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江苏高考语文组合练: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小说阅读+作文立意(10份打包)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名句默写填空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9江苏高考语文组合练: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小说阅读+作文立意(10份打包)(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组合练11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散文阅读+作文立意(50分钟 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2018•江苏兴化第一中学考前适应)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庐山与其说是文人的隐潜处,不如说是历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达到跨时空________的寄托点。于是李白、白居易、欧阳修、
试题预览
组合练11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散文阅读+作文立意
(50分钟 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018•江苏兴化第一中学考前适应)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庐山与其说是文人的隐潜处,不如说是历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达到跨时空________的寄托点。于是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唐寅等文化艺术家________,周敦颐和朱熹则先后在山崖云雾之间投入了哲学的沉思和讲述。如果把时态归并一下,庐山实在是一个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________了。
A.沟通 纷至沓来 圣地  B.勾通 纷至沓来 胜地
C.勾通 摩肩接踵 胜地  D.沟通 摩肩接踵 圣地
解析 沟通:使双方能通连。勾通:暗中串通;勾结。和“跨时空”连接在一起的应是“沟通”。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根据语境,应用“纷至沓来”。圣地: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指人们所尊崇和向往的地方;也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根据语意,应用“圣地”。
答案 A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需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解析 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尾气排放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放量。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到尾气排放量上。B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C项中的“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与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D项“不管……都……”句式,不如A项的“即使……也……”语气强烈,更能显示出后文“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迫切性,所以A项更恰当。
答案 A
3.(2018•江苏扬州中学四模)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解析 D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自杜甫《曲江对酒》,写暮春时节花落鸟飞之景,并没有使用借代手法。
答案 D
4.(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检测)下列句子中,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会议嘉宾发言时,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我没有深入思考过,只能谈点个人粗浅的想法,以便抛砖引玉,请专家指正。”
B.毕业论文答辩现场,完成答辩的林汉生擦擦额头的汗,恭恭敬敬地站起来鞠一躬,对老师们说:“感谢老师们的耐心聆听与悉心指导!”
C.听到小高的丈夫获得全国顶级大奖的消息后,同事们都来给小高祝贺,许多人都问:“你家先生贵庚?不是很年轻吗?这么厉害啊!”
D.张教授在好友儿子的婚礼上,给新人们送上了真诚的祝福:“愿花开并蒂,琴瑟相和;伉俪情深,白头偕老!”
解析 A项,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使用得体。B项,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或晚辈接受长辈的教诲、教导。此处用于老师听学生的答辩,不得体,可改为“倾听”。C项,贵庚:问人年龄的敬辞。使用得体。D项,琴瑟相和:比喻夫妇情笃和好。使用得体。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答案 B
5.(2018•江省南通考前卷四)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含义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 都是表达苦苦追寻后突然有所得的意思。
答案 B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____________________,阅金经。(刘禹锡《陋室铭》)
(8)______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答案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奈何取之尽锱铢 (4)闻道有先后 (5)望帝春心托杜鹃 (6)似曾相识燕归来 (7)可以调素琴 (8)苟利国家生死以
三、散文阅读(20分)
(2018•江苏南通考前卷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7~10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鹦灰鹤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⑤但老家于我,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绕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的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⑪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⑫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⑬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⑭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个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⑮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原文有删改)
7.作者在写北大荒的生活前写了新会、洛舍、杭州这三个故乡,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几个故乡的共同特点。(4分)
答:                                    
                                    
                                    
解析 作答时先从文本中分别划出有关对新会、洛舍、杭州这三个故乡描写的内容,然后一一进行概括,最后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答案 这三个故乡的景色都是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但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感受是陌生的、茫然的,甚至有些隔膜。
8.从景物描写的角度鉴赏第④段画线句。(4分)
答:                                    
                                    
                                    
解析 画线景物描写了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幽静的榕树岛、大翅长脖的白鹦灰鹤,盈盈鸟声、阵阵葵花香。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或者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老家”新会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喜爱赞美之情。
答案 画线句从视觉(色彩)、听觉(声音)、嗅觉(清香)的角度(或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老家”景色: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幽静的榕树岛、大翅长脖的白鹦灰鹤,盈盈鸟声、阵阵葵花香。渲染出宁静诗意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老家令人神往的美景的赞叹。
9.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解析 内容上“我究竟来自何方?”用疑问语气,强烈表达出了“我”对故乡的陌生感以及对故乡的思考。结构上,中间段一般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我”对故乡的陌生、茫然、隔膜甚至格格不入的感觉,引出下文作者寻觅、创造第二故乡,即精神家园的感悟。
答案 第⑨段“我究竟来自何方?”用疑问语气(或单句独立成段),强烈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承接上文“我”对故乡的陌生、茫然、隔膜与格格不入的感觉,引出下文寻觅、创造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感悟(或推进文意;寻觅、创造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感悟)。
10.结合全文,探究标题“故乡在远方”的含意。(6分)
答:                                    
                                    
                                    
解析 “故乡在远方”的表层意思是从空间角度来说的,即人远离自己故乡。“故乡在远方”在文本中的深层意思是指故乡与人在心理上、情感上、认知上的距离。
答案 表层意思是故乡空间距离的遥远,远离自己故乡,到处流浪;深层意思是和故乡心理距离的遥远。长期的远离,让自己对故乡产生了陌生和隔阂感,已使自己钝化了对故乡的感觉;我们四海为家,永无归宿,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导致我们产生故乡遥远的认知;我们又在不断寻觅、创造着能让人心灵安宁净化的精神家园,脚步不会停止,心中的精神家园永远在远方。
四、作文立意(7分)
1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位艺术家挑选了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然后将图片中肃穆的建筑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场景。背景一换,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便瞬间来到眼前,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这位艺术家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地方。”
【参考立意】 这是一则历史反思类的材料,对于材料的内涵,我们可以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来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历史上(二战中)发生了德国纳粹残忍屠杀犹太人的悲惨事件;其次,战后德国政府为了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忏悔,修建了柏林大屠杀纪念馆,供后人凭吊,缅怀死难同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接着,有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拍了一些搞怪留影;最后就是我们一位艺术家把图片中的背景换成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惨剧,这样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引人思考。
这样,我们再回味评价材料,就可以基本读懂材料的命题要义:从建大屠杀纪念馆到艺术家换背景的行为来看,都是在提醒我们后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从一些游客的搞怪留影来看,他们可能是无心为之,图一时之快,甚至都没认为这是多大的事,但正因为这些下意识的不懂规矩(参观纪念馆要保持肃穆、凝重的神情)的随便之举,生活小事,恰恰暴露了在当下一部分人素质低下,说重一点是对先人、历史缺乏敬畏之心,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这也是我们所有像那位艺术家一样敬畏历史,心怀正直的人士所不容的,必须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还历史的真实面目,引领大家去反思历史。而反思的最好方式就是铭记历史,面向未来。
当然材料谈的是历史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围绕这一主题去思考审题立意,但我们也不能把内容就局限于此,材料仅仅是个引子,它是用来触发我们去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呢?

从一些游客行为的角度:
①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②历史不可亵渎(戏玩);③要常怀敬畏之心;④向轻薄行为说“再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
从艺术家行为的角度:
①缅怀历史,敬畏生命;②心存敬畏,不忘历史;③暴露丑陋,良知驱动;④独特匠心,警示后人
从整体角度:
正视历史,防止出现泛娱乐化倾向;②艺术家的教育引导震撼人心。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名句默写填空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9江苏高考语文组合练:语用+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作文立意(8)』  下一个『2019高考语文组合练: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作文立意(10份打包)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