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语文试题(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
试题预览
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 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 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 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 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 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 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 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 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 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 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 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 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 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 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 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 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 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 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 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 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 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 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 “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 卯,为建卯之月。 
B.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份不同,因此存有“三正论”。 
C.秦始皇为表达“占据天下”之意,更改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从此“正月”之“正”就有 了“正统”的意思。 
D.“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 外大多沿用夏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童话
梁晓声
1977年母亲病危时,我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的手,问母亲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 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儿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
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 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
当天午夜,母亲走了。 
办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我住进一家宾馆,让四弟将哥哥从精神病院接回来。哥哥一见我,高兴得傻小孩似的笑了,他说:“二弟,我好想你。”
算来,我竟20余年没见过哥哥了,而他却一眼就认出了我。 我不禁拥抱住他,一时泪如泉涌,心里连说:“哥哥,对不起,对不起……” 我帮哥哥洗了澡,陪他吃了饭,与他在宾馆住了一夜。哥哥以为他从此自由了,而我只能实话实说:“现在还不行,但我一定会尽快将你接到北京去。” 
一返回北京,我就动用轻易不敢用的存款,在北京郊区买了房子,简易装修,添置家具。半年后,我将哥哥接到了北京,并动员邻家的一个弟弟二小一块儿来了。二小也 是返城知青,居无定所,也没工作。由他来照顾哥哥,我给他开一份工资,可谓一举两 得。他对哥哥很有感情,我放心。
那三年里,哥哥生活得挺幸福,二小也挺知足,他们居然都胖了。我每星期去看他 们,一块儿做饭、吃饭、散步、下棋,有时还一块儿唱歌……
但好景不长,二小回哈尔滨探望他的兄妹,一天不慎从高处跌下,不幸身亡。这噩 耗使我伤心了好多天,我只好向单位请了假,亲自照看哥哥。
我对哥哥说:“哥,二小不能回来照顾你了,他成家了……” 
哥哥愣怔良久,竟说:“好事。他也该成家了,咱们应该祝贺他,你寄一份礼给他吧。” 
我说:“照办。但是,看来你又得住院了。” 哥哥说:“我明白。”
那年,哥哥快60岁了。他的头脑、话语和行动越来越迟钝,但没有任何具有暴力 倾向的表现,相反,倒是每每流露出自卑来。
我说:“哥,你放心,等我退休了,咱俩一块儿生活。”
哥哥说:“我听你的。” 
哥哥在北京先后住过几家精神病院,有私立的,也有公立的。现在住的这一所医院,据说是北京市各方面条件最好的。 
前几天,我又去医院看他。天气晴好,我俩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我看着他喝酸奶,和他聊天。在我们眼前,几只野猫慵懒地横倒竖卧。 我问:“哥,你当年为什么非上大学不可?” 
哥哥说:“那是一个童话。” 
我又问:“为什么是童话?”
哥哥说:“妈妈认为只有那样,才能更好地改变咱们家的穷日子。妈妈编那个童话, 我努力实现那个童话。当年,我曾下过决心,不看着几个弟弟妹妹都成家立业,我自己 是绝不会结婚的……”
“我认为,我是你们的班长,我要替家里也替你们去做最难的事。当年,对于咱们 家,有孩子考上大学是最难的事……可惜,我没完成班长的任务,我让爸爸妈妈和你们 失望了……对不起……”
他看着我苦笑。原来哥哥也有过和我一样的想法。自从生病48年来,他第一次说 了这么长的话。我心一疼,黯然无语,呆望着他,像呆望着另一个自己。
哥哥起身将酸奶盒扔入垃圾桶,又坐下后,看着一只猫反问:“你跟我说的那件事,也是童话吧?” 
“什么事?”我的心还在疼着。
“就是,你保证过的,退休了要把我接出去,和我一起生活。”
想来,那保证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不料哥哥始终记着。听他的话,也显然 一直在盼着。
哥哥已老得很丑了。头发几乎掉光了,牙也不剩几颗了,背驼了,走路极慢,比许 多六十八九岁的人显得老多了。而他当年,可是个一身书卷气、儒雅清秀的青年,从高 中到大学,追求他的女生很多。
我心又是一疼。 
我早已能淡定地正视自己的年纪,但对哥哥的迅速老去,却是不怎么容易接受的,甚至有几分悸恐、恓惶,正如当年从心理上排斥父亲和母亲无可奈何地老去一样。 “你忘了吗?”哥哥又问,目光迟滞地望着我。 
我赶紧说:“没忘,哥你还要再耐心等上两三年。” 
“我有耐心。”他信赖地笑了,话说得极自信。随后,目光望向远处。 
其实,我晚年的打算从不曾改变——更老的我,与老态龙钟的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在我看来,倒也别有一种圆满滋味在心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以“童话”为题目,是本文的线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童话”代表哥哥的上 学梦,也代表兄弟二人相伴到老的梦。 
B.母亲临终嘱托时提到哥哥,是对哥哥的侧面介绍;母亲的临终嘱托和“我”允诺“绝不 会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C.哥哥说的“你跟我说的那件事,也是童话吧”表明哥哥对长久的等待产生了些许失望, 但他一直在等待,只不过是试探性地问“我”。 
D.小说提到哥哥当年一身书卷气、儒雅清秀,和现在又老又丑的状态形成对比,表现 了“我”对哥哥的心疼,更坚定了“我”照顾他的信念。
5.小说写了浓浓的亲情,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作品举例分析。(6分)

6.小说有大量的对话描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
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论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3分) (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贫贱,以鱼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无蓄积。隋大业末,有贼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据齐郡之长白山,子通归之,以武力为才相所重。有乡人陷于贼者,必全护之。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恕,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渡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初,宇文化及以隋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率师击之。棱南求救于沈法兴,西乞师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伏威屯清流,法兴保扬子,相去数十里间。子通纳言毛文深进计,募江南人为部曲,诈为法兴之兵,夜袭伏威。伏威不悟,恨法兴之侵己,又遣兵袭法兴。二人相疑,莫敢先动。子通遂得尽锐攻陷江都,陈棱奔于伏威。子通入据江都,尽虏其众,因僭即皇帝位,国称吴,建元为明政。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来降,子通拜尚书左仆射。更进击法兴于庱亭,斩其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宵遁,遂有晋陵之地。获法兴府掾李百药,引为内史侍郎,使典文翰;以法兴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使掌礼乐。由是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后伏威遣辅公祏攻陷丹阳,进屯溧水,子通击之,反为公祏所败。又属粮尽,子通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南至千岭,西距宣城,北至太湖,尽有其地。未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
B.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
C.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
D.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部曲”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军中有部下,部下有曲,后来泛指军队。
B.“僭”原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等。文中指超越身份登上帝位。
C.“建元”既可指每年纪历的开始,也可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的年号,文中指后者。
D.“礼乐”原指周公制定的贵族政治和生活原则,文中指贵族学习的古代六艺中的“礼”和“乐”。
12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子通自小贫贱,乐于助人。他早年从事捕鱼打猎,在乡里看到老人提着东西,一定要帮他们,家里也没有积蓄和财产。
B.李子通勇武有力,为人仁义。他被叛军抓住而归顺其首领左相才,因为有武力而被赏识,他全力保护被叛军抓住的乡人,所以人们多愿归顺他。
C.李子通善纳下言,用兵如神。他接受毛文深的进言,招募军队,诈称沈法兴的军队,夜袭杜伏威,造成二人之间的耗斗,自己有机会占据江都。
D.李子通不计前嫌,任人唯能。他重用自己的敌人沈法兴的部下李百药和殷芊,因此隋朝地方以及江南的很多人都愿意归顺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渡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


(2)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 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身居闲职,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D.尾联写诗人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5.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蕴含着生活哲理,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              ,                      。
(3)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写“客”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感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 题。(9分)
公平地说,那种仅仅出于表现欲而 的人毕竟还不失为天真。今日之聪 明人已经不满足于这无利可图的虚荣,他们要 地推销自己,力图卖个好价 钱。于是,我们接连看到,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的小说跃居畅销书目的榜首,尚未开拍的电视剧 闹得 沸沸扬扬。在这一片叫卖声中,我常常想起甘地的话:“沉默是信奉真理人的精神练习 之一。”当然,沉默者未免寂寞,那又有什么?说到底,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 孕育的。广告造就不了文豪。哪个自爱并且爱孩子的母亲会在分娩前频频向新闻界展示 她的大肚子呢?种种热闹一时的吹捧和喝彩,终是虚声浮名。在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 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世界无边无际,有声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 ),如同纪
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唱诗班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 秘密”。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有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 样说话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侃侃而谈  大张旗鼓 不堪入目 先声夺人 
B.侃侃而谈 兴师动众 俗不可耐 先发制人 
C.夸夸其谈  兴师动众 不堪入目 先发制人 
D.夸夸其谈 大张旗鼓 俗不可耐 先声夺人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B.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C.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D.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却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 
B.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虽然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 
C.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的人却懂得沉默的价值 
D.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这种人懂得沉默的价值
20.下面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5分)
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⑸__________
21.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将下列词语分别组合成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6分)
看我非我 真面目 常向秋山 谁就像谁 留住秋水 我看我 装谁像谁
我也非我 旧丰神 入毫端 现出庐山 又驱春色 寻妙句 谁装谁
戏剧社:
文学社:
摄影小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幸福是孟郊《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幸福是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三种幸福,你认为那种更幸福?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1.240.237.2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