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第八次周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第八次周测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级第八次语文周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称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B.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左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试题预览
2017级第八次语文周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称 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
  B.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左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字典是《康熙字典》,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乐府双璧”指《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词》,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史记》《资治通鉴》被称为史学双璧。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才能对有关社会安定和人民生
活安定的问题提出真知灼见的正确意见。
  ②想要收获漂亮的语文成绩,就要和语文长相厮守,不离不弃。常学不懈,必定功不唐捐。 
  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写明月和相思的诗文可谓罄竹难书,我却
独爱此两句。
  ④国家没有统一制定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
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鱼龙混杂。
  ⑤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
指正。
  ⑥小说家就像修行的人,虽然穿梭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
感,不管事态如何变幻,他们都安之若素。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 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走笔蛇龙、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刚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54年出生的清河镇木版年画第21代传人王圣亮,脸庞瘦削,头发稀疏,与当地农民别无二致,但每当和记者谈到木版年画时,他就显得很健谈。
  ②出游之前,看看百度热力图便能知道哪里人满为患、哪里万人空巷,避免仅在看过旅行攻略后就出发、却发现看海变成看人海的尴尬。
  ③他多次跑省、县有关部门,上下其手,发动单位力量,筹措项目资金,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立即启动了16公里村道延伸建设工程。
  ④我国对文化的传承态度不应是胶柱鼓瑟,而应是尊重文化传统,注重社会实际,注 重变通、创新、开放、多元,注重在基础上的传承。
  ⑤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⑥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A. ①③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指挥下,绵阳警方经过努力,一个涉及全国31个省市的专业盗骗汽车团伙被成功打掉,挽回经济损失9814万元。
   B.西部计划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西部,并安心地从事志愿服务,是西部计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C.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D.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合理把握开发节奏,坚决严禁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严控违章建设,严加防范炒地炒房等投机行为。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B.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C.在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身上,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更突出,看待世界也更加宽容。
  D.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B.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C.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D.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22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
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
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 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9.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洵游学四方                     游:求学
  B. 属文日数千言                     属:撰写
  C. 上表以谢                           谢:谢恩
  D. 相从溪山间                        相:偏指一方,相当于“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 /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
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C . 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
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 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 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仅在杭州任职一次,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分)      
(2)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5分)
三.依提供的情景补 写句子。(4分)
14.在《诗经•氓》中女子倾诉自己从早到晚、终日操劳的两句诗是“                            ,                       。”
15.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自己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的两个句子是:“                           ,                               。”
 
语文第八次周测答案
1. B(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2.C 
【解析】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与后文正确意见重复。功不唐捐,表示功夫不会白白的抛弃。唐,徒然,白白的;捐,舍弃。使用正确罄竹难书:贬义词。情感色彩错。多用于自谦。鱼龙混杂: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此处应该用鱼目混珠。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安之若素: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3.B
【解析】①浩如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此处成语用于表示当地传统文化典籍十分丰富,成语使用正确。②刮目相看: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此处成语不合语境,被误用来形容观众们欣赏小香玉的表演,句中并没有观众们用新眼光欣赏他的意思,成语使用不正确。③一言九鼎:形容言语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作用。此处成语不合语境,被误用来形容藏族姑娘卓玛的诚信精神,成语使用不正确。④按图索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此处成语用来形容公安人员按照调查所得线索捉拿在逃人员,成语使用正确。⑤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此处成语用来形容书法作品流畅飘逸,成语使用正确。⑥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此处成语望文生义,被误用来形容春天到了冰雪融化,成语使用不正确。
 4.B
【解析】①别无二致:指区分不出两者酌差别,指两者完全一致。正确。②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卅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错用。③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错用。④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正确。⑤金瓯无缺: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金瓯没有残缺。比喻国土完整。望文生义,不恰当。⑥不一而 足: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是不止出现一次。正确。
5.C
【解析】(A中途易辙,将“经过”放在绵阳之前;B缺少成分“并”后加“让他们”;D搭配不当,“违章建设”要“严禁”)
6.D
【解析】A项,句式杂糅,“根据……调查”“……调查显示”,两种说法保留一种;B项,主客颠倒,应说外国人对中国的饺子也充满……;(也充满了另外国人难以抗拒的诱惑或者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外国人对中国的饺子的诱惑也能以抗拒。)C项,搭配不当,“推动”和“收益”搭配不当,将“推动”改为“促使”。 
7.A
【解析】B.结构混乱,删去“看”。C.成分残缺,删去“在” “身上”。D.搭配不当,将“开创”改为“取得”。
8.D
【解析】A.语序不当,将“依然坚强”移到“那些生命”前作定语。 B.缺宾语,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特色的风格;C.项并列不当,基础能源包括石油、铁矿石。改为石油、铁矿石等基础能源;.
9.D(相:相互,一起。)
10.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 效命。”)
11. B(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12.D(不是任职一次,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13.(1)苏 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译出大意给1分,“庐”“分堵”“卒”“全”四处各1分。)
(2)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
(译出大意给1分,“再”“莅”“有德于民”“祝”四处各1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 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谏,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 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 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 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 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1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5.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61.240.237.20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高中联合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