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2次阶段检测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2次阶段检测语文试卷(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二语文卷命题人:联系电话:审核人: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
试题预览
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高二语文卷
命题人:     联系电话:    审核人: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最要依据。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
C.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D.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辨析了改革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衡的矛盾。
B.第四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例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D.文章从需求不平衡、追求品质、整体发展、公平分配等四个维度解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
B.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C.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D.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 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 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5.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5]5号)“三个文件”的研制和出台,填补了艺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质量,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资料选自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答记者问)
     材料二:
  《测评办法》明确,艺术测评将以分数形式呈现,由三个等级组成,其中基础指标占40分;学业指标50分;发展指标20分,加分项目10分。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此外,音乐、美术课的出勤率,也将是艺术素质测评的考核内容。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学校必须如实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测评结果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正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随意,看不出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也疏于监督。评价基本就是针对每个学生在课堂及课外的表现写个性化的评语。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有关。测评指标体系虽已出台,但其中所包含的基础指标、学业指标以及发展指标其实都缺少具体的规范化方案。“测评分数并不一定能如实反映孩子们的艺术造诣和水平,很多有想法或者有潜力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分数高的。”
  另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对于学生们的升学是否真的有影响?据西城区一位学生指导中心的教师透露,她曾参加过和高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座谈,“高校说他们不相信这个东西。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之中确实有水分。”(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自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名单至今,艺术素质测评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快两年时间,基于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统一思想认识、澄清测评理念是测评工作的重中之重。
  施行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初衷与目的,是想通过素质测评这一杠杆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一方面推动艺术教育落后地区和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促进艺术教育开展较好或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和学校提升艺术教育发展水平,让学生享受到更优质和更丰富的艺术教育。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不是为了评估学校,不是为了考核校长,也不是为了考评老师,更不是为了考试学生,这类的考核评估如果只是获得一个结论,却不能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起到任何作用,那除了耗费人力物力之外,恐怕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了,甚至还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当然,如果这类的考评与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从而形成倒逼机制而让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学校艺术教育,那么,这样的考核某种意义上又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推进手段。
  艺术素质测评能否整体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或更好的艺术教育,在每年进行的常态化测评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才是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摘编自《课程 教材 教法》2017年7期)
7.下列关于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意义与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B.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推动艺术教育落后地区和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
C.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分数分级设定,将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
D.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以素质评价杠杆推动美育教学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或更好的艺术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意义重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艺术测评依据多样化,但测评指标体系中的一些指标缺少具体的规范化方案,评价非常随意,而影响到评价的信度。
B.中小学生艺术测评结果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目前对高校录取影响不大。
C.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有关,以致目前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随意,标准不统一。
D.如果中小学生艺术测评的考评与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就能促成倒逼机制而让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E.艺术素质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落在推进学校工作和提高学生素质两个层面上。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应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解决目前困难。(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林聪,字季聪,宁德人。正统四年进士。景泰元年进都给事中。时方多故,聪慷慨论事,无所讳。中官单增督京营有宠,朝士稍忤者辄遭辱。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聪发其奸,下诏狱,获宥,增自是不敢肆。
  四年春,上言夺情非令典,请永除其令。帝纳之。正统中,福建银场额重,民不堪。聪恐生变,请轻之,时弗能用,已果大乱。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先是,吏部尚书何文渊以聪言下狱,致仕去。吏部除副使罗篪为按察使,参政李辂、佥事陈永为布政使。聪疏争之,并言山西布政使王瑛老,宜罢。篪等遂还故官,瑛致仕。
  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诸司惮聪风裁,聪所言,无敢不奉行者,吏部尤甚。英宗复辟,拜左佥都御史,出振山东饥,活饥民百四十五万。还进右副都御史,以便宜,擒戮渠魁数人,余悉解散。母忧起复,再辞,不许。天顺四年,曹钦反。将士妄杀,至割乞儿首报功,市人不敢出户。聪署院事,急令获贼者必生致,滥杀为止。
  成化七年代王越巡抚大同。岁余,遇疾致仕。再岁,以故官起掌南院。前掌院多不乐御史言事,聪独奖励之。或咎聪,聪曰:“己既不言,又禁他人言,可乎?”十三年秋,召拜刑部尚书,寻加太子少保。聪以旧德召用,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时望益峻。十五年,偕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按辽东失事状。直庇巡抚陈钺,聪不能争,论者惜焉。十八年乞归不得,卒于位,年六十八。赠少保,谥庄敏。
  聪为谏官,严重不可犯。实恂恂和易,以故不肖者畏之,而贤者多乐就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   /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B.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C.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D.御史白仲贤以久次/擢广东按察使/聪言仲贤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吏部/聪劾之/遂改工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也可指       
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夺情:又称夺情起复,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时常发生在战场将士身上。也指减少居丧期间的哀痛之情。
C.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也可意指恢复。明英宗曾亲征瓦刺被俘,京师别立代宗;英宗还朝,被尊为太上皇。后其发动政变,复位为帝。
D.致仕:意为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古人“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林聪仗义执言。不少佞臣因之下狱或贬官。林聪勇于发现单增家奴仆的罪行,并将奴仆关进 
诏狱;他极力上奏反对罗篪等人的升职,最终使之回到以前所居官职。
B.林聪体恤百姓。福建银税繁重,他屡次请减;山东发生饥荒,他赈救百姓。朝廷平定曹钦叛乱时,有将士滥杀无辜,屠戮乞儿,斩首报功,他予以坚决制止。
C.林聪刚正不阿。各部门官员都忌惮他;他所说的话,没有敢不执行的人,吏部尤其严重。为人不严而肃,担任谏官,从来不犯严重的错误,贤德之人喜欢接近他。
D.林聪宽厚平易。进升右副都御史后,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决断,只捕杀作乱之人的首领,其余人等全都放归生路;查究辽东事时,庇护巡抚陈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拜左佥都御史,出振山东饥,活饥民百四十五万。(5分)
(2)聪以旧德召用,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时望益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临江仙
五代•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上阙开头描述行远之人饮罢饯行酒,辞别亲故西去的情景,作者感慨身世, 自比“飘蓬”,为全词定下凄凉悲苦的基调。
B.“长恨”道出“饮散”“去”并非首次,“烟柳渐重重”想象离后之景,写出行远之人频频回顾不见送别之人的情状,衬托出了行人心中的迷惘。
C. 作者善用意象表达情感,上阙“孤雁”可视为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面对离别的心中冷意,但“暮天红”写出夕阳美景,隐含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D.“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以设问的手法,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
E.综观全词,一个“愁”字贯穿全篇,本词语言典雅蕴藉,情感真切隽永,耐人寻味,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15. 清代词人贺裳《皱水轩词荃》评论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不言愁而愁自见”。请结合下阕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在《劝学》中通过“                            ,                          ”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出“空想不如学习”的道理。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八个字描摹出曹操当年创作《短歌行》时的情景。
(3)苏轼在《定风波》中用“                         ” 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两位来自台湾的艺术家虽有着不同的绘画形式与绘画风格,但都力透纸背地展现了强烈的当代性艺术。
②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给人如坐春风的感觉。
③中医可以坚持自己的理论,但不能搞欺骗,不能夸大疗效,甚至杜撰出子虚乌有的东西。
④山东省高院二审认定“辱母杀人案”于欢构成故意伤害罪,因其行为具有防卫性质,罪不容诛,将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5年。
⑤天津红桥区的“老顽童”体操队员们虽然平均年龄65岁,在舞台上却能将“卧鱼”“蝎子倒立”等高难度动作挥洒自如,引得观众阵阵叫好。
⑥针对韩国总统文在寅有意进一步扩增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新华社批评文在寅政府在 “萨德”问题上反复无常,首鼠两端。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日前,省公安局与海关联合破获了一起特大的香烟制假贩假案件,摧毁了涉及10余个省的香烟制假贩假犯罪网络和25名犯罪嫌疑人。
B.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对关于自己的谣言深恶痛绝,也会对关于他人、社会、国家的谣言坚决说不,这是微博良性发展的大气候。
C.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娱乐节目的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毕竟,这些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媚俗需求。
D.根据这项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两百七十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六项分别是:汉语、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
19.下列加点的字的字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阻遏è          颓圮pǐ          漫朔sù         夜缒而出zhuì
B.长篙gāo         虱子shī         叱骂chì        创伤chuànɡ
C.犒劳kào         扭怩niǔ         濡湿rú         船舸gě
D.隽永juàn        淬火cuì         河畔pàn        游说shuì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_____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_____              。所以,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_____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21.下面是三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其中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6分)
(1)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将于2017年12月15日截稿,请各位同学尽快将你们的文章交给老师,过时不候。(竞赛通知)
(2)冬天已过,云南即将迎来旅游的旺季。在这里,我谨代表单位向鄙省发来贺电,预祝新的一年云南旅游业节节攀升,再创佳绩。(祝福信息)
(3)据报道,2016年共有362位民警在工作中丧命,4913人负伤。对此,公安部表示,警察的执法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的支持。(时事新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圈子”一词,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用得多的并非其本义——“圆而中空的平面形或环形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而是其比喻义。其含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①指说话做事不直接,绕弯子。如“兜圈子”“绕圈子”等。 
②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如“朋友圈”“演艺圈”等。 
③人们活动的范围界限。
从作文的角度来看,后两种意思更有思考的意义。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玉溪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