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沛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沛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沛西中学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
试题预览
沛西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试卷Ⅰ(共18分)
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
牡丹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牡丹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将牡丹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
由唐入宋,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借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俗”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的事了。
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梅花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节选自《新华文摘》)
1.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在盛唐之后牡丹承担了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国家衰败等众多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D.牡丹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
2.以下有关牡丹和梅花的比较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牡丹为唐人所崇尚,梅花为宋人所崇尚,两种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B.牡丹呈现出大唐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而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宋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需求。
C.牡丹的晋身之路曲折,梅花的晋身之路则顺直;牡丹的气度豪放,梅花的气度则富意韵。
D.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而梅花则在宋代之后发展出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志。
B.李氏王朝尚武,凭军事实力夺取天下。所以唐以牡丹为国花,是由武将的审美情趣决定的;宋朝国君重文抑武,故宋以梅为国花,是由文士的审美情趣决定的。
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都是当时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
D.微小的梅花取代雍容华贵、灿烂绚丽的牡丹,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成为“群芳之首”,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精神朝着健康且内涵丰富的方向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与寻相①举地降,引为右一府统军,从击王世充。
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尚书殷开山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邪?”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邪?”赐金银一箧。
窦建德营板渚,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敬德起幽贱,会天下丧乱,久陷逆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其后隐、巢计日急,敬德入白曰:“大王不先决,社稷危矣!”王曰:“我惟同气,所未忍。伺其发,而后以义讨之,如何?”敬德曰:“人情畏死,众以死奉王,此天授也。天与不取,反得其咎。大王即不听,请从此亡,不能交手蒙戮。”王曰:“寡人之谋,未可全弃,公更图之。”敬德曰:“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今自计如何?勇士八百人悉入宫控弦被甲矣,尚何辞?”计乃定。
……隐太子死,王为皇太子,授左卫率。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注]①寻相:人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执之,猜贰已结                     执:逮捕。
B.乃翼王出                            翼:遮蔽,保护。
C.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        趋:追逐。
D.天与不取,反得其咎                  咎:错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尉迟敬德“勇”的一组是
①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
②敬德请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③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
④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⑤人情畏死,众以死奉王,此天授也
⑥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
A.① ④ ⑤        B.① ② ④
C.② ③ ⑥        D.③ ⑤ 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怀疑敬德会步寻相的后尘,但秦王信任敬德、善待敬德、义激敬德,体现了秦王的用人谋略和君王胸怀。
B.隐太子送给敬德大量的财宝,但敬德在利诱面前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了隐太子的招延,隐太子为此非常生气。
C.面对越来越紧急的形势,秦王不忍心同室操戈,不想先发制人,想等到隐太子发动叛乱时,再以义师征讨他。
D.平定隐太子的叛乱以后,敬德反对进一步追究太子余党,认为这样不会使国家获得安宁。最后,从者都被宽恕。
试卷Ⅱ(共132分)
三、(28分)
7.把上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邪?
译文:                                                           
(2)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 
      译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8-9题。(11分)
贫   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京兆人。应进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赐进士及第。曾从僖宗入蜀,依附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
②俭梳妆:此处“俭”作“险”解;俭梳妆意为奇异时髦的打扮。
③压金线:按捺针线,指刺绣。
8.这首诗写出了“贫女”的哪些特点?(6分)
答:                                                            
9.作者借“贫女”的形象,实际上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                                                            
10.默写。根据原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7分)
(1)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
(2)渔舟唱晚,                    ,            ,声断衡阳之浦。
(3)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
(4)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四、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11-15题(25分)
好嘴杨八
冯骥才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杨七手艺高,只管闷头制作;杨八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虽然里里外外只这两人,既是老板又是伙计,闹得却比大买卖还红火。 
杨七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
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他另一手绝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
可是,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八那张好嘴了。
那次,李中堂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琢磨三天,难下决断,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便举荐出“杨家茶汤”;茶汤粘软香甜,好吃无险,众官员一齐称好,这便是杨八发迹的缘由了。
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饶有兴味,满心欢喜,身爽腹空,要吃点心。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献上茶汤。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赏。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八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八的明白。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
杨八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明白过后便想,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作了脏土。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八心生喜欢,便说:
“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杨八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自此,杨八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八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八对此毫不内疚,因为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清末天津卫为背景,取材于市井生活,反映的是下层百姓的人生百态,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B.这篇小说故事生动,富有传奇色彩,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让人过目不忘,叙事简练,没有多余笔墨。
C.小说用对比手法来塑造杨七、杨八这两个人物,在对比中突出了杨七的作茶汤手艺好而杨八的嘴好。
D.小说用很多笔墨来刻画李中堂的形象,他有作威作福的蛮横狡诈的一面,又有随机应变的机智的一面。
E.这篇小说虽然精短,却使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反衬,铺叙烘托,设置悬念等。
12.从小说的题目看,主要人物应是“杨八”,但作者为什么还花费很多笔墨写杨七的“手艺好”及“两手绝活”?(6分)
  答:                                
13.根据小说情节作推断,补写结尾“杨八对此毫不内疚”的原因。(6分)
答:                                
14.试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8分)
答:                                 
五、语言知识及运用(19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姚明的婚礼掀起了上海滩的新闻大战,当天, 上海的体育媒体记者几乎倾巢出动,其他省市的体育媒体记者也一大早就纷纷来到举行婚礼的酒店等候。
B.海淀区十一学校甘兰佑老师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安之若素,依然坚守三尺讲台,心系全体学生,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C.清华大学水利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在一次野外勘察中,意外发现了一片原始喀斯特岩溶地貌,那些岩石形态优美,真是巧夺天工。
D.“秦晋之好”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秦、晋两个国家,两国之间几代都有婚姻关系,可谓是间不容发。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做好粮、油、肉、蛋、奶等主要食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
B、特长生在专业上多投放一点时间和精力无可非议, 但是否可以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呢?从长远的观点看,我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C.十一长假在即,有关部门就旅游景点门票是否提价一事作了听证,可是听证结果似乎很难让消费者满意。
D.走进长影世纪城,如同走进梦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体现着长影的魅力,体现着长春人的浪漫与热情。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根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18.请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两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4分)
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进行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于4月19日在北京发布调查结果。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接触时长看,2009年,我国18—70周岁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人均上网时长为每天34.09分钟。与上年相比,国民每天平均接触报纸、图书、期刊的时间有所下降。 
从国民对自己阅读情况的评价看,58.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占32.1%,远高于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满意的比例(16.1%)。
请概括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
答:___                                                          __
六、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每一次困难,都是一次机会。”
请结合个人生活、时事、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写一篇作文支持或反对这个说法。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每小题3分)
1.D(重复题干的说法,并未分析牡丹意象内涵单一化原因,答非所问。) 
2.C(联系全文看,“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句中,“直”与“豪”是指牡丹,“曲”与“韵”是指梅花)
3.D(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志”的推断于文无据,且与本文作者对这种更替的褒扬态度相违;B把牡丹成为唐国花,梅花成为宋国花的原因说得太偏狭。据文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只由主流社会的情趣所决定;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的推断违背文意。)
二、(9分,每小题3分)
4.D(咎应为“灾害、灾祸”)
5.B(③⑤表现“忠”⑥表现“智”。)
6.B(“严词拒绝”错。)
三、(29分)
7.(1)近来众人猜想公一定会背叛,我独自保证你没有他意,怎么这么快就回报了我呢?
(2)如果私下应允,那么心怀二意,谋求私利抛弃忠诚,殿下要我又有何用呢? 
8.贫女家境贫寒,风流高格,心灵手巧,辛苦劳作。
9.寄托了封建社会出身贫寒的士人,空有满腹才华,却无人举荐,寄人篱下,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10.(略)
四、(23分)
11.C(“在对比中突出了杨七的作茶汤手艺好而杨八的嘴好”不准确)  D(“狡诈”“机智”不准确)
12.写杨七有“手艺好”及“两手绝活”,做的茶汤非常好吃,但茶汤出名却没有因为这些,只是因为杨八的好嘴,更反衬了杨八的能言善辩,突出了“好嘴”这一特点。
13.参考示例:“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14.通过杨八的人情练达、能言善辩,曲意逢迎,讽刺了人们的奴性心理;揭露并批判了封建官僚的凶暴蛮横与虚伪。 
五、(19分)
15.B 
16.C(A“做好”缺少宾语;B语义不明;D缺少主语,“使”“体现”的主语是长影世纪城) 
17.A
18.示例: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19.国民每天平均阅读时间有所下降,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满意的人很少。

六、(60分)
    略
 [参考译文]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武德二年,秦王战于柏壁,(尉迟敬德)与寻相一起献出地盘投降,(秦王)引荐他任右一府统军,跟随进击王世充。
适值寻相反叛,各将领怀疑尉迟敬德将作乱,将他囚禁起来。尚书殷开山说:“尉迟敬德轻健勇猛,现在捕捉他,已经有猜疑离心,不马上杀掉,后悔就来不及了。”秦王说:“不是这样。尉迟敬德一定要叛逆的话,难道肯在寻相之后吗?”释放了他,引入卧室内相见,说:“大丈夫以义气相许,小的嫌隙不值得放在心中,我终究不会因谗言伤害良士。”于是赐予他黄金,说:“如果一定要离去,这作为你的路费。”这一天在榆窠打猎,恰巧王世充亲自带兵数万前来挑战,善雄信这个人,是贼军的勇将,骑马直扑秦王,尉迟敬德跃上马大喊着左右冲杀,善雄信落马,于是保护秦王冲了出来,率军返回再战,大败敌军。秦王看着他说:“近来众人猜想公一定会背叛,我独自保证你没有他意,怎么这么快就回报了我呢?”赐予金银一小箱。
窦建德驻扎在板渚,当时王世充兄长的儿子王琬出使在窦建德处,乘坐的是隋朝皇帝马厩中的马,铠甲华丽精整,出入军中在众人面前夸耀,秦王望见后,问:“谁能把他抓来?”尉迟敬德请求骑马奔去,生擒了王琬,牵上他的马返回,贼人不敢出动。
隐太子曾写信招他,赠送一车金器。他推辞说:“我尉迟敬德起自微贱,正逢天下丧乱,长期处在逆境,实在是秦王使我再生,正要以身殉节报恩。现在没有为殿下立功,怎敢担当赏赐。如果私下应允,那么心怀二意,谋求私利抛弃忠诚,殿下要我又有何用呢?隐太子生气作罢。尉迟敬德报告秦王。秦王说:“你的心胸像山岳一样,即使堆积一斗黄金,怎能改变呢?但恐怕不是求得自身安全的计策。”巢王果然派壮士去刺杀他。尉迟敬德敞开房门安然睡觉,刺客到来,不敢进入。
之后隐太子,巢王日益加紧策划,尉迟敬德入见报告说:“大王不先决策,国家就危险了!”秦王说:“我想着同胞之情,不忍心下手。等他们动手,然后以义讨伐他们,怎么样?”尉迟敬德说:“怕死是人之常情,众人以敢死尊奉大王,这是上天授予的。上天给予而不取,反而会受到它的惩罚。大王如果不听,请允许我现在就离开这里,不能自缚双手蒙受杀戮。”秦王说:“寡人的计谋,不能全放弃,你再筹划一下。”尉迟敬德说:“处事有疑虑不是明智之举,临难不决定不是勇敢之士。大王今天自己的计谋怎样?八百名勇士全部入宫拉开弓弦穿上甲衣了,还推辞什么?计策才定下来。
……隐太子死后,秦王为皇太子,授任他左卫率。当时受隐太子、巢王牵连的有百余家。准备全部抄没入宫。尉迟敬德说:“作恶的是隐太子、巢王二人,现在已经被诛杀,如果再穷究余党,不是取得安定的办法。”因此全部宽恕。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