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兴化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高一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兴化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人:王培2018-9-30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古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从琴瑟里_____而来的。②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
试题预览
兴化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王  培   2018-9-30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古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从琴瑟里_____而来的。
②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____的那一天。
④京剧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其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___。
A. 演化 休戚与共 另眼相看 各有千秋  B. 演绎 休戚相关 刮目相看 平分秋色
C. 演化 休戚与共 刮目相看 各有千秋  D. 演绎 休戚相关 另眼相看 平分秋色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巴黎气候大会的目标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成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该协议将成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依据。
B. 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己的未来。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 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它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3.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B.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C. 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秦观《鹧鸪天》)
D.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4. 下列诗句,依“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②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③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 ②①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5.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题名对观赏者来说是一种“有意图”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意思是浇水种菜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②而且蕴意深邃,让人回味无穷。③其隐晦表达了另一层含义:从政者是拙笨人干的事。④这些文字往往经过推敲,与环境非常贴切。⑤如拙政园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⑥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题。
A. ⑥⑤①②③④    B. ⑤⑥①③②④    C. ④⑤①③②⑥    D. ④⑥②⑤①③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刖。弥子瑕母病,人闻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圃,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B.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矫:假托
C.柔可狎而骑也   柔:柔软
D.若人有婴之者     婴:触动
7.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B.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C.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8.下列关于文意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韩非子列举郑武公戮关其思和宋人疑邻的故事说明“处知之难”。
B. 韩非子用绕朝和弥子瑕有宠于卫君胡故事说明“爱憎之变也”。
C. 韩非子把君主变幻莫测的心理形象比作龙之“逆鳞”,只要不冒犯“逆鳞”,就一定不会有事。
D.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推断以上故事中所指“逆鳞”分别是郑武公的女儿、宋人的儿子和卫君的憎。
9.翻译(15分)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5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3)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5分)
                                                                          
三、诗词鉴赏(9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致 橡 树(节选)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0.诗人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进行比喻?(5分)
                                                                          

11.在这首诗里,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4分)
                                                                          
四、名句默写。(10分)
12、(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怅寥廓,                ,                 ?”
(2) 《沁园春• 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 引发对从前同学同游及生活回忆的诗句:“                ,                 。”
(3)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                ,                 ;或师焉,或不焉。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6)位卑则足羞,                 。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23分)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许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 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14.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15.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
                                                                          
                                                                          

16.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节选)》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围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17.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及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D.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七、作文(60分)
20、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的人和事给予过我们深刻的影响:有关心和帮助,有鞭策和鼓励,让我们倍感温暖;当然也有过挫折,甚至是伤害,但同样让我们学会宽容和成熟。那些点点滴滴让我们无法忘记,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们已刻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也有过一些类似的经历和这样的记忆吧?
请以“那一抹心痕”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书写工整不涂改,内容贴近生活,要写出真情实感。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
“演化”,演变,变化发展。
“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观上的认识和态度;
“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存在的关系。
“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另眼相看”,是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尤其指特别看重或重视。
“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长处和特色。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①句应该是古筝从琴瑟里演变,变化发展而来。所以应填“演化”。②句侧重的是主观情感,所以填“休戚与共”。③句强调是假以时日,韩晓鹏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会让人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的。所以应填“刮目相看”。④强调的是“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优点,应填“各有千秋”。
2.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语序不当,两个“构想……未来”对调;C项,搭配不当,“达到……行列”不搭配;D项,句式杂糅,删除“相”或“在一起”。
3.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项,“纨绔”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儒冠”借指儒生。B项,“牙璋”借指将帅。C项,“鱼雁”借指消息。D项,“翠奁”翠绿色的镜匣。比喻湖水面碧绿如镜。所以选D项。
4.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象的感悟能力。①“翠叶残”“西风”,表明是秋天;②“燕子来”“梨花落”,表明是春天;③“蔷薇一院香”,表明是夏天;④六出飞花,指雪花,表明是冬天。所以选C项。
5.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④中的“这些文字”紧承开头“‘有意图’的文字”,所以排除A、B项。⑥紧承④并照应开头“园林”,①紧承⑤,是对“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的解说,而③又是对“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解说,即④⑥②总说,⑤①③举例说明。所以选D项。
二6、C  7、A  8、A
9(1)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
(2)(3)(答案略)
文言文翻译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因此,绕朝的话本是对的,但他在晋国被看成圣人,在秦国却遭杀害,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别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了。
10.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少一个扣一分,扣完为止)
11.诗人认为,爱不应该是带着功利目的的;也不仅仅意味着对爱人的奉献(两点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真正的爱,应该是平等的,不能失去自己独立的人格。(2分,意思对即可)
12、默写(略)
13.答案:CD(C“四围山石被削取”错误,文中是说“石公山像斧削过”。D“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错误,没有想象)(1个2分,全对5分)
14.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3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1分)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1分)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1分)
15.“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分)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2分)3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2分)
16.示例一:赞同。(1分)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3分)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2分)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1分)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的奇景。(3分)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2分)因此,只有体察细微才能更深刻体悟生活。
17.D【解析】不属于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
18.C【解析】“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与原文不符。
19.B 【解析】“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不正确
20、【写作指导】
1、审准文题,控制方向。文题中“那一抹”已对所写事件与人物数量作了明确的限定,以写一件事或一个人为宜,即便要写多件事,也只能采用插叙方式。“心痕”一语则对文章内容作了明确的要求,侧重表现在我们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第二高级中学、四方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苏省如皋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抽测(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