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第I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试题预览
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 ,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的补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人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到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
B.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巾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和实践的理性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读周庄
许阳
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条拥挤的商业街。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所以,陈逸飞无不伤感地说,是他害了周庄。
黑夜,容易使人寻觅到细雨江南的灵气。到了夜晚,游客们走得差不多了,一家家的店铺都打烊了,周庄洗尽了风尘,褪尽了铅华,才恢复了她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
吮吸着湿润的空气,独自一个人走在周庄的街道上。夜色渐浓,月华如水,在古镇的老屋和石板上肆意倾泻。远处的房子,只能看见黯黯的轮廓,近处的老屋,则如一幅明暗色彩比照的水墨画,被磨得滑滑的石板也泛着幽幽的光。四周静静的,只有自己脚踏石板的声音清脆地传向远方。
说是街道,其实宽些的就是小河垂柳依依的堤岸,偶有一两条迟归的小船缓缓驶过,摇碎一片片波光潋影;窄些的是小镇的胡同,两侧房屋几乎伸手可触,“头顶一 线天,脚踏青石板”是何等的传神与精辟啊!身处暮色里的周庄,会突然很想回到那不谙世事的孩童时代,一边走一边用手里的树枝划过苍老的墙壁,哼着歌谣,听从远处人家传来的几声犬吠。
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使夜晚的周庄诗意朦胧。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显露而出。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摇荡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豪华恢宏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吹着细细的晚风,我长时间在双桥边踱步,又在桥上静坐。双桥,这是陈逸飞的双桥。在陈逸飞的笔下,双桥古朴、空灵,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每一条石缝间都镌刻着几个世纪的古风和遗韵。一幅《故乡的回忆》,人们才格外注意到了中国还有周庄这样美丽的地方。要是徐志摩能来这里,会不会又有“再别双桥”的另一番韵味与感慨呢?
小小的周庄,算上双桥在内竟然有十四座桥。不必说那被称为“升官发财桥”的富安桥,也不必再说那已更名为外婆桥的梯云桥,无论哪座桥,看到了桥一定会看到树,看到了树也就看到了头顶的明月与星空。
周庄的夜,是美丽的夜,由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与柔柔的月光、红红的灯笼构成。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周庄的夜,是醉人的夜,就像一位银发的老人,在宁静中释放着积淀经年的安详与悠闲;又像一个恬静的少女,在清风里展现着她的婉丽与 娇柔。
站在石拱高高的报恩桥上,与周庄拉开一段距离,回望着周庄的座座老屋、点点灯火,思绪在不觉间已经穿越了几多流 水的往事,几重渺远的时空。
夜深了,降下阵阵凉意,夜凉如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静静地走过一个个老屋,穿过一座座小桥,还是忍不住地回头。我知道,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自己是扔不下身后的那一片风景的。
好吧,那就回去,做一个小桥当枕、水面为床的甜甜的梦。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将白天的周庄新奇巧妙地比作“失去了往日风韵的商人妇”,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流露出作者对白天的周庄的伤感之情。
B. 作者写白天的周庄惜墨如金,语言简洁;而写夜晚的周庄则浓墨重彩,精心选取了夜晚的街道、灯笼、小桥来表现周庄本来的特点。
C. 文中写周庄的桥表现了周庄的水乡特色,也写出了周庄因桥的形态各异而美丽的特点。
D. 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描写的是周庄的夜景,探讨的却是关于珍惜时光、善待生命这一命题。
5.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1)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2)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
6.周庄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游览,却也因商业“失去了往日的风韵”。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了研学旅行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意见》还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毫无疑问,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孩子们欠缺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当前,无论从教育系统还是从社会系统看,支撑和保障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日益成熟,研学旅行作为综合性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
材料二
“研学旅行”需要极力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好,在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上要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这种高要求就需要校内外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很好的衔接和互补,在教学形式上实现更多的拓展和创新,包括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相应教学方式上的跟进、更新。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应性。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还需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安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意见》提出,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材料三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保证,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出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是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首先,学生需审视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是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学习状态的;二是在教学中寻找“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现念;三是教师要有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让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
研学旅行是一门在路上的课堂,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根本保证。研学旅行内涵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这个场所(基地)的选择,根据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目标,在载体的建设与选择上,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广阔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工矿企业和名院校、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场所,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枝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让学生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国情的载体。另一方面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要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研学旅行基地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积极开展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尽快建立研学旅行基地的准入标准,营运规程和评价体系,发布研学旅行的相关信息和经验介绍,使全国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本文节选自《中国教育报》)
7.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B. 研学旅行是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提出来的,应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 划,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
C. 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研学旅行,这是综合实践育人的必由之路。
D.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更多呈现出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涉及到学生和教师两个力面。
8.综合上面三则材料,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 当前,许多地区和学校为了规避安全风险,不敢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材料一阐述了研学旅行活动和一般旅游活动的区别,提倡研学旅行的意义。
B. 研学旅行应是“研”和“行”的结合。材料二主要阐述如何防止研学旅行中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
C. 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场所,建设安全适宜的研学旅行基地,有利于减少风险,有利于实现活动目标。
D. 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就是研学旅行,因此就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提高研学旅行质量,借助于一定载体去实现。
E. 研学旅行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载体的建设与选择上,不但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而且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
9.根据材料,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尚希,弘农人也。父承宾,商、直、淅三州刺史。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 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 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 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 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高祖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 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 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 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 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 辅,繁碎之务,非人 主所宜亲也。”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 屈公卧治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 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开皇十年卒官,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隋书•卷四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 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B.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 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C.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 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D.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 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龆龀”亦作“龆齓”,意为垂髫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代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等。
B. “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释奠”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 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C. “国子博士”即国子监的博士,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六国时就有博士,秦因之。 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
D. “度支尚书”是官名,三 国魏文帝设置,即掌管贡赋和税租的首脑。“度支”,即量入为出 之意,到唐代,改称户部。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杨尚希很小时就死了父亲,十一岁就告别母亲外出求学;他刻苦学习,学问优异,受到皇 上的高度重视。
B. 杨尚希不仅学问好,而且也有相当的政治敏感,并决策果断,避免了一场人生灾难,还进 一步受到皇上的信任。
C. 杨尚希洞察时弊,积极进言献策,皇上不仅嘉奖他,还采纳了他的政治建议,撤消了天下 的所有郡县。
D. 杨尚希不仅在政治上为皇上分忧,而且在生活上也为皇上着想,皇上因此对他关爱有加, 很关心他的身体健康。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
(2)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
(2)《岳阳楼记》中借草木茂盛描写春天晴明的句子是           ,         。
(3)《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            ,             ”,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喻新事物不断涌现,其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富含哲理的句子是                      ,                   。
(5)《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           。
(6)《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尹潜感怀①
陈与义
胡儿又看绕淮春, 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②,谁持白羽③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 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此诗写于“靖康之变”后两年,当时金兵南下,连陷三州,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且与主战派力主定都南京。②宇县:指天下。③ “白羽”,指白羽扇,魏晋间人(如谢艾、顾荣)常持白羽扇指挥三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 在首联中,诗人运用想象再现了金人南犯的情景,但诗人感叹犹有人舍身为国,因而觉得十分欣慰。
B. 颔联中“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毛为饰的旗,用来指皇帝,“周宇县”写出皇帝在战乱中的辗转之态。5
C. 诗人 用“风尘”指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 “风尘”之意相同。
D. 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兵乱,下句叹行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一定的因果关 系,工整精巧,一气呵成。
E. 尾联中“共说”一词表明诗人与尹潜都主张定都金陵,诗人认为金陵呈现的“龙虎气”是天子之气。
16.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第II卷(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一带一路”不仅为陆路和海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启了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而且推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B. 浙江出台的2017年高考招生录取方案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扩大考生选择权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考生风险,维护考生利益。
C. 新能源空铁列车具有平稳舒适安全性高,节能环保噪音低,占地少适应性强,景象美观视野开阔,是一种现代化新型交通工具。
D.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有人误将贵阳目前的经济总量与一线城市同日而语,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贵阳奇迹般地创造出五个“中国第一”,大有弯道超越的势头。
②在对待利比亚的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③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④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量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⑤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微信朋友圈中有少数人常把一些不经之谈当作新闻来分享,对某些言论不加分辨就转发到朋友圈中,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 ①③④    D. ③④⑥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2 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台风具有强大破坏力,是自然灾害的一种,但①__________________。台风送来了淡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 。另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生活是一门学问。一般青少年很少有人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因为只有成年了才会懂得生活的真谛。懂得生活真谛需要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经历,有了生活经历,就一定会有生活体验和认识,进而也就会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①不是成年了就会懂得生活真谛。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国平说:“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要求:自拟题目;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8月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