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语文试卷(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三语文11月份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般而言,科学文化的主体是认知文化和理性文化,它与作为信仰文化的宗教,与作为感性文化的艺术有较大的差异。科学主要是对世界的认知探索和对真理的理性揭示,而非价值判断和
试题预览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
高三语文11月份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而言,科学文化的主体是认知文化和理性文化,它与作为信仰文化的宗教,与作为感性文化的艺术有较大的差异。科学主要是对世界的认知探索和对真理的理性揭示,而非价值判断和感性欣赏。因此,科学文化自然拥有一些其他文化不具备的独特性质。
科学文化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而非虚幻的。科学文化面对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界,它们都是现实存在的即实在的,不管这样的实在是实体还是关系。科学文化的内容尽管有某种约定的、甚至假设的成分,但是由于其外部实在的强制,以及客观而严格的方法的约束,加之公开的批评和多元竞争的格局,科学知识不可能天马行空,基于它的思想、精神、心态当然也不会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因此,与宗教和文学艺术不同,在科学文化中,没有子乌虚有的人格化的上帝,没有虚幻的美妙天堂和阴森地狱,也没有天方夜谭式的神话。
科学文化是尤为强烈的理性的和实证的文化。史前时期和前科学时期的各种文化也具有某些理性的和经验的特征,但却显得特别薄弱或不甚突出。在科学文化出现之后,同时代的其他文化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科学文化相比,其理性和实证的成分显然要逊色得多。科学强烈地受到理性和经验的制约;科学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以经验实证为根基,以纯粹理性为先导,理性和实证成为科学文化的鲜明标识。
独创性是科学文化的独特要求和鲜明标识。齐曼说:“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这就是说,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一项研究没有给充分了解和理解东西增添新内容,则无所贡献于科学。”独创性使科学文化区别于重复的物质生产文化,也区别于有价值的和可复制的精神生产文化,它是科学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科学文化中,只有世界第一,没有世界第二。因此,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都十分重视优先权。
怀疑和批判是科学文化的生命,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宗教叫人信仰,法律使人服从,科学则公开让人怀疑和批判。科学文化内部的怀疑和批判对于科学发展和进步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怀疑和批判是摧毁旧科学观念的破坏性力量,也是建设性的力量。比如马赫对经典力学的怀疑和批判,沉重打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机械自然观,成为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怀疑是迷信的清洗剂,批判是教条的解毒药。
(摘编自李醒民《科学文化的特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属于信仰文化,艺术属于感性文化,科学文化主要由认知文化和理性文化构成。
B.经验实证是科学文化的根基,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化一样,科学文化的实证性颇为强烈。
C.若某项研究没有新的发现,就对科学没有贡献。因此,科学创造的优先权深受重视。
D.科学可公开让人怀疑和批判。怀疑和批判往往能够破旧立新,从而推动科学文化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列举大量例证,逐层深入地阐述了科学文化的特点。
B.文章多次使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科学文化的实在性、实证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C.文章引用齐曼的话,充分说明了科学文化与物质生产文化、精神生产文化的区别。
D.文章论及马赫怀疑和批判牛顿,表明怀疑和批判是摧毁旧科学观念的破坏性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和前科学时期的文化也具有某些理性的和经验的特征,但它们并不是科学文化。
B.在科学文化中,只有世界第一,没有世界第二。因为科学研究崇尚创新,拒绝重复。
C.科学需要假设,文学需要虚构,这说明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需要同样的想象力。
D.怀疑和批判是科学文化的生命,科学家既要怀疑、批判他人,也要勇于自我批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法 官       [英]赫哥黎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1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法官问。“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印第安人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说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这样能够挣很多钱,但是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塞夫几年前搭建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冬天,约翰学会了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同时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人尊敬。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清。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它的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约翰取出斧头砍倒大树。树倒下来,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他浑身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到了夏天,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到4月底。回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信的日期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打猎向他借钱的那天。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 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摘自《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开头写法官多恩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让约翰替父亲还债。直到末尾,通过一封书信,才揭开真相。
B.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虽然仅给家人留下一小块土地,4间屋的房子,但是他传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一生的宝贵财富。
C.约翰经过多年的努力,30岁的时候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积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
D.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人,去世后,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的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十分喜欢和看重约翰,约翰也通过了考验。
5.小说画线的段落运用了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朱显谟生长在上海农村,早早体验稼穑之苦,看到古老耕作方法的艰苦和收获甚微的悲凉,萌发了长大后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念头,立志当一名科学农民。于是他在大学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  
1940年大学毕业后,朱显谟考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开展土壤调查工作。侯先生提醒,做土壤调查工作必须做到四到一问,即: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和最后问一个“为什么”。  
朱显谟凡事都要探个究竟。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曾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朱显谟对它不迷信,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该理论仅适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  
1959年,为了国家建设大西北的需要,朱显谟毅然告别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他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和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于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目前,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 (摘编自《102岁朱显谟院士逝世:为黄河清奉献半个多世纪》,2017年10月12日凤凰网)  
材料二:
据黄河志卷一《黄河大事记》所载,把黄河泛滥、决堤的情况统计为:

  
 (摘编自朱显谟《再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材料三:  
为落实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目标,时任国务院总理亲自视察陕北,提出退耕还林的措施。朱先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给总理上书表达激动之情,也进一步从科研角度为国家宏观决策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摘编自张晴《朱显谟院士和28字方略》)  材料四:  
为构建大生态格局,河南省民权县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当地政府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林带生态屏障,呵护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还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 (摘编自《黄河故道起绿洲》,2018年5月2日《光明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朱显谟跟随侯光炯研究和调查土壤情况,这让他领悟到了实地研究精神。  
B.朱显谟敢于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源于自己的质疑精神和实践研究。
C.朱显谟的学生吴普特说的一番话,印证了朱显谟的研究成果已见成效。  
D.在治理黄河方面,朱显谟的研究成果某种程度上给国家决策提供了帮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朱显谟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不仅是他治理黄河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解决黄土高原问题的指导思想。 
B. 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最小,此后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越来越快,次数越来越多。  
C. 根据材料,要治理黄河,需要研究者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治理举措,足见地方政府该是治理黄河的最大贡献者。  
D. 要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生态屏障,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免受风沙侵扰的良好环境。
9. 朱显谟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彧①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②与齐神武③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选自《周书•卢柔传》)
注解:①彧,即元彧,字文若,鲜卑族,北魏宗室,太武帝拓跋焘第四子。②魏孝武,名元修,字孝则,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③齐神武,即下文的高欢,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B.牒,有时指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证明性文件,如“度牒”。
C.起居注,是对古代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践阼,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冬至日祭祀天地这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文中即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
B.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
C.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
D.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闲居春尽①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
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②。
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注】①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②生衣:绢制的夏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闲”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而且呼应了诗歌的标题。
B.“老身慵出客来稀”写诗人年事已高,没有客人来访,描写出诗人老年清静闲适的情景。
C.颔联“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情境,“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怅的情绪。
D.“唤遣归”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
15.“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有生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热情歌颂孙权不畏强敌,敢于征战,并不断壮大的句子是:“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绘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心理相契合而被追捧。
②每年的旅游旺季,均有多艘邮轮途经香港却过门不入,是因为香港没有一个可容纳巨大邮轮的码头。
③“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旗下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过万。
④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近300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这位被人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⑤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⑥为倡导清廉风气,使干部职工都能洁身自好,该银行组织全体员工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美国同八个亚太国家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达成一致,该协议减少了成员国之间商品与服务关税及其他门槛。
B.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撰写了一份近30多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并直呈教育部。
C.我们的很多地方和部门,特别是部门的负责同志,是否把消防安全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决定着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
D.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公平竞争。
19、下列交际语言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 “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乐意。
D.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民间偏方一度盛行,其中那些流传甚广的育儿偏方更是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千百种的偏方单方中,    ①    ?如果按照临床医学的数据分析怕是百分之几都达不到,更多的所谓“灵验”都是基于人们的口口相传,甚至有可能是以讹传讹。这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药物偏方和育儿方法,不仅不能治病,     ②    。育儿先育己,脑子是个好东西,对所谓偏方单方,     ③     ,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从众,或者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有病乱投医,最后坑的是自家孩子。
21.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5分)
推荐信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特此推荐。
××中学
2018年3月19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了,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这是个来自墨西哥的寓言,离我们很远也很近。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灵魂落的太远就可能弄丢,我们就可能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内涵和意义,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11月份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B  3C
4解析:选A B项,“他传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一生的宝贵财富”错,原文是“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C项,“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积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说法太绝对;D项,“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人”于文无据。
5手法:心理描写。作用:①写约翰第一次狩猎后回家路上对未来的憧憬和安排这段描写,生动地表现他急切喜悦的心情和积极上进,对家人充满爱意,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丰富了小说主旨。②照应上文捕猎的收获,为下文写损失财物做铺垫,形成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利于表现主旨。
6(示例一) 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热情善良,解人围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的言行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多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的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多恩是情节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恩的笔墨虽然比约翰少一些,却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热情善良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更为作者钟爱。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小说常以主人公姓名或职业等为题。
(示例二) 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约翰的所作所为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约翰两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故事框架,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约翰的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小说中大量篇幅写约翰,他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极力突出其自强守信的美好人格,人物形象鲜明。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约翰经受住了多恩的考验,也通过了人生的考验。命运公正如法官,像约翰这样品格美好的人将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7.B【朱显谟先生没有否定威廉斯的学术观点,而只是发现其观点的局限性。】  
8.D【A项,“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是国家解决黄土高原问题的指导思想,属无中生有;B项,各时期黄河泛滥、决堤的频率和次数并不是一直在增加;C项,属于推断不合理。】  
9.(1)早年体验农村之艰苦,萌发了想改变落后农业的念头。(2)总体上黄河泛滥、决堤的次数呈增加趋势,造成的灾难越来越严重。(3)国家绿化大西北的需要,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些激励他进一步研究治理黄河。(每点2分,三点共6分)
10.C (3分)【解析】“年少”不作“笑而不应”的主语,所以排除B、D两项。从上下文看,“遣侯景袭穰”(导致“胜败”)的主语不可能是孝武帝,同时孝武是北魏皇帝,不会迁到东魏,所以排除了A项。“求归”是“表梁”的目的,“武帝”不作“求归”的宾语。故选C项。
11.D (3分)【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此外,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祭天。从语境看,当指即位,所以D项错误。
12.B (3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