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临浦片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杭州市萧山区临浦片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七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片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可鲁克湖是一个淡水湖,芦苇连片,候鸟成群结对,湖水澄清,像一个温柔的少女给戈壁是辽阔粗犷添上了一丝秀美;而托素湖是咸水湖,寸草不生,只有烈烈雄风与湖水拍岸的声音相应和,像一个豪迈健壮的小伙子在长啸
试题预览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片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可鲁克湖是一个淡水湖,芦苇连片,候鸟成群结对,湖水澄清,像一个温柔的少女给戈壁是辽阔粗犷添上了一丝秀美;而托素湖是咸水湖,寸草不生,只有烈烈雄风与湖水拍岸的声音相应和,像一个豪迈健壮的小伙子在长啸:这两个湖泊静谧而晶亮,像是两面熠熠生辉的巨大宝镜。镜子里风尘仆仆的客人脸上没有一丝奔途的憔悴,竟是出奇地平静和虔诚。
A. chéng  hè  mì  qiáo    B. dèng  hé  bì  qiáo
C. chéng  hé  bì  jiāo    D. dèmg  hè  mì  jiāo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澄”是个多音字:[chéng]:水静而清,[dèng]:让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结合语境,读“chéng”。排除BD。“静谧”,拼音是jìng mì,释义为安静。形容静寂无声或忧愁的模样,亦是诗歌中升华心境的一种“静”的境界。排除C。故选A。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焦燥,一切靠的是常年累月的积淀和不断的追求。
B.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伫蓄力量、孕育未来的时节。
C.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
D. 这一篇诗是言志的,那一篇散文是抒情的,两篇文章不能混为一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正确。ABC三项修改为:A.焦躁 ;B.贮蓄;C.云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B. 春华秋实,没有那海藻的春风,又那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收成呢?
C.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 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含义的理解。A项,呼朋引伴: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使用恰当。B项,春华秋实: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后引申比喻文采与德行,亦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使用恰当;C项,头头是道:指开悟之后,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无不暗合道妙,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也指说的话有道理,条条都对。使用恰当;D项,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不能修饰“美丽”。使用不恰当。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夏天的橘子洲,林木葱茏,凉风习习,真是我们纳凉避暑的好季节。
B. 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善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C. 通过这次失败,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粗心马虎原来就是自己成功路途最大的障碍。
D.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搭配不当,“季节”改为“地方”;B.正确;C.成分残缺,把“通过”或“使”去掉一个;D.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的意识”。故选B。
【点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5.“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会默背多少诗文。
①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子罕》
④《<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思而不学殆。
⑤《次北固山下》富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⑥马致远的《秋思》中诗句“_________”直接抒发了游子旅途的无限惆怅和思乡之情。
【答案】    (1). ①夜发清溪向三峡    (2). ②遥怜故园菊    (3). ③逝者如斯夫    (4). ④学而不思则罔    (5). ⑤海日生残夜    (6). ⑥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溪”“遥”“罔”“残夜”“断肠”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6.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在括号内填入恰当内容。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____”;《荷叶▪母亲》是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____的赞美母爱的散文诗;《再塑生命的人》歌颂了一位慈爱而伟大的老师______(老师名字)。
(2)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随着民族的发展,有一些不合时宜的糟粕也应该摒弃。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就描写了一些“腐旧”的习俗,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鲁迅批判的是什么。
A.《二十四孝图》    B.《父亲的病》    C. 《五猖会》
【答案】    (1). (1)四书    (2). 冰心 莎莉文    (3). (2)(示例)《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描写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一个将“肉麻当作有趣”,污蔑古人,教坏后人;一个准备掘好深坑,以“孝”的名义活埋三岁小儿。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和批判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把握。要求学生在课下牢记。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诗歌主题母爱,童真,大自然;《再塑生命的人》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朝花夕拾》的内容的把握。结合所提示的三篇文章,写出可批判的“习俗”即可。如:《五猖会》中鲁迅通过记叙自己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赛神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诵诗经时“我”的痛苦感受,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7.综合性学习    
张爷爷患高血压病,记忆不太不好,近日收到女儿从外地寄来的降压药,但不知怎么服用。下面是降压药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从中选取必要的信息,用自己的话转告张爷爷。要求语言简明,表达得体,注意温馨提示,不超过50字。
【性状】本品为薄荷衣片,除去薄膜衣后显白色。
【适应症】用于治疗高血压。
【规格】5mg/片;
【用法用量】成人每日推荐剂量为10mg,每日一次,早晨服用较好,饭前饭后均可。可以长期连续服用。
【答案】示例:张爷爷您好,我仔细阅读过药的说明书,您每天早晨吃一次,每次吃两片就可以了,请莫忘记哟。
【解析】
试题分析:要告诉刘爷爷吃药的时间,吃药的剂量,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8.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内容。
9. 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10.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1)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11. 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答案】8. 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故事。    
9.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说明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表现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10. (1)“悄悄地”躲起来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偷偷地”听是担心儿子做出“傻事”。(2)“绝””:一定,坚决,确定地。 “竟”:没想到,意料之外。简单朴素的语言,真实反映“我”对母亲身体毫不关注的痛悔之切、愧疚之深的心理。    
11. 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也表明“我” 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注意对人物和事件的把握。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是:我和母亲,事件,母亲帮我重拾生活信心。故可以概括为: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故事。
【9题详解】
本题是在考查学生对插叙的理解,其作用为:(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等。结合本文内容具体分析即可。如,“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是插叙,补充说明母亲的并具体到了哪种地步,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的无私的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1)“她又悄悄的出去了”可以看出“悄悄的”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周到细心,“偷偷地”听是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体现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2)“绝”:一定,坚决,确定地。“竟”:没想到,意料之外。结合上文“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分析,真实反映“我”对母亲身体毫不关注的痛悔之切、愧疚之深的心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落的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结合本文分析,结尾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构上文章以菊花为线索,引起对母爱的赞美。照应前文,与前文形成对比。内容上: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照应前面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最后说“我”要好好儿地活是说“我”懂得了母亲的遗愿,“好好儿活”的话,表现了“我”从母亲这句话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要像菊花一样顽强,表现了“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希望。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就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的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⑪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⑫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⑬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⑭小小的书架成了!
⑮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⑯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⑰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⑱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⑲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2. 本文围绕“书架”写了那几件事?请概括填空。
①__→“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②___ →书架伴“我”成长
13. 品读第⑦段划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
妈妈嘴角荡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14.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⑧段划线句做两条批注。
示例:那欢喜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批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谈。
【答案】12.     (1). ①“我”在老师家看到书架     (2). ②爸爸给“我”做了一个书架。    
13. “笑意”表现妈妈对“我”对如此爱书(书架)的高兴;对“我”以字典作“书架”表示赞赏;从“光泽”看出妈妈因为“我”聪慧和爱书而对“我”的将来有了期盼。    
14.     (1). 示例一:“看见了,看见了”运用反复的修辞,强化了“我”的想象和期待;    (2). 示例二:“款款而来”赋予“小书架“人的情态和动作,写出了“我”即将拥有书架的喜悦;示例三:通过“仿佛”引出“我”的想象,来表现我期待的心情;示例四:“美丽的家伙”表达了“我”与书架亲昵的情感;示例五: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我”即将拥有书架的愉悦心情。    
15. 示例:陪伴我的是台灯。从小陪伴我看书、写作业,像我的朋友。在我成功时,分享我的快乐;在我沮丧时,给予我力量。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这里缺少的两件事分别可概括为: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事件以及句子内容来分析。妈妈是在听了我自制的“小书架”之后有了这样的表现,表现出妈妈在听了我的描述后,明白了我对书的喜爱,她为我的爱读书而自豪,但想到家庭条件差无法满足我的小小要求而内疚,所以眼里有了泪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题目要求写出两条批注,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赏析。结合句子内容来看,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用了虚写的方法,都为表现我希望得到“书架”的迫切心情,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赏析即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前后内容来分析。结合第16段内容来看,称其为“老友”,是为了突出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内心的喜悦;第18段写书“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所以称其为“长者”,据此整理出答案。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出一个陪伴你成长的物品,表现它对你成长的作用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殷仲堪①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③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二)陶公④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⑤,值积雪始晴,听事⑥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⑦,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⑧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释】①殷仲堪: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92 年)任荆州刺史。②水俭:因水灾而年成不好。俭:歉收。③豁(huò):抛弃。 ④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⑤正会,元旦集会。⑥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⑦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⑧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6.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仲堪既为荆州(担任)
B. 每语子弟云(话)
C. 值积雪始晴(适逢)
D. 悉以作钉(都)
17.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B. 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C. 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D. 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1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
②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19. 殷仲堪和陶侃二人品质上有着怎样的共同点?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6. B    17. D    
18. ①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②都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19. 二人都倡导节俭。殷仲堪吃饭简朴,珍惜粮食,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教育子弟牢记清贫本色可见其为人节俭本色;陶侃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可见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甲: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乙: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集会,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一片泥泞。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宣武(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语”,是“告诉”的意思。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句子翻译为: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故可断句为: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贫”,清贫;“常”,本分。“本”,根本;“悉”,都;“覆”,盖。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求学生在通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2018-2019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下一个『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综合素质测评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