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陕西省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命题、校对:张晓英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
试题预览
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卷)
命题、校对:张晓英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翰林院与翰林
     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很公正的选材制度。
B.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一段首先叙写了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度而产生的,并进一步阐述了科举制度在当时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B.文章第二段阐述了自唐代至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C.文章第三段详细阐述了清代科举制度下要进入翰林以及已经进入翰林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
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实际上是四级人才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④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⑤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⑦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⑧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⑨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 “尚可” “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⑩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描写徐老师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如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不惜笔墨交代了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等。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B.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C.作者好像漫画高手一般,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其特征,寥寥几笔,便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D.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本文在描写徐老师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轻松幽默。
5、文章最后写道:“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怀着怅惘敬慕之意。”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6分)
6、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绿色包装是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描金彩绘、绢丝锦带、红木雕镂等产品过度包装现象得到一定遏制。然而,每逢节日过度包装总会“露头”,“锦衣加身”的月饼也会出现在市面上。过度包装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垃圾中三分之一是过度包装,尤其是逢年过节,粽子、月饼等更是被包装“绑架”,包装成本可达商品本身价值的数十倍,纸张、木材、丝绸、金属等被大量消耗,令环境、资源不堪重负。过度包装屡禁不绝,倒逼治理手段完善和治理方式创新。应当加快立法进程,将过度包装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加强对流通领域和商家的法律约束。在鼓励简约包装的同时,加强对过度包装的处罚力度。
     企业是包装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和环境效益。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袋,多采用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让那些希图用过度包装在市场上投机取巧的企业,没有出路。
     个人的微小行动可以汇聚成环保大作为。让包装回归“绿色”,缓解环境压力,同样有赖于全社会消费端的绿色化。每个人应当从自己做起,树立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理念。毕竟,对生态环境负责,就是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负责。
材料二     
长期以来,过度包装屡受诟病,为何仍大行其道呢?很大程度是商家推波助澜。精致的外观,华美的装饰,更能抓人眼球,让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多看一眼。包装豪华了,商品显得更上档次,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赚取的利润也更多。这背后的商业逻辑,不难理解。
     除了商家的利益驱使,最根本的还在于高价买“面子”的不理性消费观念。事实上,普通家庭购买商品,大多还是讲究物美价廉,不会过分追求高档包装。可见,过度包装的商品,市场最主要还在于礼品消费。送礼的人抱着“好包装上档次,送礼出手有面子”的心态,对商品本身质量是否过硬,反倒不那么关心,最重要的是看着“高大上”就行。好面子、爱虚荣,在这般社会心态的影响下,过度包装似乎从不缺市场。
     过度包装使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反过来商家瞅准了消费者心理,不断升级包装,生产更多华而不实的产品,导致恶性循环。一些经过特别包装的商品,价格一般都是平常包装的几倍,甚至更高。但是,商品质量并没有什么两样,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再往大了看,“一流包装,三流产品”,一个企业,不在“里子”上讲究,却只在“面子”上下功夫,也不利于国产品牌的成长。
     礼品原本寄托的是纯真质朴的情感,一旦过度包装,反而使感情变了味儿,成了利益输送和交换。特别是那些公款送礼者,“慷公家之慨,结私人之谊”,最终财友两空,正是教训。
材料三     
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商超发现,月饼过度包装问题明显改善,200元左右价位、包装朴素的月饼礼盒成了主流。不过,一些给亲友送礼的消费者还是希望包装更精致一些,精明的网店为此专门推出了月饼豪华包装礼盒。
     “自家吃月饼没啥讲究,太繁复的包装反倒是浪费;如果是送给长辈,我就单独买个包装。”今年中秋节,市民彭女士换了种买月饼的方式:先买好月饼,再到网上另买合适的包装盒,既便宜实惠,也能图个漂亮体面表达心意。
     “超市里的月饼礼盒包装太同质化了,可选择的样式太少。网上单卖的包装盒花样多,可以慢慢挑,针对不同的送礼对象选不同的包装盒。”彭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来的月饼六块不足百元,而网购一个包装盒也就十几块钱。
     以“月饼包装盒”为搜索词,在淘宝网上能搜到4000多件相关商品,在京东商城上能搜到近200件相关商品。看似简单的月饼包装盒,被商家们玩出了新花样,清新插画包装、文艺牛皮纸包装、竹篮礼盒……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心仪的包装。
     网上销售的月饼包装礼盒价格并不贵,10元上下、纸质的月饼包装盒占主流,工序稍复杂、文艺范儿的包装能卖到几十元的价位。
     “这几年,月饼企业几乎都不怎么做豪华包装的月饼了,更看重月饼本身的口味。”本市一家知名月饼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针对以往过度包装屡禁不绝的问题,提出应当进一步完善治理手段和创新治理方式,加强治理的力度。
B.材料二分析了过度包装长期以来大行其道的原因,显然商家难辞其咎,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消费者好面子、爱虚荣、重攀比的非理性需求。
C.材料三关注到了消费者的明显改变,他们现在购买月饼时,更关注的不再是包装而是月饼的口味,消费理念越来越理性。
D.三则材料都关注了月饼的包装问题。现在市场上仍然存在着过度包装的现象,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也还有很多,前景不容乐观。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点相同,但内容各有侧重,风格也有不同。材料三关注百姓心声,具有生活气息,但较材料一、二严肃探讨问题来看,显得没那么客观专业。
B.三则报道的发布时间都选择在中秋节前夕,新闻媒体及时、集中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减少过度包装的舆论氛围。
C.治理过度包装问题,单纯地依靠媒体舆论、理念倡导是很难奏效的,但如果通过立法手段加强整治,必将解决这一难题。
D.过度包装不仅会造成价格虚高,给消费者带来经济的损失,还会造成国家环境的污染,甚至充当利益输送和交换的始作俑者。
9、杜绝过度包装有什么好处?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④,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④缗;成串的钱。
10、对文中加框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师,指古代帝王所在的京城,一般是一国的政治中心,但不定是经济中心。
B.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C.辟,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缗,古代穿铜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一千文为一缗,又叫一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养浩颇受百姓感戴。他调离堂邑十年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去世后,关中百姓十分悲哀。
B.张养浩廉洁轻财。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散尽家财给贫困的乡亲,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心系百姓。赴任途中,华山祷雨,“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大雨如注。虽带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系百姓。
D.张养浩仁德宽厚。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等暴戾之人皆能以宽容感化。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
(2)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春听琵琶兼简①长孙司户②
白居易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③真珠细撼铃。
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④。
如言都尉⑤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
迁客共君想劝谏,春肠易断不须听。
[注]①简:书简,此处用作动词,写信,②本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期。③写:倾泻。④醒醒:悲苦貌。⑤都尉:这里代指西汉名将李陵。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先不写琵琶演奏,而是从真珠玉铃发出的叮当清脆的声音写起,意在用它们美妙动听的声音与琵琶声做比。
B.颔联中“商风”是指秋风,琵琶弹奏的声音令诗人想到秋风吹动树木枝叶的飒飒响声,形象地写出了琵琶音调的悲凉。
C.颈联诗人由琵琶伤感的乐调联想到李陵深陷匈奴而思念京城和远嫁的王昭君厌弃边地的历史事实,进一步突出了乐调的悲切凄苦。
D.尾联中“迁客”指遭贬谪的官员,这里指诗人自己,诗人对于乐曲不忍再听,是乐曲悲苦的自然反应,同时也因其暗合诗人的处境。
15、古人摹写有声无形的音乐,妙在如音在耳、如奏在前。本诗与《琵琶行》在描写音乐的技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默写(6分)
(1) 《阿房宫赋》中写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
                。”
(3)《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命的两句是:“              ,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十月,一场秋雨。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浮华、喧嚣静静扬弃。山舒缓,(           );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 ________ 的素书。她婉约,________,不愠不喜,用________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________的境界。静立水畔,听任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萎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仿佛水墨画卷中清淡的留白            B.仿佛水墨画卷的清淡
C.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            D.似清淡的水墨画卷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B.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C.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D.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手不释卷   不卑不亢   峰回路转   百折千回   
B.百读不厌   不骄不躁   柳暗花明   百转千回
C.手不释卷   不骄不躁   峰回路转   百折千回   
D.百读不厌   不卑不亢   柳暗花明   百转千回
20、下面这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欣喜地告诉您:“新世纪中国”网站创办五周年了。让我们弹冠相庆吧。为纪念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贵网站从即日起到6月7日开展以“‘新世纪中国’与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这五年来与网站共同成长的各位网友撰文投稿,恳请希望得到您的鼎力相助。对您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
①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不点燃智慧的火花,聪明的头脑也会变得愚蠢;
不珍惜生命的春天,美好的日子也会变得苍凉。
       翅膀     风帆     馨香
风度     青春     知识
肤浅     暗淡     粗俗
                    ,                    ;
                        ,                     ;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南极大陆,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它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往下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然后摆动双足,借着浮力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最后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向下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实则富有成效。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汉中中学2019级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A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说“较为公正”;C弄错对象,“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应是在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才形成的;D混淆范围,不是所有进士,应是二三甲进士)。

2、B( 第二段阐述的“不是明清时期”没有说到清代)
3、A (B弄错条件,应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应把“只要……就能”改为“只有……才可能”;
C还要参加复试,只有复试合格者才能参加朝考;D明清以前的科举制度是三级结构)
4、C(A项,“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错,文中说徐先生“相貌很古柽”,不能说是丑陋,B项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错, 原文说对“我”写文章有一定的影响,写文章跟文学创作是两码事。D项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 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很平实。)
5、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句意,应根据语境,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理解,作者说敬慕”.自然是因为老师有才华、教学有方和对自己的教诲。说“怅惘”,从文章最后一段看,应是指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联现代中学2019届高三第2次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专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