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下学期五月月考试题语文(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课内古诗文阅读(40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是()(3分)①吾将买田而归老焉②旦视而暮抚③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④端章甫⑤爪其肤以验其
试题预览
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二下学期五月月考试题
语   文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课内古诗文阅读(40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是(     )(3分)
①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②旦视而暮抚  ③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④端章甫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初不自贵重  ⑦名我固当  ⑧驼业种树 
⑨非有能硕茂之也    ⑩函梁君臣之首
A.①/②/③④⑤⑦⑧⑩/⑥/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⑦⑩/⑥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⑦⑧⑩/⑥/⑨
2.从特殊句式的角度,下列短句分类正确的是(     )(3分)
①可使有勇  ②足相蹑于其门  ③其又何尤  ④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⑤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⑦故不我若也 
⑧从嫂归葬河阳  ⑨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⑩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A.①⑥⑧/②④⑨/③⑦/⑤⑩      B.①/⑥⑧/②⑤⑨/③⑦/④⑩
    C.①⑥⑧/②⑨/③⑦/④⑤⑩      D.①/⑥⑧/②⑤⑨/③/⑦/④⑩
3.下列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3分)
A.“长人者好烦其令”中的“人”即“民”,因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称。避讳,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和尊长的名字。
B.唐“吴中四士”之一张若虚根据乐府旧题《清商曲•吴声歌》创作《春江花月夜》,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C.宗庙会同,“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之事即指祭祀祖先。会,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同,指诸侯相见。
D.“千乘之国”中的“乘”即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为一乘。千乘之国即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4.指出下列短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与可没于陈州   通   ,      。 (2)早缫而绪   通   ,       。
(3)少纵则逝       通   ,      。
5.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3分)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分)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雁门太守行》中“              ,              ”抒发将士誓死报国的壮志雄心。
(2)《夜雨寄北》中李商隐想象回到家乡与亲人秉烛夜谈的诗句是“              ,              ”。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生”与“义”产生冲突时,应当做到“              ,              ”。
(4)《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进行了探索疑问的两句是“              ,              ”。
(5)《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明天地自然间绚烂美丽的春景对诗人有着极大吸引力的句子是“              ,              ”。

(三)课内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7.(3分)下列对课内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的开篇鲍照运用比兴手法,以“水”喻人生,将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因门第高下而产生的不同命运。
B.《蜀相》颔联杜甫借描绘碧草春色、黄鹂啼鸣,来展现丞相祠堂环境清新、景色秀美,从而展现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与感怀。
C.《虞美人》结尾运用比喻手法,用满江春水比喻满腹愁恨,显示出李煜亡国愁恨的悠长深远与汹涌翻腾。
D.《书愤》颈联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以表年轻时捍卫国家的心志,“空”字却表达出诗人直到年老都未能实现心愿的无奈愤懑。
8.(4分)《春江花月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由对                    的描绘,引发出对                   的哲理思考。第二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尾,想象描写              之间的两地                之情。情、景、理水乳交融,优美深邃。
(四)文体常识(本题共1小题,5分)
9.(5分)唐代骈体文的双璧是初唐王勃的《         》和         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唐时期,        、        等人批判骈俪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             ”。
二、课外古诗文阅读(30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二)课外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以下文章,完成16~18题。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
朱光潜
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廿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这两句诗的佳妙究竟何在呢?前几天接得丐尊先生的信说:“近来颇有志于文章鉴赏法。昨与友人谈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大家都觉得好。究竟好在何处?有什么理由可说:苦思一夜,未获解答。” 
这封信引起我重新思索,我始终相信“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各人各时各地的经验,学问和心性不同,对于某一首诗所见到的也自然不能一致。这就是说,欣赏大半是主观的,创造的。我现在姑且把我在此时此地所见到的写下来就正于丐尊先生以及一般爱诗者。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人到底是怕凄凉的,要求伴侣的。曲终了,人去了,我们一霎时以前所游目骋怀的世界,猛然间好像从脚底倒塌去了。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转眼间我们看到江上青峰,好像又找到另一个可亲的伴侣,另一个可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远是在那里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种风味似之。不仅如此,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这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这妩媚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的因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  
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以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是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作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serenity)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形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江上这几排青山和它们所托根的大地不是一切生灵的慈母么?在人的原始意识中大地和慈母是一样亲切的。“来自灰尘,归于灰尘”也还是一种不朽。到了最后,人散了,曲终了,我们还可以寄怀于江上那几排青山,在它们所显示的永恒生命之流里安息。 
 (选自《朱光潜全集》)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原本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展现了凄凉寂寞的情感,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情趣相似,一见就能了然。
B.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并能将这些感情由诗表达出来,产生一种醇朴的韵味。
C.作者认为陶潜的诗作多饱含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情趣,比起有些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屈原、阮籍等,他更加伟大。 
D.作者认为各人的经验,学问、心性不同,对于某一首诗的理解不同很正常,因此对诗歌的品味没有正误之分。
E.本文为答夏丏尊的信中疑问而作,旁征博引,语言浅近清新,展现出作者对学术问题讨论所持的从容谦逊之态。
17.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诗有哪些佳妙之处?(4分)
                                                                    

18.这是一篇文艺评论随笔。请结合全文,赏析结尾划线语句的作用。(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就我们国有文化企业而言,越是面向全球、走向国际,我们文化企业的航船就越能劈风斩浪,扬帆远航。
②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整装待发,资本在窥探风口、市场在研判估值、学界在厘清规则,而人类,最关切的问题还是风雨同舟的“命运”。
③“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论断,决非哗众取宠,亦非骇人听闻。
④在莫衷一是时定分止争,在风险挑战面前挺身而出,在杂音噪音的干扰中勇往直前,是时代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
⑤精准扶贫就该多些“感同身受”,真心希望类似“同吃同住”的做法能更多一些、普遍一些,或许扶贫工作就将事倍功半。
⑥杨洁导演带领的《西游记》拍摄团队的艺术奉献精神不会伴着时光流逝而失却,只会历久弥新,成为我们广大青年永恒的精神坐标,指引着我们砥砺前行。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有一大批懂传统文化、懂传统文化教育的好老师。
B.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既要体现时代精神,也要结合党的艰苦奋斗历史,从而不断从“红船精神”中汲取创新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和奉献的力量。
C.在广纳贤才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各领域人才,真正实现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D.电影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电影内容的创新,也改变着电影内容的传播方式,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21.下面材料是某学生向老师请假的话。下列选项中,老师最得体的回答是(3分)(  )
一学生向班主任请假说:“老师,您看我已经请过好几次假了,但我今天真的又有急事,您能不能容许我再请一次假。”
A.你真不像话,老是请假,到底是真的有事还是没有?
B.有急事请假是能够理解的,但次数太多就不合适了。
C.你请假太多次,这次还是请你爸爸或妈妈来一下吧。
D.算了吧,你都知道已经请过好几次假了,不合适吧。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我国戏剧中的“丑角”,①                            ,有忠厚老实的,也有尖刁促狭的,是戏曲中表现面最广泛的行当。诚然,多数的丑角②                            ,似乎丑人都是坏人,但是,丑陋的人物类型中也有属于值得表彰的好人,也有厚道本分的丑角,如《盔甲》中的时迁。我国的戏曲是一种唯美的艺术形态,美始终是其一贯追求的目标。但是,没有丑,也就没有美,③                          ,美的表现必须以丑的衬托来实现,所以丑角在戏曲领域中具有特殊的功能。

【参考答案】
1.D
2.A
3.C
4.指出下列短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与可没于陈州  没通殁,逝世(2)早缫而绪 而通尔,你的。
(3)少纵则逝      少通稍,稍微。
5.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3分)我心里已经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却不能这样做,是因为内外不统一,心手不相呼应,是不学的过错。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分) 我不能让树木长寿并且结果多,只是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充分发展罢了
6.(1)《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将士誓死报国的壮志雄心。
(2)《夜雨寄北》中李商隐想象回到家乡与亲人秉烛夜谈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生”与“义”产生冲突时,应当做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进行了探索疑问的两句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明天地自然间绚烂美丽的春景对诗人有着极大吸引力的句子是“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7.B
8.(4分)《春江花月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第二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尾,想象描写游子和思妇之间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情、景、理水乳交融,优美深邃。
9.(5分)唐代骈体文的双璧是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批判骈俪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
10【答案】 C
【解析】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故答案为C。
11【答案】D 【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错误。
12【答案】B 【解析】文中没有说其中的大臣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故错误。
13【答案】(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岂、弗胜、龃龉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啖、囊示、即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14.【答案】CE
【赏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
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15.【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甘肃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  下一个『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