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吴江平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吴江平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一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语文学科注意:本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成为文化世家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有着▲的文化底蕴。北宋最著名的文
试题预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语文学科
注意:本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成为文化世家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有着   ▲   的文化底蕴。北宋最著名的文化世家非苏氏一门莫属,父亲苏洵发奋苦读、勤于笔耕的美名   ▲   ,而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在文坛的影响更是超过了父亲,真可谓   ▲   。
A.深厚  家喻户晓  长江后浪推前浪
B.深厚  不言而喻  这山望着那山高
C.深重  不言而喻  长江后浪推前浪
D.深重  家喻户晓  这山望着那山高
2.下列诗词所咏的传统节日与其它几项不一致的是(2分) 
 A.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 
 C.满怀黄菊篱边折,两朵茱萸镜里开。  
 D.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3.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是(2分)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他针对司马光指出的实施新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逐一进行反驳,并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2分)
A.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光临古都洛阳!(导游对游客)
B.下一阶段的工作我已经安排好,如有疑问,欢迎垂询!(上级对员工)
C.这次回母校叨扰老师,耽搁您宝贵的时间,真不好意思!(学生对老师)
D.请记得按时服药,及时复诊,祝您早日康复!(医生对患者)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2分)
A.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
B.天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C.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D.江南小镇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
6.下列诗句依次填到相应的横线上,正确的一组是(2分)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①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②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③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④① ③ ②    B.④③ ② ①    C.③ ① ④②    D.③ ④② ①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2分)
A.何时可掇(拾取)             B.用心一也(使用)
C.小人喻于利(明白)          D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
8.下列句中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则群聚而笑之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D.任重而道远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下列各句中与“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2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客有吹洞箫者                      D.句读之不知
11.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可怪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醉则更相枕以卧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知日之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鸿门宴    司马迁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意常在沛公                  意:神情、态度。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接纳、让……进来。
C.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披:覆盖。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详细地解说。
1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常以身翼蔽沛公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B.项王按剑而跽                 顺流而东也
C.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其然也
D.因招樊哙出                    因坐法华西亭
14.下列句中加点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上食埃土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穷山之高而止
⑤豪毛不敢有所近                ⑥泣孤舟之嫠妇
A.①⑥/②⑤/③④              B.①④/②⑤/③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⑥/②③/④⑤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室内设宴的座礼,以东向最尊,南向次之;鸿门宴上的座次既反映了刘项双方力量的悬殊,也从侧面刻画出项羽自矜功伐、傲慢无礼、狂妄自大的性格。
B.语言精练生动,描写场景“历历如目睹”,如“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三言两语,就把宴会上杀气腾腾的场面勾画得惊心动魄。
C.樊哙听张良说情况危急,不顾卫士阻拦,强行闯入军帐;指斥项羽,颂扬刘邦,锋芒毕露;这表明他是个粗鲁莽撞、有勇无谋,却豪爽坦诚、忠心耿耿的武士。
D.这段文字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对刘邦态度的矛盾。情节时紧时弛,扣人心弦。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分)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4分)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8.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四、名著阅读《红楼梦》
1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凤姐正自看园中的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猛然从假山石后走过来一个人,向前对凤姐说道:“也合该与嫂子有缘,我方才偷出了席,在这个清净地方略散了一散,不想就遇到嫂子也从这里来,这不是有缘么”,一面说着一面不住地觑着凤姐儿。这里说话的人贾瑞,他因调戏凤姐,被凤姐设下相思局致死。
B.王熙凤梦到秦可卿从外走来,称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并向她拜托心愿,说贾府已经过了一百多年,要防衰败时树倒猢狲散,要多置办田庄房舍地亩,并在附近办私塾。凤姐惊醒后听说秦可卿死了吓了一身冷汗。
C.一日午后,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宝钗因平日未能赏鉴通灵宝玉,便借机欣赏了一番。巧的是,玉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与宝钗锁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正好一对儿,于是宝玉要了锁看。
D.“有了好差事就派别人,像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我。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起杂种王八羔子们!”宝玉随凤姐至尤氏处,天黑后宁府安排焦大送宝玉等回府,由此惹出焦大的一串臭骂。
E.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母带领有品级的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进宫谢恩。宁荣二府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为秦钟生病而怅怅不乐。
20.《红楼梦》第六回写到“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她进荣国府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请简述。(5分)                                                          
                                                                           
                                                                                                               五、21名句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   长沙》)
(2)                    ,无以至千里。(《劝学》)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4)                  ,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5)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十二章》)
(6)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论语十二章》)
(7)                  ,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答司马谏议书》)
六、现代文阅读一
人生树下(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22.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23.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6分)



24.请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25.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6分)



七、现代文阅读二
   ①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已经足以令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是在学着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②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③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④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⑤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与圆满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26.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27.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3分)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成长,是生命存在的必然,是自我价值的探求。成长,交织着欢笑与泪水,交替着困惑与清醒。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永无终点。
请以“成长”为话题,自拟题目,写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作文(70分)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1. A
2【解析】C。A项选自《端午日》,从“艾符”也能看出是端午的习俗。B项选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其中缠彩线也是端午的民间习俗。C项中的“茱萸”我们比较熟悉,王维描写重阳节的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流传千古,因此本句描写的是重阳节。D项选自《竞渡歌》,其中“鼓声劈浪”描写的是赛龙舟的情景,这句也是写端午节的习俗。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需要同学们有较高的诗歌理解能力,并且要有一定的文学常识积累。 
3.答案:B(儒家)4.B   5.D   6.C   7 B    8.A    9. D     10.C   11.  D 

12.B(A.心意、意图;C.拨开、分开;D.小人离间之言)
13.B(介词,用、凭借;连词,来B.连词,表修饰;C.动词,作为/表原因;D.介词,趁机/通过)
14.D(①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②③名词用作状语/④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15.C(“粗鲁莽撞、有勇无谋”错)
16.(1)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的玉玦来暗示项王,项王沉默没有反应。(3分。重点字词“目”“示”,句式“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4分。重点字词“视遇”“反复”“所以”“见恕”)
(3)这以后才知道我先前未曾真正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此开始。(重点字词“然后”“向”“于是”
17.D
18.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19C D (C项玉和金锁上的字说反了。D项焦大送的人是秦钟,而不是宝玉。)
20.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和王夫人、凤姐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求助。(2)刘姥姥见到王熙凤后,凤姐先是说到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求告无望,心里便突突的。(1)但最终她还是如愿以偿,得了二十两银子满意而去(2)。
21.(1)万类霜天竞自由。(2)故不积跬步(3)君子不齿(4)挟飞仙以遨游(5)敏于事而慎于言(6)仁者不忧(7)久在樊笼里(8)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2.(4分)①内容上: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②结构上:照应文题,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2分)

23.(6分)①故乡的枣树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②饥荒年代,树为人们提供了果腹的食材。③离家或返乡时,树是人们的精神寄托。④在南方,香樟树是女儿的终身陪伴。(答出三点即可)

24.(4分)①使用叠音词,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1分)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1分)②运用比喻、排比手法,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1分)③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韵律和谐。(1分)

25.(6分)①没有了树,犹如我们失去了亲属,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之情;②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与无奈之情;③没有了树,致使我们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之情;④没有了树,致使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6.“每日”强调的是阅读要勤,不要间断,要持之以恒,以达到“日新”。 (意思对即可。)(第一段在一次次的刷新中……,第五段中需要持之以恒……)

27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白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阐述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意思对即可。) (218.76.216.15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邗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新疆预科)』  下一个『江西省湖口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