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二语文(全国卷Ⅰ)(A卷)(含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二语文(全国卷Ⅰ)(A卷)(含解析)(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二下期末备考之精准模拟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社会诚信总是根植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当代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命脉。作为一种德性
试题预览
高二下期末备考之精准模拟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诚信总是根植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当代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命脉。作为一种德性伦理,中国传统诚信没有彼岸世界的上帝或神的终极关照,不依赖外在法制或契约的规制,也不是依靠后设利益的刺激,而主要靠个体德性的自觉和自律,靠行为者的自我担当;对诚信的评价也不是靠外在的规则或后果,而是依据行为者行动所体现的德性。但中国传统诚信伦理并不否认或排斥外在约束机制,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诚信的实现常常需要将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如传统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关系一样,道德诚信一方面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道德诚信可以直接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周礼》中就有记载人们为规避失信,交易双方订立契约性文件“券书”,一旦失约,失约方就得按照约定赔偿,这可谓诚信制度化的早期雏形。
作为中国传统商帮的典型代表,晋商、徽商具有儒商的特色,堪称信义诚信在商业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商人的德性自律及商帮的相与互助是晋商、徽商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我们也应明晓晋商、徽商诚信伦理也需要强有力的外在支持。严明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商业诚信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商帮的诚信伦理也具有制度化倾向乃至直接成为制度。就规约诚信而言,晋商、徽商会将宗法、家训、族规等作为道德诚信制度的现实载体,以晋商祁县乔家为例,乔致庸制定了“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赌博、不准酗酒”“六不准”家法,对家族成员进行严格的约束和管教。
在浓郁的地域诚信文化的关照之下,晋商、徽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亦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商帮诚信制度,来保障商帮活动的有序开展。如晋商开创性地创立了票号制度,建立了东家、票号员工、客户一体化的诚信网络,使得东家、掌柜、员工和普通商户成为不可脱节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然,以现代文明法制理念来看,传统诚信制度也存在缺陷或不足:一是在国家法律制度方面,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缺乏宪法的根本保障,也没有保护自由原则、平等主体的民商法体系,因此,晋商、徽商无论是作为商帮团体还是个体企业,在与强权的政府打交道时,明显处于劣势与不利地位,不得不依附于政治势力和官僚集团。二是缺乏也不可能产生现代性的产权制度。三是缺乏建立在契约精神上的现代诚信制度。晋商、徽商还主要是以“人情信任心理和人情道德的自为调节功能”为主,缺乏独立于交易双方而且被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没有对交易活动进行仲裁、评价、监管及惩处的常设外部力量,更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场运作和监管机制。制度化的缺陷是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西方制度化诚信逐步建立乃至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风云裂变的社会变局中,传统商帮必然摆脱不了与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时代断裂的命运而走向衰微。
(节选自《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沈永福  邹柔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诚信是一种德性伦理,主要依靠个体德性的自觉和自律,行为者的自我担当而存在。
B.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经济领域,中国传统诚信伦理要将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C.晋商、徽商是中国儒商的代表,凭借商人的德性自律及商帮的相与互助,商业诚信活动就能有序开展。
D.各具特色的商帮诚信制度,使传统商帮成为不可脱节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中国传统诚信”,先后阐述了传统诚信的特征、诚信与制度的关系、诚信在中国传统商帮的具体表现以及诚信制度的缺陷或不足。
B.“社会诚信总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是本文的立论前提,文章用较大篇幅阐释了中国传统诚信对于制度维系的诉求。
C.文章多次举引晋商、徽商的典型例证,说明中国传统商帮的诚信伦理具有制度化倾向,通俗且具有说服力。
D.文章结尾部分,从国家制度、产权制度、现代契约制度等多个层面,正反对比,中西对照,论述了传统诚信制度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诚信不依靠外在的规则或后果来评价,不代表其否认或排斥外在约束机制。
B.传统道德诚信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甚至可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可见道德和制度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C.为严格约束和管教家族成员,乔致庸制定“六不准”家法。这“六不准”也是诚信制度的现实载体。
D.传统诚信制度的缺陷是多方面的,即便建立了现代性的产权制度,传统商帮也有可能走向衰微。
【答案】
1.A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原文“在经济领域,诚信的实现常常需要将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C项,张冠李戴,原文“作为中国传统商帮的典型代表,晋商、徽商具有儒商的特色”;D项,原文“使得东家、掌柜、员工和普通商户成为不可脱节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魏的微笑
薛林荣
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西魏造像,距今约一千四百七十年。
石窟中主佛高约一点六米,水涡纹高肉髻,结跏趺坐。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作“释迦五印”之一的“无畏印”;左手下垂膝前,作“与愿印”。舒指仰掌间若有甘露流焉。鼻梁高而修直,额头宽广。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花朵般盖过双膝,覆于佛座前,比重几乎占到了整座雕塑的一半,质感厚重,线条飘逸,层次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佛坐姿势极为沉静,衣褶的曲线却动感十足,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开北朝造像之新境。这显然是西魏泥塑的巅峰之作,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和微翘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间生动起来!
那么,她的原型是谁?
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
史料载,乙弗氏是河南洛阳人,容貌端庄,仁慈宽厚,是西魏文帝即位后册封的第一位皇后。南北朝时期,东魏强大,西魏弱小。后者存世仅二十二年,政权事实上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里。作为弱国傀儡皇帝的皇后,乙弗氏显然是弱势群体,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彼时,东魏、西魏均对北方强敌柔然国采取和亲的乞求政策,先是东魏将公主嫁给柔然,西魏见状,慌忙废掉乙弗皇后,迎娶柔然公主,立为“悼后”。乙弗氏被悼后威逼西走秦州(今甘肃天水),在麦积山削发为尼。但这还远远不能令柔然国的公主心安。当柔然国再次兴师百万进犯西魏时,开出的退兵条件,竟然是要求西魏处死乙弗氏!积贫积弱的西魏连打仗的血性也失去了,魏文帝只好敕令乙弗氏自尽。乙弗氏一人自尽,可以退兵百万。在这种情况下,乙弗氏只能自尽。她选择了“引被自覆而崩”,自己活活蒙死了自己,年三十一岁。
一代皇后悲壮地退隐在历史的深处,但西魏雕塑史上最精湛的一笔才刚刚入题。以乙弗氏皇后的形象为蓝本,约一千四百七十年之前的麦积山,新落成了一尊佛陀的造像,后人编号第四十四窟,是麦积山唯一的皇家石窟。普遍的说法是,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
乙弗氏的儿子武都王应当从首都长安带来了最高水平的工匠,他们从渭河的下游溯流而上,为麦积山石窟发愿造像。这是一次技术、精神、思想乃至情感的支援,工匠们秉持先进理念,同时兼顾渭河流域对于“美丽庄严”的审美要求,所造西魏坐佛,比例尺度十分完美,庶几无纤毫遗失,人物的慈悲本性和内在神韵反映得恰到好处。第四十四窟的造像技术远远胜于同类石窟,不难理解,这是由于皇宫的眷顾。
她是渭河流域最雍容华贵的一尊佛。
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传入中土后,逐渐趋于女性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造佛像无不面相圆润、弯眉细目、鼻挺嘴小,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这一趋势在西魏得到了延续。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更是创立了西魏“美丽女佛”的无上典范。
佛像的女性化,与其说是一个宗教学话题,不如说是一个民俗学话题。大慈大悲、美丽矜持、和蔼可亲……这些最能打动天下苍生的柔软词汇,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
初夏的麦积山,雨过天晴,烟树隐隐。二十年来,我去过很多次麦积山石窟,但拜谒第四十四窟,生平只有一次殊胜的机缘。美丽端庄、恬淡微笑的西魏坐佛,有着脱俗的仪容和正大的仪表,庄严如法,安详自在。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
(节选自《散文》2014年第4期)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第四十四窟主佛像,先工笔细描写它的高度、手形、坐姿、装束等基本特征,再写它的微笑,形神兼备。
B.第五自然段交代这尊微笑佛像的原型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她被废掉后来到秦州,但仍难逃厄运,最后被逼自尽。
C.文中讲述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是为了突出佛教中国化后,无论是佛像女性化还是女性的地位在北方民族都普遍得以体现。
D.文章写法灵活,开头描写精雕细刻,以微笑为线,贯穿起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印度的材料,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交替运用。
5.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6.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6分)
【答案】
4.C
5.①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节奏徐缓有致。②用词精当。“荡漾”一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微笑”带给麦积山和游客的影响。③以此句做结,收束有力,呼应前文,引人思考,升华主题。    
6.①从审美角看,“微笑”是对西魏雕塑艺术具有很高成就的诠释;②从历史角度看,“微笑”是对乙弗氏为国献身的奉献精神的赞许;③从人伦角度看,“微笑“是武都王对母亲至孝之心的体现。④从价值观角度看,“微笑”是对佛像艺术理念从高贵走向平凡、从男性化转向女性化实践的认可。
【解析】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在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佛陀,作者抓住佛陀的笑意使用“荡漾”一词进行刻画,“荡漾”意思是“飘荡”“起伏波动”,此处是说佛陀的微笑给麦积山以及来此的游客带来的影响,“荡漾”让这影响有了形态之感,这是从用词的角度品味;从句式的角度来看,划线句有长句,如“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有短句,如“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句式使用非常灵活;从句子所在的位置来看,这句话处于文章的结尾,“笑意”与上文以及标题“西魏的微笑”呼应,收束全篇,升华主题。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设题句处于文章的结尾,故可以先从结尾的作用上考虑,然后分析该句所写的内容,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分析。
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这是针对散文的标题设题。要求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这就需要考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分析挖掘。首先理解“微笑”的表层意,“西魏的微笑”指的是“西魏的雕像”呈现出的状态,然后到文中圈出写“微笑”的内容,结合“微笑”的对象以及传递出的情感分析其意蕴。“微笑”本指人的笑容,从文中来看,第二段“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和微翘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间生动起来”,此处的“微笑”是对西魏雕塑艺术成就的诠释;如第五段对乙弗氏的介绍中让我们感受到此处的“微笑”是对乙弗氏为国献身的奉献精神的赞许;如第六段“普遍的说法是,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此处的“微笑”是武都王对母亲至孝之心的体现;如倒数第二段“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此处的“微笑”是对佛像艺术理念从高贵走向平凡、从男性化转向女性化实践的认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洋县青年路小学3所学校入选。至此,我市已有5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图一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图二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子”,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浪费水电;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爱,尊师爱生。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故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属于理念及文化的内核、本质的“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C.近年来,虽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实践中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
D.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只是比赛拿奖,校园文化活动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材料一侧重介绍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分别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材料二表明,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较少,这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瓶颈;被调查教师都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
C.材料三认为,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教育。
E.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从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总结反思、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整合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等角度,来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9.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7.D
8.AC
9.①思想理念方面:要“道”“术”并重,找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大力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②课程设置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③师资培养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④资金保障方面:筹集专项资金,利用网络资源,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实现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不只是”曲解文意,原文“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
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原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并分别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曲解文意。C项,“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错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B.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C.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D.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隋唐以后简称“辅”。
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C.哀帝的“哀”是公谥。公谥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
D.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两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彪痛恨隗嚣的狂言,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用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因此避走河西。
B.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他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他一起商议的,窦融据实禀报。皇帝早就听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11周测语文(文)试题』  下一个『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二语文(全国卷Ⅰ)(B卷)(含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