”“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C项,“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错误,从语境看,应是表现成都人的轻松、悠闲。D项,本文的语言特点平实,不是华丽。
5.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
(2)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参考答案:(1)“悠悠”,本意为从容自得,用在这里,传神地描摹出了杨柳柔媚的长条的飘摇自在之态,同时具有一种音韵美。(2分)(2)“摇动”含有人为的动作,用来写微风过去,柳条的尖子在水面拂出的层层波纹,既形象贴切,又富有情味。(3分)
6.文章最后一句“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情感:对成都的喜爱之情。从文章内容看,成都的花木惹人爱,作者喜爱成都的春天,成都人的生活闲适、轻松、悠闲,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成都的喜爱。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成都和在成都生活的由衷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情感:既有对成都的喜爱,也有对成都轻松、悠闲生活的担忧。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对成都是喜爱的,但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一年,外面都市中已透着“紧张的空气”。因此“懒人”“得过且过的懒人”是一语双关,作者担忧因此消磨了斗志,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 随着“无现金社会”的走近,传统商业银行纷纷发力移动支付,为了抢用户、夺回市场,银行等支付机构可谓倾尽全力、不惜重金。你搞一个支付满100减50元,我就来一个支付打五折;你送一个支付大礼包,我就给一个10倍积分好礼……
当然,作为正常市场竞争行为,银行等支付机构为消费者派发“红包”并无不妥;作为移动支付的后起者,付出一些成本和代价争用户也不失为一种经营策略。真正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砸钱买用户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在努力抢夺用户的同时,银行等支付机构也要检视一下自己到底能不能留住用户、站稳市场,千万别陷入钱花光后就被用户遗忘的窘境。
支付竞争要靠实惠,不能只想着坐地收钱。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网络信用产品免息甚至贴息提供支付服务的情况下,不少商业银行却还在旱涝保收地赚着信用卡年费、短信通知费。
支付竞争要靠便利,不能只顾着扩张地盘。这是一个各种新技术比拼的试验场,指纹支付、刷脸支付、声波支付都不算啥新鲜事了,而很多银行的移动支付产品,还在靠输密码、插U盾甚至填写个人信息完成支付,用户体验怎么可能好起来?失去了便利性和创新性,花再多钱跑马圈地也是白搭,很快会被消费者抛在脑后。
(选自《支付竞争不能只靠“薅羊毛”》,有删节)
材料二 由于移动支付体现出来的便利性,单纯就商业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而言,“无现金社会”无疑是一种趋势。不过,已经出现的趋势,并不能和“无现金社会”的真正到来画等号,而两者之间的距离,甚至是超出想象的。
对于传统金融体系不尽完善的中国来说,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让很多中国居民的现金消费一举跨过了信用卡时代乃至PC时代,然而,对于真正走向“无现金社会”,这种跨越实际上掩盖了一些障碍。首先,从普及的角度讲,相比移动支付对于智能手机存在依赖,信用卡作为一种差异化显著的支付载体,理论上自有其优势,因此,如果信用卡能够像移动支付一样得到充分发展,对于“无现金社会”的实现会是一种直接的推动。
更为关键的是,信用卡之所以未在中国全面推广起来,不仅与移动支付的出现有关,更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以及背后的金融体制有关,而发达的金融体系和网络、健全的信用社会,才是“无现金社会”落地的关键。
就当下而言,在移动支付巨头的推动下、电商从线上走到线下的趋势之下,未来几年,一些重点城市可能会无限趋近于“无现金城市”。虽然“无现金社会”的理想足够遥远,但移动支付所引领的金融创新无疑正在缩短这一距离。更为乐观的一点是,至于实现百分百的“无现金社会”,则不仅需要传统金融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更需要全面补足经济社会的短板。
(节选自《移动支付和“无现金社会”不能画等号》)
材料三 如今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无现金社会”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如今菜市场小摊、路边小吃甚至乞讨的都挂出支付二维码,甚至有的商家为了方便只接受移动支付而干脆不收现金,这么做合适吗?
央行相关人士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商家拒收人民币现金属于违法行为,而拒绝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方式并不违法。在任何一个场景里,如果只有一种支付形式存在,一定是国家主权货币——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盒马鲜生的门店就只接受移动支付而不接受现金,而且加入了“无现金联盟”,一度引发热议。但是,拒收人民币和拒收现金应该区分看待。商家如果收取欧元、美元,不收人民币,属于拒收人民币的行为,违反《人民银行法》,但是商家不收人民币现金,选择移动支付的结算方式,不等于不收人民币。
(选自《拒收现金只接受移动支付违法》,有删节)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移动支付的勃兴,银行等支付机构可谓倾尽全力、不惜重金,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措施。
B.由于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无现金社会”无疑是一种趋势,但需要补足信用卡使用这一课。
C.移动支付竞争要靠实惠,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相比,传统银行仍然有坐地收钱之嫌。
D.根据相关法律,商家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但拒绝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方式并不违法。
答案B 【解析】B项,“但需要补足信用卡使用这一课”错,属于曲解文意,原文为“信用卡作为一种差异化显著的支付载体,理论上自有其优势,因此,如果信用卡能够像移动支付一样得到充分发展,对于‘无现金社会’的实现会是一种直接的推动”,只是讲的一种可能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根据材料一,银行等支付机构为消费者派发“红包”无可厚非,是银行等支付机构作为移动支付的后起者的一种经营策略和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B.移动支付就是一个新技术的比拼场,指纹支付、刷脸支付、声波支付都已付诸实施,而银行的移动支付,仍要输密码、插U盾完成。
C.根据材料二,作者认为“无现金社会”和金融体制与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有关,健全的金融体系、网络体系、社会信用是“无现金社会”落地的关键。
D.根据材料内容,尽管离“无现金社会”尚有距离,但凭借移动支付从线上到线下的拓展,凭借其引领的金融创新,“无现金社会”指日可待,很快就会实现。
E.由材料三可知,对于拒收人民币和拒收现金应区分看待,商家选择移动支付的结算方式而不收人民币现金,不等于不收人民币。
答案CE 【解析】A项,“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于文无据,原文为“付出一些成本和代价争用户也不失为一种经营策略”;B项,“银行的移动支付,仍要输密码、插U盾完成”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原文为“很多银行的移动支付产品,还在靠输密码、插U盾甚至填写个人信息完成支付”;D项,“‘无现金社会’指日可待,很快就会实现”错,主观臆断,原文为“无疑正在缩短这一距离”。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三则新闻时评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4分)
【解析】就本题而言,首先,统览三则新闻材料,在比较的基础上,明晰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求同存异;其次,要围绕“移动支付”去分析材料,组织答案;再次,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从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去分析,润色作答,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相同点:三则新闻时评材料均聚焦移动支付,探讨移动支付的相关话题。不同点:角度不同。材料一是从传统银行移动支付抢用户,夺回市场角度,评论传统银行移动支付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新兴第三方支付的差距;材料二则从“无现金社会”的角度评论移动支付与“无现金社会”的关系;材料三则是从拒收现金角度评论应如何看待移动支付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苏 轼 传
丁母忧。熙宁二年,还朝。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节)
注①二宫:后宫的太皇太后及太后。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B.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C.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D.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答案A 【思路解析】通读句子,理解其大意,结合句中实词、虚词断句。如“李定”“舒亶”“何正臣”都是人名,“久之”表时间。
11.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C.古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D.“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号”。
答案D 【思路解析】D项,“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字”。“号”则是同辈之间的称呼或表明自己的一种志向。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上书说,元宵节在皇宫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明晓其真正目的,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写诗关注百姓疾苦,被断章取义诬陷而入狱,后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
答案B 【思路解析】B项理解错误,不是“司农擅造律法”,是苏轼以擅造法律定罪责难司农,“据理力争”也于文无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思路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和文言句式。
参考答案(1)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参考译文】服母丧。熙宁二年(1069),还朝。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为宫中购买花灯,并且要求压低价格。苏轼上书说:“皇上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太皇太后和太后高兴罢了。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制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知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诬陷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查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1)《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高洁就可以的两句话: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屈原忠心耿耿、报效祖国,却因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受沉重打击、诬陷,发出了“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控诉。
(3)《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近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四、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老船员,他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儿子听了这话沉思良久。这之后,他不再四处尝试,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后来,他不但上了大学,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博士后。不少公司经常打电话来,希望他能够加盟,而且待遇好得惊人。
人生就是这样有趣。与其四处找船坐,不如自己修一座码头,到时候何愁没有船来?你所修建的码头的质量越高,到你这里停靠的船只就会越好;而你修建的码头越大,停靠的船只也会越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
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下一个『
重庆市铜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