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制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制练习)(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麻醉(zhuì)倘若(tǎng)  诓骗(kuànɡ)  脊梁(jǐ)B.诬(wū)蔑渺茫(miǎo)省悟(shěng)脂粉(zhī)C.光耀(yào)笼罩(lǒnɡ)抹杀(mǒ)宰相(xiànɡ)D.摧残(tuī)慨叹(ɡài)玄虚(xuán)筋骨(jīn)【答案】C【解析】
试题预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麻醉(zhuì)   倘若(tǎng)  诓骗(kuànɡ)  脊梁(jǐ)
B.诬(wū)蔑    渺茫(miǎo)    省悟(shěng)    脂粉(zhī)
C.光耀(yào)    笼罩(lǒnɡ)    抹杀(mǒ)       宰相(xiànɡ)
D.摧残(tuī)    慨叹(ɡài)     玄虚(xuán)     筋骨(jīn)
【答案】C
【解析】A.“醉”读“zu씓诓”应读作“kuānɡ”;B.“省”应读作“xǐng”;D.“慨”应读作“kǎi”。“摧”“cuī”。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厚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提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他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就是要有责任心(敬业),有趣味(乐业)。
B.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采用驳论的论 证方式,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并通过列举中国的脊梁,摆事实有力论证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变化为线索,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势利的形象,批判了金钱至上的人性缺点。
D、《水调歌头》中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全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除开头写月移光转之外,以下全是词人内心的独白。 
【答案】C 学科&网
【解析】
试题分析:C句中有两处错误,一是《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小说的线索是“于勒命运变化”,而不是“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变化”。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4.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表否定)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表引用)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表强调)
(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 经有过“他信力”。(表特殊含义)
【解析】引号的作用最基本的是引用,另外还表示特定称谓或特殊含义、表示强调、表示否定或讽刺。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和丰富句子的内涵。学科&网
5.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自信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自信心应该做到(  )
①体会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学会为自己喝彩 
②采用场景变换等方式,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③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落人后              
④避免犯任何错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培养自信心的做法。
二、阅读理解强化。
(一)阅读文章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 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 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 

2.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3.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 “总”“只”“一味”任选一词加以赏析。


4.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


5.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

6.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7. 联系课文,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中国人”的含义,并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各指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3)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答案】
1. 讽刺否 定。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学科&网
3.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 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
5.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6.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抗战结束后,坚持回到祖国,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雷锋传人”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最美教师张丽莉放学时在路边疏导学生,一辆客车失控轧向学生,她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压在车底,失去了双腿。罗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7.(1)“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 下的革命力量。
(2)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指广大中国人民。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从第二段中即可摘引敌论观点,从第七段中“然而……” 一句中即可摘引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首先要根据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批驳的对象以及对方的谬论,然后就这几人字词从讽刺的角度来概括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丑化,点明丑化了他们什么形象,要用评价语“深刻地揭露”“增加了讽刺性”等。学科&网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理解反问句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从树起敌论的靶子,表达作者旗帜鲜明的态度,引起读者注意等角度来分析概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举几个为国报效做出巨大贡献的现代名人,说明他们的精神品质和对国家 的贡献对社会的影响。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学科&网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理解。结合语段和文章背景,可以顺利解答此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
中国人可以奢侈了吗?
①中国人历来 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孔子有言:“礼,与其奢也,宁俭。”在“节约闹革命”的年代,毛泽东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②然而,中国如今“走进新时代”了,节俭世风 日下,奢侈甚嚣尘上。有道是“ 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经济学界有人曾积极引进西方经济学家的论著,证明 “奢侈有理”和“奢侈有功”,为中国兴起奢侈之风而鸣锣开道。
③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根本不用奢侈理论的引导,人们就会自发地或自觉自愿地把奢侈付诸行动。被授予“奢侈之王”的美国蒂科国际公司前主管丹尼斯.科兹洛夫,曾经创造过2200美元一个镀金纸篓、6000美元一条浴室挂帘、700万美元一套豪华住宅的奢侈记录。而这样的“奢侈之王”在当今中国并不鲜见,中国人的奢侈记录恐怕比美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18万人民币一桌的“黄金宴”、36万一餐的满汉全席,是中国人吃出来的;100万元的一则征婚广告、999万元的一场结婚典礼,是中国人做出来的;法国的名酒XO和路易十三,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一瓶,中国人喝得最多;一辆标价1118万元的英国宾利轿车最近在上海车展上被中国人买下来了……某些中国人的奢侈,简直令西方人望之兴叹。而这些还只是个人消费,某些集团消费则更为惊人。一台文艺晚会出手就是上亿元,一个庆典活动动辄就是几十亿元,还有许多“形象工程”不知要耗费多少钱。难怪有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走马观花地看了几个灯红酒绿、繁华似锦的大都市之后,都表感叹说“中国与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是否被表面的奢侈迷花了眼睛?
④奢侈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的,并不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中国过去虽然穷,但有些人“人穷志不穷”,越穷越摆阔。尤其是历代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还把奢侈当作粉饰太平的化妆品。秦始皇的阿房宫堪称世界奢侈之最;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把奢侈推向了极致;慈禧太后即使在晚清行将破落之时,也坚持“把奢侈进行到底”,不仅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供自己生前及时玩乐,还在死后睡的棺材褥子上镶了珍珠12604粒、宝石和白玉三百多块,似乎不奢侈就死不瞑目。奢侈最终导致国家的落后和王朝的灭亡。
⑤虽然如今中国已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按官方的说法大多数人也实现小康了,可中国可以奢侈了吗?不管某些“高瞻远瞩”的经济学家把中国的前景估计得多么关好,也不管某些喜气洋洋的海外华人把中国的现实评价得多么辉煌,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现在公布的2800多万贫困人口,是按人均收入600多元人民币计算的;而把人均收入再提高200元,贫困人口就高达9000多万了。                     。
⑥即使在西方国家,奢侈现象仍然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强烈反对。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弗兰克撰写了一部名叫《奢侈病》的书,认为无节制的奢侈挥霍不仅使资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烦恼和不幸。由此看来,既然连富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都认识到奢侈的危害性,那么中国就更应该牢记:提倡节俭,反对奢侈!(选自《雨花》第469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 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①段引用孔子和毛泽东的话有什么作用?


3.“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一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特殊含义?


4.本文第③段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5.仔细阅读第⑤段,在段尾画线处补写一句总结性的话。(30字以内)


6.古人说:成由节俭败由奢。当下,习近平主席也大力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同学们让我们躬身自省,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奢侈或浪费的行为吗?联系实际说说你阅读本文后的感受。(不少于50字)


 
【答案】
1.中国更应该牢记: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或: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2.引用孔子和毛泽东的话,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革命的行动”指“奢侈”行为;“革命”使用了反语手法,具有讽刺意味。
4.首先提出观点“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然后举出西方和中国的奢侈事例,证明观点;同时把中西方进行比较,表明中国的奢侈之风已远远胜过西方。
5.示例: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国情下,奢侈可行吗?(大意对即可)
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节俭,不仅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节俭与物质是否丰富没 有关系。提倡节俭,并不是要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并非一味要求节衣缩食,而是要尽可能地减少浪费。厉行勤俭节约,诸如用餐提倡“光盘行动”,才能有效净化社会风气,培养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反对铺张浪费,诸如反对追求奢侈品,才能改进社会风气,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必须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谈)
  2.
试题分析:从论据的使用上考虑。引用名言,在论证中是作为道理论据使用的,其作用即从证明了什么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来概括。要有评价语“有力地证明”“增加说明力”等。
3.
试题分析:找到此句在文中的位置,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特殊的含义。点明反语手法和讽刺的作用。
4.
试题分析:说明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如何运用论据进行了论证的,把先后顺序说清楚即可。
5.
试题分析:根据前句一系列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可用肯定句或用反问句强调“中国不可以奢侈”作结。 (122.240.211.6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怀疑与学问(精制练习)』  下一个『孤独之旅(精制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