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同步测试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女娲造人》同步测试
(七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女娲造人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女娲( ) 掺和( )澄澈( )揉团( )掘起( )模样( )莽莽榛榛( )( )2.用横线画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改正。绵廷( )开僻( )气慨( )兴高彩烈( )3.在下列语句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1)这世间,________怎样说吧,________不免显得有些荒
试题预览
女娲造人
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女娲( ) 掺和( )
澄澈( ) 揉团( )
掘起( ) 模样( )
莽莽榛榛( )( )
2.用横线画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改正。
绵廷( ) 开僻( )
气慨( ) 兴高彩烈( )
3.在下列语句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1)这世间,________怎样说吧,________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2)人的身体________小,_______据说_______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
(3)大地上________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_______还没有终止。
4.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有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B.“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C.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D.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5.填空。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________和________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导学探究
1.“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为什么?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融合提升
1.《女娲造人》是根据古籍《风俗通》(也有版本叫《风俗通义》)里的短文改编的。下面是《风俗通》中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1)试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大意。
(2)比较上述短文,可以看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
2.《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传说,你能说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吗?
3.初中毕业后的聚会上,满眼都是低头玩手机的同学,你不由地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和你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你如何劝说他们?(限60字以内)
4.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帐。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根据文意,用简洁担当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哥找第筹资修桥,弟 →哥 ,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 ,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②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4)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女娲造人
【基础达标】
1.wā chān chéng róu jué mú mǎng zhēn
2.廷—延 僻—辟 慨—概 彩—采
3.(1)无论 总 (2)虽然 但 因为 (3)虽然 却
4.B
5.想象 幻想
【导学探究】
1.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用“绝妙”更妥帖。
2.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研究,所以这种想象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融合提升】
1.(1) 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她工作太忙了,一个人的力量远远赶不上自然对人类的需要,于是便引来一条绳子放入泥浆内,然后举起绳子一挥洒,溅落的泥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富贵的人,就是女娲抟黄土造的;贫贱的人,就是女娲甩绳子溅落的泥点变成的。
(2)课文丰富了对女娲造人前的心理刻画,增加了造人后她与人的情感上的交流互动。对女娲心理的描写,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
2.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
3. 同学们,聚会本是为了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玩手机不但对健康不利,更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让我们放下手机,用心沟通吧!
4.(1)①回绝并责怪哥折腾②操管修桥(或出资动员指挥修桥)③带巨款回县为刻名。
(2)哥身体无比虚弱仍坚持去看桥,表明哥对这座桥感情深厚,表现出哥修桥愿望实现后的喜悦与满足,哥的光辉形象如雕塑一般,定格在村民心中。
(3)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新桥修成后小清河驯顺、柔顺的情形,突出了新桥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②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逼真地表现哥听到弟为留名花那么多钱时的不理解、震惊、心痛、表现出弟的做法对哥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4)哥哥一心一意为村里修桥办事,慷慨无私;身为将军的弟弟却爱慕虚荣,不念亲情乡情,不肯出一分钱,为村里修桥,却为了上名人墙捐资二十万。由此我认为哥的名字更应该刻上名人墙。哥心地善良,全心全意为村民着想,退休多年操心筹钱修桥;哥慷慨无私,拿出自己全部的养老金用于修桥;哥勇于担当,年老体弱仍一手操管修桥。哥的所作所为,倍受村民敬重。而弟爱慕虚荣,身为将军,不念亲情乡情,不为乡亲办实事。 (122.240.207.3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动物笑谈》同步测试
』  下一个『
《皇帝的新装》同步测试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