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一卷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
试题预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卷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B. 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 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D. 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 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 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 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中华民族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也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塑造。
B. 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 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 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卷人 得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社稷坛抒情
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
社稷坛是北京九坛之一。古代帝王,在社稷坛祭地。祭地为了要求土地肥沃。五谷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
穿过古柏参天、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在庄严的宫殿建筑之前,有这么一个四方的土坛,屹立在地面,它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
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而坛呢,却很荒凉,就只有五色的泥土。这使人想起: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在这个土坛上走着,仿佛走进古代去,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在那里,莽莽苍苍,风声如吼。一个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正在用他的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吟咏着诗句。
这是屈原的声音,也是许许多多古代诗人遥望原野时曾经涌起的感情。这种“大地茫茫”的心境,是和对于自然之探索和对于人间疾苦的忿慨联结在一起的。
想一想这些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劳动者开辟这些土地,是和大自然进行过多么剧烈的斗争呀!这种斗争一代接连一代继续着,我们仿佛又会见了古代的唱着《诗经》里怨忿之歌的农民,像敦煌壁画上面描绘的辛勤劳苦的农民,驾着那种和古墓里挖掘出来的陶轮牛车相似的车子,奔驰在原野上,辛苦开辟着田地。
在这个五色土坛上面走着走着,仿佛又回到几千年去,会见了古代的思想家。他们白发苍苍,正对着天上的星辰,海里的潮汐,陶窑的火光,大地的泥土沉思。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代谢,万物死生,都使他们抱头苦思。他们看出一点道理,世上的万物万事,有因有果,有主有从,它们互相错综地关联着……正是由于古代有这样的思想家在这样地思考过,才给后来的人们创造了这样一座五色的土坛。
我们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上游,那里绵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因此,黄色被用来配“土”,用来配“中心”,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中高贵的颜色。中心是不同于四方的,能够生长五谷的土地是不同于其他东西的,黄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在社稷土坛的中心,黄土被特别砌成了一个圆形,审视这个黄色的圆圈吧!它使我们想起奔腾澎湃的黄河,想起在地层下不断被发掘的古代村落,也想起那古木参天的黄帝的陵墓。
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每一个人在人类智慧的长河旁边,都不过像一只饮河的鼹鼠。在知识的大森林里面,都不过像一只栖于一枝的鹪鹩。这河是多少亿万滴水汇成的啊,这森林是多少亿万树木构成的啊!
瞧着这个社稷坛,你会想起了中国的泥土,那黄河流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红壤,肥沃的黑土,洁白的白垩土……你会想起文学里许许多多关于泥土的故事:有人包起一包祖国的泥土藏在身旁到国外去;有人临死遗嘱必须用祖国的泥土撒到自己胸口;有人远从异国归来,俯身亲吻了自己国门的土地。
瞧着这个紧紧拼合起来的五色土坛,一个人也会想起了国土的统一,在我们的土地上,为了统一而发生的战争该有多少次呀!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高度统一过,等我们解放了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后,这种统一的规模就更加空前了。
我在这个土坛上低徊漫步,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啊,这座发人深思的社稷坛!
(选自秦牧同名散文,有删节)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社稷坛后面金碧辉煌的宫殿,写宫殿的飞檐、斗拱、琉璃瓦与白石阶,自然引出在泥土上创造宫殿的劳动者。
B.文章联想丰富,面对着社稷坛诗人联想到屈原、《诗经》、敦煌壁画,联想到包着祖国泥土到国外去的游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作者写黄土高原,认为“黄色”不同于其他颜色,是“高贵的颜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洋溢着对华夏文明发源地的自豪感。
D.文章开头句,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交代了社稷坛的位置,语句平淡而自然,既照应了标题,还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5分)
6.面对社稷坛,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评卷人 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疆。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7.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组:绳子
B.乃以秦王属吏                          属:交付、委托
C.沛公又让不受                          让:命令
D.沛公然其计                            然:同意
9.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B.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C.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11.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6分)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距关,毋内诸侯。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评卷人 得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12.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 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13. 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评卷人 得分

(三)名句名篇(本题共5小题,11分)

14.————,——————,谁主沉浮?
15.《沁园春 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惨象,--------------------------;流言,------------------------------。
1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仁,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8.樊哙曰:--------------------,-------------------------。-------------------------,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二卷
评卷人 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的故事。
B.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青年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的作品多以二战为背景,反映的是峥嵘岁月中罗马尼亚裔德国人的生活。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
B.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C.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强的性格,不卑不亢的气概。
D.社会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放到各社区。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赠书:奉上力作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B.采稿:一经采用,即奉薄酬。来稿一律不退,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敬请广大作者赠稿。
C.您嘱咐我给您的大作写一篇书评,恨自己只有八斗之才,恐怕难以胜任,敬请宽恕。
D.从教五载,忝居教席,深感才疏学浅、学养不足,欲为学力精赡,则应以读书为先。
2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连贯的语句,最恰当是一项是()
身处互联网时代,,而要俯下身子,建立与公众的连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
A.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B.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C.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
D.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
23.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要求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内容与示例相关。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 当你脚步蹒跚时,帮你找好行走的重心,支撑起希望的原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十、写作(60分)


24.作文
别了___________,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别了”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它既可以写与“别了”相关的人,也可以写与之相关的事或物。既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回顾过去,畅想未来,抒发感受。一间老屋、一个教室、会引起你多少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要求:自己把题目补充完整,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少于800字。 (122.240.210.1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四校(呼兰一中、阿城二中、宾县三中、尚志五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黑龙江省伊春市西林区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