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文(十)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文(十)解析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文(十)本试卷共16。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
试题预览
绝密 ★ 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   文  (十)
本试卷共16。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2018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它体现在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上,当我们看见天坛、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时,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那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人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马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他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
《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为其报仇,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刺杀。朋友问:你要报仇,何苦用这种方法,尽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豫让答: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赵问:你曾是范氏、中行氏的人,他们都被智伯杀死,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豫让答:他们是以奴仆待我,而智伯却是以国士待我,是有知遇之恩,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豫让“请赵之衣而击之”后伏剑自杀。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他的复仇也像是一个艺术仪式,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不可能客观地保存下来。
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男子,先是喝酒,然后大喝一声“起杠”,拾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在后面跟随的,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的呜咽的声音;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音的啼泣诉说着。艺术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翻新,让我联想起礼乐中的“乐”。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
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许人们用“水”这个字眼的时候,正是在想象那些附在“水”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些东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之后,就只能撒手放开,随它去了。我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艺术是把不存在的变为存在。中国人却是将有变成无,这大概是我们与他所不同的地方。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随之变得像行为艺术。
(摘编自王安忆《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它有一个特征,主客体往往可以合而为一。
B. 士为知己者死,豫让对智伯的忠诚体现了人性、尊严等美学内容。
C. 艺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俗中,扎根民间,深入人心,久传不变。
D. 因为对水有特别的情感,国人视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的,总在流逝。
【答案】B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错,原文“很像行为艺术”;C项,“久传不变”有错,原文信息为“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D项,强加因果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第一段用天坛、地坛巨大的青铜器及孔子周游列国印证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的认识。
B. 文章引用豫让复仇的故事,阐述了中国文化很像行为艺术,并指出这种艺术行为不能客观保存。
C. 文章提及自己目睹的一场葬礼以及莫言《红高粱》中的葬礼意在说明民间的习俗都是艺术化的。
D. 对于中国文化,文章从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深化了观点。
【答案】C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都是”的说法太绝对,由“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可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如果孔子知道他的周游列国像表演,就不会去一国接一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了。
B. 如果豫让不讲究复仇方式和遵守为人臣不怀二心的道义,他的复仇就可能成功。
C. 以民间习俗形式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能够依附于时间之上的。
D. 中国人将有变成无,与文中所提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观点似乎是截然不同的。
【答案】A
【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无中生有。第一段中提及孔子的周游列国,作者只是谈了自己的感受,并非涉及孔子本人的想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左手神医
北乔
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
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的时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跟道人离开村子。他什么也没带,他也没什么可带的。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随风飘荡。
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树到村子里时,接生婆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就像树干挂个皮囊似的。朱庆树用他的左手替接生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又忙着为人们接生去了。这以后,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
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天地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他钱,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现在我有吃有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副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派上用场。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副药,就能药到病除。有些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是神医,是什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
一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一块肉,血流满鞋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出来看狗咬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他家的狗咬人是远近闻名的,遇到有人到门口不咬那才是怪事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出门就撞上了朱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这破狗,你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你什么时候不能咬,偏在这档儿咬,完了,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这破狗一口咬没了。
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口。朱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留下一行血印。
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的主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
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到朱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渗血。这鬼子,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朱庆树花了两天的工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
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
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
朱庆树也在其中。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 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说明他并不真正懂得医道,他谈医道只是不想收别人的钱。
C. 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朱庆树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
D. 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深山学医,付出巨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
【答案】B
【解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并不真正懂得医道错误”,由朱庆树的行医事迹可知他不仅真正懂得而且践行了医道。
点睛:选择题在现代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5. 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①照应前文并推动情节发展。这个情节是前文“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的极佳说明,更是后文鬼子被炸死的条件。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这个情节说明朱庆树践行医道不分国籍,他在救死扶伤与民族大义上均做到了完美,使人物形象更高大。③彰显了小说的主题。这个情节很好地彰显了“践行医道,救死扶伤”的主题。
【解析】题干问“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一般有: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照应开头,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从结构上考虑,与上文朱庆树所说的“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相照应。在内容上,这也很好地说明了朱庆树行医治病不分人品的好坏,只要是人就医治,哪怕是咬伤他的狼狗的主人,不分国籍,哪怕是日本鬼子大佐,使得朱庆树的形象更加高大,也凸显了小说“医道”的主旨。
6. 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救死扶伤。朱庆树坚持“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的主张,在他的心目中,治病救人是超越一切的,人是第一位的,哪怕是咬伤他的狼狗的主人,哪怕是日本鬼子大佐,有病都给治好。②不求回报。为了学医,他跟随道人进深山学医,右胳膊都被老虎咬掉,花九年时间学成后,回乡行医,从不收钱,造福乡亲。③爱国情怀。炸死镇里鬼子营里所有的鬼子,朱庆树也在其中,这表明他医者仁心、杀身成仁的爱国情怀。
【解析】题干问“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概括小说的主旨要从四个角度考虑:(1)小说叙述了什么样的事件?(2)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3)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重点)(4)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本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朱庆树行医救人故事,朱庆树认为“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这些体现了他救死扶伤,不求回报品质。从主旨的表现上考虑,朱庆树的医道中还饱含了爱国情怀,医治好日本鬼子大佐,同时又把鬼子全炸死了,医者仁心、杀身成仁。小说中的“医道”,其实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6月7日,由科大讯飞牵头的863国家高考答题机器人项目内的AI-MATHS高考机器人在成都参加了2017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情况下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2份高考数学试卷,分别获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满分150分)。考试结果显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
“未来5至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全球的话语权。”科大讯飞总经理刘庆峰说。
(《安徽日报》2017年6月)
材料二:
近年来,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国外以微软、谷歌等为首的巨头们已经抢先一步,国内科大讯飞、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也紧跟步伐。2016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
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选自人民网)
材料三:
人工智能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预言:“未来100年内,电脑将凭借人工智能把人类取而代之。我们的未来就是这种科技力量和人类智慧之间的较量。”1997年,IBM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在标准比赛时限内以3.5比2.5的累计积分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震惊世界。2011年2月16日,在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第三场比赛中,IBM另一超级电脑“沃森”以三倍的巨大分数优势力压该竞猜节目有史以来最强的两位选手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夺得这场人机大战的冠军。理论上人脑的利用率是有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却要容易开发很多,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工智能都极有可能在未来比人类更“聪明”。
(选自天极网)
材料四:
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在2014年成立了“伦理委员会”,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观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就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变成“人造烦恼”,“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这样就能绕过人工智能“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
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徳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
        (《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选自《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高考机器人”考试时,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方面的表现要比逻辑分析能力逊色得多。
B.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代技术的创新,在技术实用的层面,人工智能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C. 面对国际科技巨头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力”,我国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时积极加入该领域。
D. 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坎坷,遭遇过技术的瓶颈,受到过时代的限制。
【答案】C
【解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C项,“我国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时积极加入该领域”错,材料二无此意。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极大地决定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各国极大的关注与重视。
B.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种种思考和忧虑,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思考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C. 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当前人工智能可以像人一样很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
D. 蒂芬•霍金的预言有些危言耸听,因为人工智能打败人类是低概率事件,更何况我们不会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E. 人工智能将带来“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但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还在于人类自己如何开发和利用。
【答案】BE
【解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将极大地决定”说法绝对,从材料一中“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可知,只是“极大地影响”;C项,“可以像人一样很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错,材料二中“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D项,“我们不会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是委员会的观点,且原文是“不应该致力于”,而不是“不会致力于”。
9. 结合材料,请谈一谈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4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会。理由:①理论上,人脑的利用是有限的,而人工智能的大脑可以无限开发;②现实中,人工智能也打败过人类。
示例二:不会。理由:①理论上,人类才有创造能力,机器只有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现实中,人类会权衡利弊,掌控好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解析】题干问的是“结合材料,请谈一谈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这是一道探究类题目。作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会”,还是“不会”,不管是哪种观点,都要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地谈自己的理由,一定要言之有理。如果答“会”的理由是,材料一“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材料三“1997年,IBM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在标准比赛时限内以3.5比2.5的累计积分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1年2月16日,在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第三场比赛中,IBM另一超级电脑‘沃森’以三倍的巨大分数优势力压该竞猜节目有史以来最强的两位选手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夺得这场人机大战的冠军。”“理论上人脑的利用率是有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却要容易开发很多”。如果答“不会”的理由是,材料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
二、(2018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高三3月模拟联考)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擢工部侍郎。除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遣王钺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因卧疾。曦又遣其弟吴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乃援颜真卿河北故事,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赐告身,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实难允从。”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金进屯八里山,甲分兵进守诸关,金人知有备,引去。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
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甲下令罢之。又乞以皂郊博易铺场还隶沔戎司,复通吴氏庄,岁收租四万斛有奇,钱十三万,以裨总计。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卒于官。
(选自《宋史•刘甲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B.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C.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D.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答案】C
【解析】原文标点: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并非同一概念。
B.讳,文中指古代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C.告身,委任官职的凭据,类似后世的委任状。这反映了古代“以文书治天下”的特点。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答案】B
【解析】文中应是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甲恪尽职守。他在湖北任职,对水利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他在四川任职提出一些意见得到朝廷同意,又进行减税。
B.刘甲忠于国家。刘甲到四川任职,吴曦已经和金国勾结,两次派人拉拢刘甲,都被刘甲拒绝,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
C.刘甲深受信任。有官员不和,朝廷写信问他,又让他转告一些事,让他探访蜀地人才;西部边境的很多事都让他决定。
D.刘甲廉洁自律。在他之前,对于来四川安抚的大臣,将领们纷纷以互相送礼的名目行贿他代理四川制置司事时,下令取消了此项名目。
【答案】B
【解析】“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与原文不符,应是刘甲打算脱身回朝廷时告诉李壁破敌之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5分)
(2)诏趣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5分)
【参考答案】
(1)程松策划逃跑,刘甲坚决挽留他没有成功,程松马上见机行事命令刘甲兼任沿边制置。(得分点:遁、固、檄,各1分,句意2分)
(2)皇帝下诏催促刘甲回到任上。刘甲上奏叛变大臣子孙族人亲属以及附和叛变的罪行,公众舆论认为大快人心。(得分点:趣、伪、快,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刘甲,字师文,是元祐宰相刘挚的后代。淳熙二年考中进士。出使金国,陪席姓完颜的,名字触犯仁宗的名讳,刘甲极力推辞。提拔为工部侍郎。授任湖北安抚使。刘甲认为:“荆州是吴地、蜀地的脊梁,高保融分截长江水流,蓄积成为北海,太祖曾命令挖开它,是为了保住江陵的要害。”就依遗留的旧址疏浚修筑,绵延四十里。
程松任四川宣抚使,吴曦做他的副手,任用刘甲为兴元府知府。在此之前,吴曦已献四个州给金国,金国造了印信立吴曦为蜀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文(一)解析版』  下一个『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文(四)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