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上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请将所有答案都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红楼梦»的开篇神话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
试题预览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上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请将所有答案都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 «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 “神瑛侍者”呢? 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 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D.«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 “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 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自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B.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C.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D.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宛大妈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 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 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__________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 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 “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 “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 我们这算什么问题? 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 “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 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 我不领兵谁领兵?”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串珠式”结构,每个故事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同时,又都突出了宛大妈“多一事”的特点,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和她“多管闲事”有关。而文中的这“多事”既有褒又有贬。
C.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的做人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5.结合全文,分析宛大妈的性格特点。(5分)
6.小说以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结尾,有什么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 90 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 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 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 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 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
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 状。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 年 1 月 4 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 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 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 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 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 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
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 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 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 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
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
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 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
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3 月 1 日)
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 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 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 为这些地方上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 确的两项是(5 分)
A.  材料一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 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 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 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 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 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E.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 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9.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 题。(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厌:讨厌
B.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C.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 ,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3.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帐夜①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4.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两句都是实写,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边草变白大雪飘飞,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 给他捎来了几件衣物。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15.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_ ,谁主沉浮?

(2)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 _________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_所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惆怅(chàng) 忸怩(niǔ)     寥廓(guò)    橘子洲(jú)
B.胳臂(b ei)  峥嵘(zhēng)   遒劲(jìn)     沁园春(qìn)
C.携手(xié)  豆萁(qí)      寂寥(liáo)    篱笆墙(lí)
D.迷惘(wǎng)  颓圮(tuí)    青荇(xìnɡ)    浣溪沙(wǎn)
1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阻遏/拜谒  萧瑟/洞箫  挥斥方逎       B.苍茫/苍海  寒伦/疮痍  百舸争流
C.漫溯/搠倒  长篙/蒿草   凄惋迷茫       D.颓圮/杞柳  毗邻/湖畔  绿草如茵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沁园春 长沙》的开篇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B.浩浩荡荡的长跑队伍里,无论是满头银发的古稀老人,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一个个都显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
C.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通过广泛深入的采访,记者耳濡目染了天津在科学发展中取得的新进展、积累的新经验,得到了许多重要启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长期沉迷手机,除了可能导致一些心理疾病,还会¬¬¬¬¬¬¬¬¬¬¬¬¬¬¬¬¬¬¬¬¬¬¬¬¬________(1)_________。当人体直立时,颈椎所承受的重量就是头部的重量,但当头部倾斜时,_______(2)__________。模拟人体低头玩手机时最常见的前倾60度的情况,颈椎所承受的压力达到了垂直承重的5倍,______(3)________ ,颈椎所承受的压力显著增加。这是因为颈椎失去了“自然曲线”,导致脖子承受了额外的压力。这些压力首先会导致肌肉劳损,出现酸痛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头晕、行走不稳甚至是瘫痪!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 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频发的雾霾,永久地离开所居住的城市,而且这些人中间很多还是城市的精英。可见,要让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根除雾霾之害。若不能彻底控制雾霾,就吸纳不了优秀人才,就不能提高当下城市化质量。
①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未必就是根除雾霾。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作文:

题目:又是一个新起点

要求:(1)以“又是一个新起点”为题写一篇作文。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漏个人身份的信息。
(3)立意自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真情实感,书写工整,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C 【解析】“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并非作者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
2.D 【解析】“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应是其先人。
3.A 【解析】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是证明“大荒山、无稽崖”是 “无可稽考”之处;引用《山海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理)试题』  下一个『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