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4+N”高中联合体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4+N”高中联合体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高一必修四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4+N”高中联合体期末联考试卷高一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试题预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4+ N”高中联合体期末联考试卷
高一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当然,喜欢读书与做个好官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不过,虽说喜欢读书不全是好官,但赃官劣官则大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因为此类官员的兴致根本不在读书上,而是钟情于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读书与做官也构成中国文人士子复杂性格和模糊意绪的两面心态。在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典籍的同时,也演绎着一幕幕数不清看不完的人生悲喜剧。例如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之职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表达情谊,临别时寇准低声咨询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只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由此推知,即使官居高位,但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会贻误国事、害人害己。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审视。读书著文在历史上也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司马迁因说真话而罹受宫刑,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使众多官吏丢掉性命,直至“文化大革命”导致万马齐喑,使今人感到在官场上读书立言绝非易事。其实,读书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今世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单凭勇气就能够做到的。
(摘编自栾凤廷、刘金祥《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与从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盛世都推崇文化和学术,文化修养高低和政绩大小是考查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使读书和从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B.长期的读书,使文人士子拥有丰赡的学养和高迈的人格,同时养成读书习惯,所以古人为官之后依然推崇读书。
C.读书时老师的细心调教,加上封建社会官场的耳濡目染,读书人一旦进入仕途,大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D.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则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这种风尚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官员读书与从政的关系是:为官前“学而优则仕”,读书成就称职的官员;为官后“立德立功立言”,读书助其成就更大事业。
B.以文会意是中国古代官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北宋寇准被罢相后请教蜀帅张咏,后读《霍光传》醒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C.隋唐时期将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建立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用人选人制度。
D.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严苛,学子必须经过漫长而深入的苦读才能通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官场的风气,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B.饱读诗书的文人和珅却成为清代的大贪官,这说明喜欢读书不一定就会做个好官,有时读书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C.古代有许多为官为文都有成功的典范,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缮西湖堤坝,造福一方;写下《钱塘湖春行》流传于世 。
D.读书著文虽然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但若能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勇气,坚持真理,发现真理,在官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5.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6.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当下,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类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 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词大会》在制作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人孩子们的精神与心灵,才会得到有效传承。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地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材料二引用《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的原话,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C.对《中国诗词大会》大获成功的原因,材料一的揭示更为全面,材料二则侧重从人的精神需要和文化时尚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D.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可以使新闻的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和真实,更有说服力。
E.三段材料都来自专业报纸,都关注了古诗词,但各自的写作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读者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不同。
9.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逆:违背、触犯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谢:感谢
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诈:欺骗
D.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款待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
B.观,一般的宫殿,这里指章台。秦国国君没有选择在大殿接见赵国使节蔺相如,而是选择在一个台观接见他,表示秦对赵使的不尊重,故不在朝廷里接见。
C.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有:有……的权利;司:即“主管、管理”。 
D.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唤接引,并延引宾客上殿,是我国古代外交上常见的、一般的礼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趁势持璧而立,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秦王识破蔺相如的目的,想采取其他方法巧取豪夺,便假意同意“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然后采取断然措施,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至此,秦王实在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13.请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5分)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春日怀秦髯①
李 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②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①秦髯:秦观之子,作者好友。②物物:指园子里的所有景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时值清明,雨后放晴,首联不仅写出了春天气候的倏忽多变,而且从春天轻柔的雨声中,写出了盎然春意,这为全诗抹上一层亮色,直启下两句。
B.“花如解语迎人笑”使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了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表现了人们的欢愉之情。
C.“草不知名随意生”,虽是无名小草,但处处映人眼帘,烂漫无边、新翠欲滴,春天的气息非常浓郁。
D.颈联笔锋一转,尽管春天如此妩媚,人们都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快,但诗人因年事渐高,游兴阑珊。
E.本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杜甫的诗风类似,且善于以明白晓畅之语创造出新的意境,寓警奇于平淡。                                                                                     
15.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雨霖铃》中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句子是:                           
          ,                             。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致。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经过对比,发出自嘲和感叹后,面对江月,不免流露出人生消极情绪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百舸(gě)      长篙(gāo)      徜徉(cháng)      
B. 半晌(xiǎng)   江堤(tí)       苇草(wěi)
C.纶巾(guān)    脑髓(suǐ)      罗绮(qǐ)
D. 庇佑(bì)      盘桓(huán)     下榻(tà)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去年上半年,我们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都有所增加,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伐功矜能,止步不前。
B.策划人必须对他所从事的项目的具体特征了如指掌,并且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本质特征,才有可能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
C.近百年来,自私的人类对地球上动植物的生杀予夺,导致了今天环境的一步步恶化。
D.老师常教育学生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能甘于人后,要一马当先。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相关部门应设法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B.为了长久的和平,我们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避免战争不再发生。
C.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各级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李华写了一份寻物启事:“7月11日,我在图书馆丢失了一本《2017年全国中小学生行为准则》的书,如有拾获,请速速归还。”
B.这次作文大赛不是当堂写作,你务必参加,大胆写稿,不妥之处我自会斧正的。
C. 临川太阳镇江先生的儿子今年以优异成绩荣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乡亲们纷纷前往祝贺,他连连道谢说:“托福!托福!
D.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生在世,我一直遵循自己想着的路走下去,不管别人是认同的,①_________________,我就想走自己的路。虽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吃过很多的苦,流过很多的泪。但是,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勇往直前。人生是我的,我还是一贯的坚持自己所能坚持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选择无处不在,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小到个人,大到集体和国家,都要面临大大小小的选择。选择是一种智慧,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会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地完善。
    对于选择,你有什么感受和联想?请以“选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2.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标点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高一语文期考答案
1.D(“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错,“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而不是目的。)
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上一个『广西贺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北省沧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