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精品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练习(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 唐雎不辱使命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试题预览
2 唐雎不辱使命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
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
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在意)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
C.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D.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聂政之刺韩傀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雎的形象鲜明,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荆轲刺秦王(节选)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武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奉之,秦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⑧。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⑪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注] 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同“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宽容”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zhèn):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环:绕。⑩同:通“猝”,突然。⑪郎中:宫廷的侍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寡人谕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乃 逐 秦 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得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秦国的大臣则袖手旁观。
C.乙文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兵器的侍卫没有受命不得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兵器。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了荆轲的沉着冷静。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郑同北见赵王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特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 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色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尝教以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许由无天下之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吾以十倍之地      王之行能如许由乎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特宿于野
D.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甲、乙两文,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2017•舟山(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石湖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范石湖,即范成大,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其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为
“中兴四大诗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愿反侵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金主乃葛王也________________
(3)至能徐出袖中书________________  (4)再传宣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人可就馆____________________  (6)虏主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虏 中 群 臣 咸 不 平 议 羁 留 使 人 而 虏 主 不 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1)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6•武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人物:萧颖士
事件:幼入太学,博览群书,推引后进。
性格:贫不失志,崇尚节操;不慕权势,清高脱俗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颖士阴语柳并曰(暗中)
B.胡人负宠而骄(依仗)
C.往客金陵(旅居)
D.则过之焉(责备)
6.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7.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洧听从了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解析] C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常见考点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C项,“缟”“素”,都是名词,白色的绢,引申为丧服,此处活用为动词,是“穿白色丧服”之意。
2.[解析] 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考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的主要用法进行区别。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把握两点:①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②词意的确定离不开语境。本题中,A项,“于”分别译为“介词,到”“介词,从”。B项,“也”分别是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判断。C项,“以”分别译为“介词,用”“连词,因为”。D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首先要正确解释句子里的重点字词,做到字字落实;其次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意思清楚,语言通顺。
[答案]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4.[解析] 本题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从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②从侧面描写入手;③从细节描写入手;④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答案] 运用了侧面烘托(反衬)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
5.示例:蔺相如完璧归赵(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
6.[解析] 可综合双方实力、当时的形势、秦王的个性、交换条件等多种因素来分析原因。
[答案] 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很反常,因此说秦王是别有用心的。
比较阅读
1.(1)道歉。(2)从。(3)明白,懂得。(4)穷尽。
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4.[解析] 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分析不难发现,B项中“而秦国的大臣则袖手旁观”明显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
[乙]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人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个人按次序进入。走到台阶前,秦武阳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秦武阳笑,上前(替他)谢罪说:“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野之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对他稍加宽容,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都挣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秦王)当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都惊呆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所以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不能上殿。(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促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空手一起和荆轲搏斗。
5.(1)愤怒的样子。(2)屈服。(3)兵法。(4)牵累。
6.[解析] C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B项,两个“尝”都是“曾经”的意思。C项,前一个“于”是“从”的意思,后一个“于”是“在”的意思。D项,两个“若”都是“如果”的意思。
7.(1)但安陵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2)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8.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义凛然。郑同:有谋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
9.[解析] 劝谏方式有“直”和“曲”两种,即“直言”和“婉言”。对照二人劝谏的语言,不难发现:唐雎是直谏,郑同是婉言。
[答案] 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参考译文]
[乙]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很有学问的人,(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的?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本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也曾经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不受侵扰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现在如果有人揣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力,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他必定有危险。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进逼大王的边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他们都不听从。(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我请求您多加指教。”
课外阅读
1.(1)同“返”,归还,返回。(2)是。(3)慢慢地。(4)第二次。(5)赴,前往。(6)答应,同意。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划分句子的节奏,首先要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再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 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3.[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题时,(1)句要抓住关键词“遂”(于是,就)、“书”(书信)等;(2)句要抓住“甚”(很)、“嘉”(赞赏)等关键词,“既还”前省略了主语“范至能”,翻译时要补上,再逐词逐句翻译,句子要通顺。
[答案] (1)范至能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帝的话写在上面。
(2)(范至能)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的行为)大加赞赏。
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在细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范成大是冒着欺罔之罪替皇帝传口谕的,而唐雎是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的,他们出使时的时局不同,任务和目的也不同,所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但都体现了两个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
[答案] 示例:两人都具有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都是忠肝义胆(具有爱国情怀),都是英雄,都不辱使命。只是因为时势不同,任务各异,所以采取的方式不同。
[参考译文]
淳熙年间,范至能出使金国,孝宗命令他口头上奏金国皇帝,说河南是宋朝历代皇帝陵墓所在的地方,希望金朝返还被侵占的河南土地。至能上奏说:“这件事事关重大,应当和宰相商量,我请求皇帝亲自下达命令,商议好了我才能走。”皇上点头表示同意,一会儿宰相极力认为不可以,但是皇帝的主意坚决不改变。范至能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帝的话写在上面。到了金朝朝堂,把这封书信放在袖子里。就跪着进献国书,趴在地上不起。当时金朝皇帝是葛王,本性宽容慈善,传令宣问使臣为什么不起来。至能慢慢地拿出袖子里的信,上奏说:“我来时,大宋皇帝另有圣旨,很难记载在国书上,让我口头上奏。我现在谨慎地用书信表达,希望您看一看。”书信已经送上,宫殿上看到的人都变了脸色。至能还趴在地上。(金朝皇帝)第二次下命令说:“书信已经看到,使臣可以回驿馆了。”至能拜了两次就退下了。金国群臣都很生气,建议扣押羁留使臣,但是金朝皇帝不同意。至能将要回去,又上奏说:“口奏这件事,希望在国书中写明,仍然要先表明,这样我才不会犯下欺君之罪。”金朝皇帝答应了他。在回报宋朝的国书上说:“口头上奏的说法,特别让人惊讶,事情需要审慎处理,国家应当讲究信誉。”(范至能)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的行为)大加赞赏。因为这件事(范至能)被大大提拔,直至后来被重用。
5.D 6.B
7.[解析] C 萧颖士并未向封常清献守城计策。
[参考译文]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致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唐玄宗的宠信,恣意妄为,萧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安禄山)倚仗皇上的宠信骄横跋扈,作乱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禄山反叛以后,(萧颖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当官的以儿童游戏的方式来抵御厉害的叛军,(想取胜)太难了!”(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颖士规劝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则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按兵不出。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陵,客居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慕名要召见他,(他)坚决推辞不去。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颖士对永王李璘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122.240.195.16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鱼我所欲也》精品练习』  下一个『《送东阳马生序》精品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