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6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6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重点班6月份学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
试题预览
高一重点班6月份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 《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与音乐毫无关系的语言文学作品了。
D.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片段,完成4-6题。
孔明大惊曰:“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 “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邻,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邻,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日:“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邻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分付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郁城;若得郁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次日天明,张邻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4.对马谡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马谡说:“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说明其不能
识到街亭乃汉中咽喉,盲目自大,轻视魏国。
B.“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说明马谡熟读兵书,深谙用兵之道,街亭失守不过是“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之故。
C.布置街亭防守之务,马谡云“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马谡之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暴露无遗。
D.当司马懿大军围山之时,马谡杀二将以正军心;见事不妙改攻为守;蜀军不听指挥,“谡大怒,自杀二将”以正军心。可以看出马谡还是有一些魄力和军事才干的。
E.“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说明马谡临机应变,同时也预料到诸葛亮一定早有准备,必定会调兵援救。
5.作者是怎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马谡这一人物形象的?(5分)
6.蜀国街亭一战失利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段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周汝昌的家在北京城东红庙,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这一带全部是老式的居民楼,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自1979年开始,周汝昌就居住于此。屋内陈设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
每天上午,是周汝昌一天之中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段。一般,他会让儿女们先为他读读报,稍加思考后,他开始口述。
本刊记者的探访就选在这个时段。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年近百岁的老人思路清晰,反应极为敏捷。每每答完一段,他都特意地大声说一句“谢谢”。
一谈起《红楼梦》,老人就显现出极好的兴致,念出“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一句诗时,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刚提及最新的著作(《红楼新境》),周汝昌就兴之所至地为本刊记者口占一绝:
《红楼新境》境何如?深胜浅浮细胜粗。甚解不求谁解味,四面歧路更同途
《瞭望东方周刊》:新书取名《红楼新境》,是说您的研究又有了新成果吗?
周汝昌:如果说有石破天惊的大发现,那就太狂妄了。我只想借新书表达自己的一个愿望: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红学推上一层楼,开创新的局面。
《瞭望东方周刊》: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
周汝昌: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思想、头绪,可以说文思泉涌,总是有新想法、有新的思考。我行动不便,听不清、看不见。因为不能“外看”,所以“内视”特别好,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假设、揣摩,我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出来。如果让这些随着烟云化为乌有,我觉得挺可惜的,所以决定还是写出来。
《瞭望东方周刊》:这样写书是不是异常艰苦?
周汝昌:最麻烦的问题是,我没有助手,只能靠儿女帮我记录、整理。他们累得够呛,每天往返几个小时过来照顾我。到了我这里,还有很多电话、邮件、各种杂务等着,有时候可能连一个字都写不了。我这本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书里的语言表达水平、行文结构都不是如我所愿的。
《瞭望东方周刊》:在新书中,您特意将林黛玉所作的三篇长歌行集纳成“谁怜咏絮才”的专栏,用意何在?
周汝昌:我曾把整部《红楼梦》的大结构分为三个方面来解说,即家亡、人散、诗格局。我接触《红楼梦》时年龄很小,看不懂也读不下去,直到15岁读初中时,买到本廉价的铅字排印本《红楼梦》,这才比较认真地细读下去,而真正读入的还是诗词。我觉得这些诗词写得真美,很快几乎就能背诵下来。同时我偷着尝试写到自己的诗词里,当时学作的诗大多忘了,只记得有两句:“春风传意水传愁,花自飘零水自流。”
直到今天我写这本新书时,还专为林黛玉的三篇长歌行设立一个专栏。可见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三篇长歌行在我心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变。
我原计划把《红楼梦》里的诗、书、画、礼、乐、禅、道、情等分别作为几个大篇章,写一本正规的学术书,阐述《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发展的关系,但一直未能如愿在这本新书里,我只是把长歌行作“引子”,摆在这里让读者先了解一下。
“引子”的作用是要告诉读者,《红楼梦》的中心是大观园,而大观园的真正命脉是沁芳溪,“沁芳”二字才是《红楼梦》全部之核心。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这么说?
周汝昌:专栏的第一篇是解说《葬花吟》,它是《红楼梦》的灵魂、命脉。作者的感情对着落花和流水触景伤情流露出来,却寄托了无限的愁绪。花与水的相连,是人们对于良辰美景、美好人生容易逝去的感怀。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写“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把一个古代少女孤独寂寞的心心情展现得无以复加。我突然悟到,哎呀!“沁芳”就是“水流红”,“芳”者不就是把“花落水流红”这五个字又浓缩了吗?这又比王实甫的曲文更加简净、丰厚,令人咀嚼,玩味无穷。
我对“沁芳”的感悟可以用一首小诗来总结:
残春无语怨东风,万点飞花锦绣重。一展西厢心已醉,沁芳原是水流红。
《瞭望东方周刊》:在新书中,您讲到对林黛玉的《桃花行》仍有许多不解之处“不解”在哪呢?
周汝昌:我读《桃花行》总有一种意外惊奇之感,不解之点甚多。例如《葬花吟》中有“落絮轻沾扑绣帘”,那时节正是桃飘李飞,和“帘”没有交涉。这时突然出现了“桃花帘”这个新名目,所以感到意外。
里面有一处是写女诗人的梦境,讲她竟然跨出了小院的院门,来到了一处有许多桃花的所在,“桃花落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这诗篇幅不算太长,却有好几个层次的“进程”,且都是很少进到的境界,谁也没有料到她下面忽然接上的是“雾裹烟封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这两句十四字,可把我惊到了。
小院以外的“桃花落叶乱纷纷”够多了,但也绝对够不上一万株呀!可这一疑点却也是全篇的转折点,这十四个字没有再加发挥,很快又回到诗的前面去了,且回到的不是小院却是卧室:“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蘸影胭脂冷。”
这又如何理解呢?唯一的可能就是方才的那十四个字乃是女诗人的一种梦境。这个梦境如何解说暂且放下,她从梦中醒来,丫环已经送来水来,要她起床梳洗打扮。她低头一看,胭脂都把盆染红了,随之就有了“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瞭望东方周刊》:今天已经很难有人像您这样来研读《红楼梦》了吧?
周汝昌:毛泽东主席说《红楼梦》看一遍不行,最少要看三遍,后来又说“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依拙见,如果离开《红楼梦》研究的四大分支(曹学、版本学、脂学和探佚学),想读懂《红楼梦》是五十遍还是五百遍都不确定了,你可能再看多少遍都无济于事。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说你弄了60年,对“红学”才有点信心,别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潜心研究,就不能懂《红楼梦》了吗?这样的话问得语重心长!要想读懂《红楼梦》可见是个大难事啊。就像你所问的那样,说明你对红学的未来充满担心。
周汝昌:首先,没有必要忧心忡忡,我们应当对未来抱有信心。如果说永远没有读懂,或者说在未来两三百年没有人懂,那么曹雪芹枉费心血,太可怜、太可惜。我们这么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读懂,这能信吗?
第二,也要承认此事之难。否则毛主席怎么会说出那样的话呢?这绝非偶然现象,要耐心等待。古人说,“凤乌至,圣人出”,凤凰出来是最大的吉祥象征,可多少年才有一次这样的情形呢?!三年吗?五年吗?这问题可就大了。
(节选自《瞭望东方周刊》,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汝昌的家在北京城东红庙一套普通的三居室,房屋老旧,屋内陈设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
B.周汝昌的新书取名《红楼新境》,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研究取得了石破天惊的大发现,能够把红学推上一层楼,开创新的局面。
C.周汝昌在创作《红楼新境》的时候身体不好、没有助手、杂务缠身,虽有儿女帮忙,但对书里的语言表达水平、行文结构都不是很满意。
D.周汝昌在《红楼新境》中专为林黛玉的三篇长歌行设立一个“谁怜咏絮才”专栏,可见这三篇长歌行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变。
8.下列对访谈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周汝昌虽然接触《红楼梦》时年龄很小,但由于家里很穷,直到15岁读初中时才能买到一本廉价的铅字排印本《红楼梦》,这才比较认真地细读下去。
B.在《红楼梦》诗句当中,“春风传意水传愁,花自飘零水自流。”对幼年周汝昌的影响最大,他至今还记得。
C.周汝昌把长歌行作“引子”,是要告诉读者,《红楼梦》的中心是大观园,而大观园的真正命脉是沁芳溪,“沁芳”二字才是《红楼梦》全部之核心。
D.周汝昌通过“沁芳”和“水流红”的比较,认为“沁芳”就是“花落水流红”的浓缩。王实甫写得已经很好了,曹雪芹更胜一筹。
E.“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据周汝昌推断应该是林黛玉的一种梦境。
9.通过阅读这篇访谈,你认为周汝昌在研究《红楼梦》方面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10.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C.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D.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物理性命之学”系指有关“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以及人生性命的学说”。
B.“及执亲丧,哀毁尽礼”是说到了他的至亲去世的时候,他尽力守丧,哀伤过度导致身体毁伤。
C.“投劾”是指官员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这是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D.“赠秘书省著作郎”是指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的官职,“赐谥康节”是指皇上追赐给他官爵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C.邵雍宽厚仁义。门生故友因新法之事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应该尽己之力让老百姓多受一分恩赐。
D.邵雍不重名利。嘉祐时,皇帝下诏求贤才,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前后两次推举他任同一官职,结果他都坚决推辞,称病不赴任。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
(2)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选自《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当时苏轼62岁,被贬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市)通判。②邹同庆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谗人蔽君,忠直见谤。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借《庄子•齐物论》的典故,以梦喻世事,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B.上片“新凉”二字与下片的“中秋”呼应,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含有无限惋惜和悲叹。
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寒”与本词中的“凉”,都意在以节候之“清寒”,反衬世间真情值得留恋。
D.过片中,“酒贱”源自词人谪居期间经济的贫困,“客少”主要是因为词人被贬在外,远离亲友,以及贫困的处境。
E.苏轼是宋代豪放词的大家,然而这首词却包含哀怨隐忍的心绪,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
15.本词中蕴含着词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请分别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念奴娇•赤壁怀古》)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定风波》)
(3)       ,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元嘉草草,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辛苦十余载,通过高考检验自己,是所有莘莘学子都要经历的大事,但有人却动起了歪脑筋,妄想通过所谓“助考设备”拔高成绩。
②参加本届歌手大赛的选手水平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今晚登台亮相的两组选手嗓音条件很好,感情真挚,演唱水平半斤八两。
③经过一整年的艰苦努力,研究将要成功,但老教授告诫大家,实验越是接近尾声,越要谨慎小心,任何一个小小的误差,都会功败垂成。
④昨晚儿子又是到天亮才回来,这已是惯了的,他本来不以为意,但此时正因投资失败到破产的他,却突然满肚子不舒服了。
⑤俄罗斯侦破专家建议,破获“920毒物袭击案”的当务之急是查找制造白色粉末的的来源,而不是盲目地去围堵浩如烟海的各种邮件。
⑥机缘巧合,他又演上了小生,因为小生演员奇缺,他在京剧团里的地位居然扶摇直上,近来竟有两三个挑大梁的旦角约他配戏。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美国26日从加利福尼亚州试射了以平壤为假想打击目标的“民兵”III型洲际弹道导弹,是美国第三代地地战略核导弹,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极高。
B.4月29日12时5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6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