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非连续文本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之非连续文本(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讲目标1.了解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2.掌握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答题技巧。讲考点☆考点一:筛选信息【高考典例】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
试题预览
讲目标
1.了解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筛选信息
【高考典例】
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 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 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 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跨如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答案】D
【解析】
【精准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错误,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是“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 本还在犹豫不决。”选项改为因果论证,使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 不决的问题范围 扩大到了为涉及“基础科学家研究领域”。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9.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奉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解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 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学@科网
2、【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 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 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 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或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意义。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一些术语,其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适性;其对概念的内涵揭示,也不一定是下定义的标准语言形式。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即概念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对概念的外延考查,通常是对某事物所包含的对象的判定,或是分别对若干对象作出是否包含在内作判定。善于把握概念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轻重程度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设题一般为客观选择,考查科学术语或说明对象的内容特征。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归纳内容要点”,这“内容”可以是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一整篇文章的内容。“要点”即文章或段落层次包含的主要的、根本的内容和观点。“概括中心意思”,就记叙文来说,是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就议论文来说,是作者要阐明的事理;就说明文来说,是作者要介绍的知识。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答案】B
【解析】
【精准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都认为应该研究人的大脑”文中无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和全面。那么,准确和全面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注意五个方面,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标准。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在信息区域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明确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材料进行归纳,调整组合。如果是选择题,将有效信息与各先项进行比较,辨别各选项与文中有效信息是否吻合,进而做出选择。如果是表述题,就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摘出、调整、组合文中的有效信息,按照题目的规定写出答案。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
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试题点评】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语句内容的关系来推断词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运用词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的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19高考展望】北京卷将词语的考查放到文本当中,更能检验出考生运用词语的能力。2019年高考应该会继续这样的考查方式。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答案】A
【解析】
【精准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A项,正确。材料二的第三节说“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B项,曲解文意。错在“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错误。材料的第四节说“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C项,曲解文意。错在“总有一天会到来”错误,材料的第五节中说“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D项,断章取义。错在“任何情况错误”。原文这样说的“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试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试题所要求的信息。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之间的关系,并归纳综合,按照试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这个考点往往通过概括题来落实,或概括事物特点,或概括事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或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概括有关的艺术特色。解题时,先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再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然后在相应区间选取关键词语或句子。最后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的理解的词句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是选择题,则需将选项与原文两相比较,进行辨析。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运用文本理论来分析生活现象,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考查方式,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定义或原理的理解。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答案】(1)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2)“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解析】
【精准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本题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学@科网
【试题点评】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时候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①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抓住核心句子,如起始句、重点句、概括句,概括中心时,要注意保持概念的一致;②以整体把握为前提,结合层次大意和内容要点,在整体关照中提炼中心。要注意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和意义相近的词语,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③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的一致,概括层次要恰当,内容涵盖要全面正确,概念限制要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④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⑤掌握常用的一些方法,如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拼接法、逐层归纳法、揣摩提炼法等。
【考点剖析】
“文中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本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情报;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和结论。就高考非连续性文本而言,这些信息往往表现为文中的词语、句子,或者是隐藏在语句里的深层含义,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筛选”是指根据题目要求,辨别相关信息的真伪、主次、轻重,把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是指对提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概括、转换、组合,使之符合题目要求。“文中信息”包括能体现文本基本观点以及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等。
【命题揭秘】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考点,常见题型一是四选一客观选择题,一是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三是简答题。可单独设题,也可与概括要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等考点结合,综合命题。2019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备考技巧】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2017年三套课标卷中均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从命题趋势来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必将成为阅读与考试的常态题目。通过对高考题目(包括涉及图表、漫画、相关链接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近三年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题型及命题规律,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基于阅读教材与生活实际情况,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
(1)挖掘各种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让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互为补充,拓宽学生的认知角度与视野。
(2)在进行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时,可以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将两种文本有机整合,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简洁、直观性强的优势,帮助学生建构阅读图式,提高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效率。
(3)利用目前教材中综合性学习、交流平台等板块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积极关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进行阅读教学,转换选取阅读材料的视角,以多元化的阅读材料类型满足训练的不同要求。
(4)在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很多传统的做法比如重视报刊资源的阅读,尝试开展媒体热点话题的讨论等培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3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筛选信息的方法:
(1)读,把握全文内容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8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检测试题』  下一个『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