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包身工》练习(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包身工》练习一、基础知识1. 选出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A.吆喝(yāo)游说(shuì)佳肴(yáo)浸透(qìn)B.拷问(kǎo)皮辊(gǔn)饲养(sì)呻吟(yín)C.木栅(zhà)弄堂(lòng)骷髅(lǒu)水门汀(dīng)D.揩油(kāi)虐待(nüè)懒惰(duò)生杀予夺(yú)2.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
试题预览
《包身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选出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
A.吆喝(yāo)游说(shuì)佳肴(yáo)浸透(qìn)
B.拷问(kǎo)皮辊(gǔn)饲养(sì)呻吟(yín)
C.木栅(zhà)弄堂(lòng)骷髅(lǒu)水门汀(dīng)
D.揩油(kāi)虐待(nüè)懒惰(duò)生杀予夺(yú)
2.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___________。
A.一条水门汀的弄巷马路把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B.一条水门汀的弄巷马路将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C.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巷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D.一条水门汀的弄巷马路使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蠕动 赚钱 鱼肉浑腥 廉价机器
B.惺忪 谄媚 不加思索 光滑舒适
C.胆怯 墨鸭 衣服褴褛 锭壳轧坏
D.执拗 狡猾 淋漓尽至 屏声敛气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________的咳嗽。
②拿莫温为着要在主子面前显出他的威风,和对东洋婆表示他管督的________,打得比平常格外着力。
③有些企业领导趁企业改制,想方设法要职工下岗待业,而去________工价低廉的外地民工。
A.强烈 严厉 雇佣 B.猛烈 严厉 雇用
C.强烈 严格 雇用 D.猛烈 严格 雇佣
5.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示特定称谓)
B.“芦柴棒”实在不能挣扎着起来了.(表示强调)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表示讽刺或否定)
D.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这个小姑娘坏得很,懒惰!”(表示强调)
6.填空。
(1)《包身工》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他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曾创作了____________等著名剧作。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_____和______是他根据鲁迅和茅盾的原作改编的。
(2)《包身工》在选材上注意______,在结构上,以_____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遭遇浓缩在______的生活中。在顺叙的同时,间以_____和______,介绍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它的发表,对当时提倡的报告文学运动起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
(3)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______,又具有______的体裁。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______;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______的表现方法,因此,______和______是报告文学的两征。
7. 褒词贬用,是常见的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请参照例句仿写一个褒词贬用的句子。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仿句: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第一自然段运用了比喻和拟物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三自然段描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这个情景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冲”字用得好,说说它的好处。


4.“猪猡”“懒虫”这两个词语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5.这几段文字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端午节
振 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会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去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飘渺而不可触摸了。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享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入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是显出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来。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数字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中的词语互换。
①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宣传)

②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夺取)

③飘渺而不可触摸了。(模糊)

2.文中多次出现工人去看“布告”,关于“布告”在文中也有不同的说法,请找出一两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 B
【解析】A项,“浸透”中“浸”应读“jìn”;C项,“水门汀”中“汀”应读“tīng”,意思是“平地”,“骷髅”中“髅”应读“lóu”;D项,“生杀予夺”中“予”应读“yǔ”。
2.【解答】本语段大意是: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巷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承前,与前面的主语“工房区域”相搭配,应是区域被分成两块,应用被动句。
故选:C。
3.【解答】A项,“鱼肉浑腥”的“浑”应为“荤”;
B项,“不加思索”的“加”应为“假”;
C项,正确;
D项,“淋漓尽至”的“知”应为“致”。
故选:C。
4.【解答】解析:
①“猛烈”着重指来势急而猛,力量大,气势凶,还形容风雨、爆炸、响声、攻击、冲击等;“强烈”是指强大而猛烈。这里形容“芦柴棒”的咳嗽,要突出其严重性,还要和前面“一阵”搭配,应用“猛烈”;
②“严厉”着重表示态度的严肃和手段的利害;“严格”着重表示态度的认真,这里要用来形容东洋婆手段的利害,应用“严厉”,突出其特点;
③“雇用”侧重于主动雇人做事,常带宾语;“雇佣”侧重于受雇于人,一般只作定语,这里后面出现了宾语“外地农民工”,是说去雇人做事情,应用“雇用”
故选:B。
5.【解答】A表示强调。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讽刺。
D表示引用。
故选:C。
6. (1)夏衍沈端先《上海屋檐下》《秋瑾传》《祝福》《林家铺子》
(2)点面结合时间一天补叙插叙
(3)新闻性文学性真人真事文学性真实性文学性
7. 示例一: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居然‘从容不迫’地抹桌子,揩椅子,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的样子。”(“从容不迫”就是褒词贬用。)
示例二: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极了”是褒词贬用。)
二、1.示例:作者把包身工的住宿处比作蜂房,形象、生动地说明她们住房拥挤,把她们比作生物,又赋予她们动物蠕动的行为,物化她们,是比喻兼拟物的修辞.揭露她们悲惨的非人生活、更没有人格尊严的社会地位.
2.示例:①说明包身工狭窄的住宿,恶劣的生活环境,起床时骚动不安的情景.②表现她们劳累疲惫的形象和备受折磨后麻木、迟钝的精神面貌.③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④表达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
3.示例:“冲”字逼真地写出了包身工匆忙的动作,害怕挨打的恐惧心理.揭露、批判带工老板的凶残.表达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
4.示例:用“猪猡”“懒虫”来指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作者借用过来,表现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老板的愤怒.
5.示例:写起床时的情景,作者先写了包身工的群体形象、整体场面,这一部分是“面”上的描写.然后写局部、写个体芦柴棒烧稀饭的情景,这是这一部分“点”上的描写.点面结合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写作特点.三、1.①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这里指显眼、令人惊讶的布告突然出现在眼前.如果换成“宣传”就没有了显眼的意思.
②褫夺:剥夺,有强行的意味.而“夺取”没有这层意思.
③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这里指端午节放假的想法已经被彻底打碎.而“模糊”则指真的出现了,但不清楚,与作者的本意不合.
2.“布告”在文中有不同的说法,“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赫赫布告”“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黑牌子”,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布告”经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没有报酬的加班,就是开除工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布告”也可以看作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象征.
3.相同点:二者都属报告文学,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饱浸血泪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愤怒地控诉和声讨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吃人的罪恶.
不同点:①《包身工》写作的主要特点是以横断面的描写与一般情况介绍相结合,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端午节》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连缀了一系列的场面,并注意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②《包身工》截取包身工从清晨到夜晚放工这样一个横断面,即所谓“包身工一日”;《端午节》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及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即所谓“纺织工一日半”. (122.240.194.12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包身工》测试』  下一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达标测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