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同步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边城》同步检测(高二必修五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边城一、课内双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6502205( B )①10月末,文在寅政府在稳定了根基后开始着手修复外交中的当务之急——对华关系问题。②随着振聋发聩的一声巨响,观海二路一家饭店突然蹿出一个大火球,塑钢门以及玻璃窗被炸碎,碎片四散。③在《变色龙》这篇著名的小说里,契诃夫以精湛
试题预览
边城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16502205( B )
①10月末,文在寅政府在稳定了根基后开始着手修复外交中的当务之急——对华关系问题。
②随着振聋发聩的一声巨响,观海二路一家饭店突然蹿出一个大火球,塑钢门以及玻璃窗被炸碎,碎片四散。
③在《变色龙》这篇著名的小说里,契诃夫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上瞒下、见机行事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
④两位老人共同经历了半生风雨,从结缘到相守,他们从没红过脸,直到现在两人还是白头如新,恩爱有加。
⑤建国初期,英雄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不因人成事,凭自己的力量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的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⑥时下,不少领导干部会场上西装革履,镜头前风光无限,实际上是沐猴而冠,其背后所为,不仅丧失党性,而且丧失人性。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③⑤⑥
【解析】 ①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事。②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③见机行事:看到适当的时机立即行动。此处应用“见风使舵”。④白头如新: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⑤因人成事: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⑥沐猴而冠: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导学号 16502206( A )
A.由于在选材与工艺上独树一帜,郫县豆瓣虽未加香料却香味醇厚、不添油脂却色泽油润,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为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建立健全政府奖补与企业成本控制、南水北调引江水使用量相结合的水价补偿,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推动水价调整顺利实施。
C.根据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对报告作了无数次修改完善,以工匠精神细心打磨,更好回应人民群众近期的关切热点,彰显时代特征。
D.《美丽中国唱起来》是央视音乐频道旨在用音乐和文化来展示中国美丽山河、展现中国基层风貌、传递中国人文精神为目的,倾力推出的一档全新的特别节目。
【解析】 B项,成分残缺。在“水价补偿”后加“机制”。C项,成分残缺(或结构混乱中的“张冠李戴”)。在“更好呼应”前加上“使报告”(或不是“起草组”“回应热点,彰显特征”,而应是“报告”)。D项,句式杂糅。删除“为目的”或者删除“旨在”、把“用”改为“以”。
3.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再次去城里河街看龙船和军士的演出,但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16502207( D )
A.这是因为翠翠对龙船和演出已经不再感到新鲜,她已经从天真烂漫的少年渐渐长成一个“大人”。
B.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关心的不再是节日的游戏。
C.从下文祖父和别人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祖父已经开始考虑翠翠的“大事”了。虽然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写得比较含蓄,但是从二老的询问和祖父无意的问话中不难看出这一点。
D.因为后来的龙船表演已经不如原来的艺术水平高了,让人看了兴味索然。
4.下面对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16502208( B )
A.如水一般的抒情笔致,语言柔和清丽,明净澄澈,自然流畅,平缓深远,充溢荡漾着水的气息。《边城》的环境、风情、人物的对话,以及由语言所创造的翠翠、老船夫无不显示着这一特色。
B.人物描写充满激情。如对老船夫的描写,既写出了他的古道热肠的侠义风情,又写出了他的淳朴厚道。
C.《边城》中小溪、白塔、老船夫工作的渡口环境、祖孙的心态和话语交流,都富有诗情画意的纯真之美。
D.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和人际交流的语言,质朴真诚,内蕴丰富,意味深长,人物的心灵和人与人交际的诚信、细腻、深邃、诚朴而又优美,景和情都令人难忘。
【解析】 “人物描写充满激情”不对。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5~8题。导学号 16502209
从“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到“‘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原文见课本)
5.结合文章内容回答:祖父为什么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且一提到这事便闭口不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船夫辛辛苦苦把孙女拉扯大,而今就要嫁人,将会剩下自己一个人过活,这令他感到难以接受。反映出他对孙女的爱与内心的孤寂。
6.翠翠的“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的含义是说,那你也认识二老吗?你觉得他怎样?这是翠翠想探一探爷爷对二老的看法。
7.当爷爷提到假如大老请人做媒娶翠翠时,翠翠为什么会“怏怏”,心里感到不高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因为祖父没能领会翠翠喜欢二老的心思,反而想把翠翠嫁给她不爱的大老,因而翠翠心里不高兴。
8.联系上文分析,在听祖父唱催橹歌时,翠翠为什么突然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祖父所唱的歌令翠翠想起了此时正在青浪滩行船的二老,反映出翠翠内心对二老的思念。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导学号 16502210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汪曾祺
沈从文先生逝世后,傅汉思、张充和夫妇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因此试验了各种方法。这种试验,后来形成一种他自己说是“文白夹杂”的独特的沈从文体,在四十年代的文字中尤为成熟。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
他很爱他的家乡。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八十岁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凤凰,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
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老一辈的有林宰平、徐志摩。沈先生提及他们时充满感情。没有他们的提挈,沈先生也许就会当了警察,或者在马路旁边“瘪了”。他经常来往的有杨振声、张奚若、金岳霖、朱光潜诸先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清茶一杯,闲谈片刻。
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一九四七年,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柯原一九八○年去看沈先生,沈先生才记起有这回事。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家庭,随时都在亲切和谐气氛中。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先生五十年代后放下写小说散文的笔,改业钻研文物,而且钻出了很大的名堂,不少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奇怪。实不奇怪。沈先生很早就对历史文物有很大兴趣。他写的关于展子虔游春图的文章,从人物服装颜色式样考订图画的年代的真伪,是别的鉴赏家所未注意的方法。他关于书法的文章,特别是对宋四家的看法很有见地。他一度专门搜集青花瓷。买到手,过一阵就送人。西南联大好几位助教、研究生结婚时都收到沈先生送的雍正青花的茶杯或酒杯。他搜集、研究这些东西,不是为了消遣,是从发现、证实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越这个角度出发的,研究时充满感情。我在他八十岁生日写给他的诗里有一联:
玩物从来非丧志,
著书老去为抒情。
他平生搜集的文物,在他生前全都分别捐给了几个博物馆、工艺美术院校和工艺美术工厂,连收条都不要一个。
他的丧事十分简单。他生前累次嘱咐家人,他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本文有删改)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沈从文的一部分小说是为了试验小说写作方法而做的“下水文”,是为给学生教创作课服务,经一改再改,风格至四十年代才成熟。
B.沈从文有一次在家乡听了傩戏,情难自已,连声赞叹是“楚声”并泪流满面,因为他从中感受到了古老的家乡文化。
C.沈从文帮助人不问困难大小,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欠了一笔债,沈从文通过卖字帮他还完债务,后来还忘了这件事。
D.沈从文对文物的研究很独到,比如他对展子虔游春图的鉴赏方法,书法方面对宋四家的看法,都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E.沈从文经常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西南联大好几位助教、研究生结婚时都收到沈从文送的雍正青花的茶杯或酒杯。
【答案】 答B得3分,答D得2分,答C得1分。
【解析】 A“经一改再改,风格至四十年代才成熟”错。C“通过卖字帮他还完债务”与原文不符。E结婚时给学生送青花茶杯或酒杯不是沈从文“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事例。
10.只读过小学的沈从文,竟成了一个大作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做事情有一种锲而不舍、不怕费劲的精神。②写作品不讲究快速,而是苦心刻琢。③多方探索,反复修改。
11.沈从文五十年代后放下写小说散文的笔,改业钻研文物,对此不少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说“实不奇怪”?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沈从文先生很早就对历史文物有很大兴趣。②沈从文搜集、研究文物,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从发现、证实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越这个角度出发的,研究时充满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12.文中评价沈从文“赤子其人”,他的赤子情怀在文章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热爱家乡,听到楚声就泪流满面。②好客善施,待朋友是君子之交,对青年是不遗余力。③对金钱看得很淡;平生搜集的文物,在他生前全都分别捐出。④温良友善,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
四、高考热点
13.把下面的句子按恰当的顺序排列起来,填在语段中的横线上。导学号 16502211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有非常明显的群体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①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
②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
③但不甚浓厚
④所以引以为快
⑤中国人“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
【答案】 ⑤③②①④
1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的意思。导学号 16502212
琴声渐起。我仿佛看见一滴滴饱满的水珠儿洒落在含苞待放的桃花上,又恋恋不舍地挂着丝儿似的落下来,犹如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这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它裹挟着泥沙、卵石,翻滚着向前奔去,撞击着河岸,向阻挡它的一切势力发起猛烈冲击。那河上还有勇敢的艄公,正在与恶浪搏斗。一阵清风穿过树林,一粒沙子从屋檐上滚落,掉在门前那口空水缸里,清脆悦耳,回音似璧。琴声欲止,似一朵烟花静静地绽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琴音遐想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导学号 16502213
罗锋考入华中科大后,在忙于学习的同时,也和不少同学一样,做点生意,还参加了一个社团,但他还是不知道该怎样过好大学生活。他找到李培根院士,李老师热情接待了他。听完了他的讲述,李院士问:“你知道在野外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①________。”罗锋说。“没路,可以走出一条路来。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李院士说。“②________?”罗锋不解的问。“③________。”李院士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罗锋陷入了沉思,若有所悟。 
【答案】 ①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②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③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
五、读写创新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是平凡的,也是亮丽的;生活是曲折的,也是美好的。这正如一支歌,有时舒缓,有时激越,有时跌宕,有时欢快。
请以“生活如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阐明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从审题的角度来说,应该抓住“生活”“歌”两个词的内涵。材料中的“平凡”、“亮丽”、“曲折”、“美好”,可以理解为生活的各种情形:平凡的生活,成功的生活,艰难的生活,美好的生活……话题“生活如歌”强调不管生活处于什么状态,都只是一支歌的一小部分,歌仍是美的,是值得传唱的。在这个前提下,本文的立意就应该是积极的,要在“歌”这个词上做足文章,要体现生活的美好。
从文体角度看,此题留给考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这篇作文可写的文体很多,如记叙文、议论文等都可以,关键在于怎样彰显主题,这样,语言表达就显得非常重要。
【佳作赏读】
如歌的生活
听!《今天是个好日子》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直往耳朵里钻。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元旦放假了!
回到家,肉香满屋,妈妈正在厨房里忙活。爸爸正在看新闻,画面是记者正在采访一个农民模样的人,这人在谈最近30年他家发生的变化,听起来挺有意思。节目结束后,我问爸爸:“咱家没有这么大变化吧?”“咱家变化也很大啊。”爸爸一脸幸福,“小时候,有肉吃是瘦小的我最高兴的事了。只有过节的时候,肉才多一些,平时很少吃到。记得1983年过年,你手巧的奶奶做了好多饭菜,那香味真使人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到饭菜都摆在桌上、人到齐时,你爷爷便搬出那台老式收音机,熟练地开启开关,随即便听到了节目主持人那令人激动的声音:‘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现在开始!’收音机在那时还是稀罕玩意儿,但遗憾的是没有图像,所以只能认真听。我很珍惜这‘难得一听’的机会,便恨不得耳朵如兔子般长,心里直想:相声节目原来这么有趣,要是有图像,能看到该多好啊!”说着,爸爸还叹了一口气。
妈妈一边摆放饭菜,一边说着那未完的回忆:“10多年一下子过去了,咱们生活渐渐富裕了。买来彩色电视的那天,我和你爸都欢喜得不得了,左看右看的。而且它是有遥控器的,不用再跑到它跟前去调台。那时你也不过两岁大,对它左碰碰右摸摸。那年春节,便用它看春晚了。春晚节目本来在黑白电视上看不出它有什么绚丽,可用彩色电视看就不同了。舞蹈配合着多彩的灯光布景感觉真不一样,真美!你啊,看着看着就想靠近电视,手一直摆动着,像要跳舞的样子。”说着,妈妈的脸上现出了快乐的笑容。
“姐,吃饭了!”我知道姐姐肯定在电脑上忙活呢。记得前年刚买来电脑时,姐姐边玩电脑边说:“第一次接触网络,只觉得很新奇,除了在学校玩过几次,懂得玩游戏以外,不知其他。渐渐地,我知道在电脑中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电视节目在电脑中也能搜索到、看到;遇到难题,电脑也像个无所不知的大师,能一一解答出来;想认识个朋友也行,甚至外国朋友也可以交到,真是‘广结天下豪杰’呢!现在也不用写信了,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既省钱又快捷!”当时我的网络知识几乎为零,如今,我也能自如地使用电脑了。我推开门,姐姐戴着耳机,忙得正欢。“吃饭了,姐!”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姐姐打开音响,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充满了所有的房间。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确实匠心独运。小作者用歌曲开篇、收尾,让人感觉新颖、和谐,歌曲引用恰到好处,能很好地为主题表达服务。文章主要内容采用人物讲述故事的方式,表达“生活如歌”、生活比蜜甜的主题。讲述时以家用电器的变化为切入点,抓住人们的娱乐生活这一核心,三个人物的讲述各有侧重,“爸爸”侧重回忆改革之初的生活;“妈妈”的话最简短,表述了上世纪90年代的生活主旋律;姐姐的话最贴近学生生活。总之,三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各部分内容衔接也自然巧妙。 (122.240.195.24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基础知识检测』  下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