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练习(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凝(níng)重停泊(pō)婆娑(suō)起舞B.瞩(zhǔ)目撰(zhuàn)写百花凋(diāo)谢C.噩(è)梦步履(lǚ)绿树成阴(yīn)D.祷(dǎo)告大厦(shà)宣告终(zhōng)结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序幕掩映装修
试题预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凝(níng)重  停泊(pō)   婆娑(suō)起舞
B.瞩(zhǔ)目  撰(zhuàn)写百花凋(diāo)谢
C.噩(è)梦   步履(lǚ)绿树成阴(yīn)
D.祷(dǎo)告 大厦(shà)宣告终(zhōng)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序幕  掩映  装修  心智健全
B.陈迹  管治  易帜  终生难忘
C.终结  废墟  隐秘  表情茫然
D.窒息  退役  紫荆  惊俱万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手拿一本书请杨振宁签名,后者欣然提笔应约。漫画大师和科学大师惺惺相惜的场面一度在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读者大会上引发了不小的骚动。
B.作为去年联赛冠军的这支足球队,今年联赛开赛的初段成绩差强人意,球迷反响强烈,俱乐部领导层经再三考虑,决定撤换教练。
C.只要领导时时处处想落实、讲落实、抓落实,一般工作人员就会跟着学、照着做、比着干,上行下效,就一定能带出一支真抓实干的过硬队伍。
D.该社用意良佳,可惜的是求实版新整理本错字连篇累牍,简直不堪卒读,像这样的现象在当今出版物中并不鲜见,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B.美国总统布什在10月3日晚签署了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但由于投资者依然担心美国金融危机的维胁,国际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
C.“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将于10月26日正式启动,从10月26日起全国中小学生每天要求长跑,将记入中小学生成长记录袋、素质报告书或档案。
D.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认识到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将取决于企业是否规范生产和国家监管是否得力。
5.下文横线处的句序已被打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①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实验。
A.②③①④B.③②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6.填空。
新闻也叫__________,其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__________,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____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1.作者一面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面又以此为题写了这则报道,为什么?
                                                                         
2.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着力表现记者的主观印象。有人说,这种写法不符合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要求。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A(泊“bó”)
2.D(惊惧万分)
3.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A项,惺惺相惜: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符合语境;B项,差强人意: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不符合语境;C项,上行下效:效:仿效,跟着学。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不符合语境;D项,连篇累牍:累:重叠;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不符合语境。故选A。
4.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A项,句式杂糅,改为“原因是………”或“由………引起的”;C项,成分残缺,在“将记入中小学生成长记录袋”前加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D项,“提高”与“是否”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故选B。
5.D
【解析】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消息标题主体背景开头真实用事实说话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多了解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识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新闻有关常识的识记能力。根据记忆填空即可。新闻也叫消息,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开头,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真实,其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二、
1.①“没有什么新闻”是说,这里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没什么好说的;②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作者还是要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让世人永志不忘。(第二点直接引用原文“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的,可得)
2.“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的兴趣。“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1点)
3.符合。本文是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这篇新闻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向读者介绍某事某物,而是通过激情洋溢地抒发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来引起读者共鸣,激起读者对来之不易的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不符合。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记者的态度也需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要着力于写出或作出不带个人感情并将事实和观点分开的新闻或报道,让读者直接掌握原汁原味的材料进而得出结论,而不是用记者自己的主观印象去影响读者。(本题言之成理即可) (122.240.194.12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练习』  下一个『《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