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莆田第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①《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
试题预览
莆田第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①《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②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③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④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⑤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⑥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⑦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 第24 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C. 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 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 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 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 “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 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 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能力。B项,强加因果,“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B项中出现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因此”,故考生应重点分析前后的因果关系当不当。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张冠李戴,选项源自文章第一段,从文中来看,“革衣服之制”的不是赵武灵王而是魏孝文帝,并且赵武灵王改制并不是为了融入汉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选项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源自第一节,从文章的内容来看,选项张冠李戴,文中说的是“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作者在语言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只有……才……”表达条件关系,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假设关系。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源自文章倒数第二段,文章里说“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如果”是假设关系,选项说成“只有……才”,变成条件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
刘建超
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岁。
梨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
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梨花白扮相俊秀,嗓音甜润,念白、唱腔、舞蹈、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如醉如痴。
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弯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
老街人歇息的早,天黑收店,吃饭睡觉。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个拉车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
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不安全。”
梨花白好生感动。说了句:“去怡心胡同。”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
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卖各种小营生的摊贩忙碌着,多半是些卖小吃、水果的。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不翻汤、浆面条、绿豆丸子汤。戏散人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许是太累了,梨花白在轻微的颠簸中闭上眼睛睡了。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些。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梨花白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吁吁,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呵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只要你有戏,多晚我都等你。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中。”
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啥都不收钱。梨花白说急了,程子就呵呵笑,说:“那中,啥时候你给我唱出戏就中了,我爱听《贵妃醉酒》。”
一个雨夜,程子送梨花白回家,发现胡同门口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程子也就没走,躲在一个屋檐下。
梨花白住的二层木楼上果然传出了动静。程子飞一般蹿过去,跑上二楼,推开了门。几个汉子满嘴酒气,梨花白单薄的身子缩在床角发抖。
几个痞子对程子来搅和他们的好事极其恼怒,三五下就把程子打翻在地。程子满脸是血,依然倔强地站起来。
痞子头儿说:“看来你真是想逞能了。那我成全你,今天我要不了女的就要你。你是干啥的?”
“拉车的。”
“靠腿脚吃饭啊。那好吧,今天我废了你的腿,就放过这个小妞。”
“咋都中,你们别欺负女娃。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拽个垫背的。”
痞子掏出了刮刀,程子的一双脚筋被他们生生挑断。
虽然那几个痞子后来被法办了,但是,程子只能坐轮椅了。
程子学了剪裁手艺,在丽京门下开了“贵妃醉裁缝店”。每天接送梨花白的是她师兄洛半城。老街人都说梨花白和她师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就是等不到他们结合的消息。
动乱的年月,剧团由造反派接管,梨花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黑苗子遭受批斗,发配到街道去扫大街。
程子转着轮椅,找到“靠边站”的洛半城,说:“我听着剧团里演李铁梅的那主嗓子不中,不洪亮。英雄李铁梅声音不洪亮咋能鼓舞咱老街人们。你和剧团头头说说,可以让梨花白伴唱,这也是接受改造,接受教育嘛。”
剧团头头觉得革命群众说得有理,就把梨花白抽回团里,在幕后为演李铁梅的演员伴唱。老街人知道后,都去听梨花白唱戏,听戏的人多了,剧团头头挺高兴。
中秋时节,梨花白发烧,嗓子不佳,她和剧团头头请假。头头瞪着三角眼不允许——中秋节快到了,要过革命化的中秋节,死了都要唱。
结果梨花白在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时,倒了嗓子。剧团头头说梨花白故意破坏,还是想着那些才子佳人。在戏园子的土台子上,不但批斗打骂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
梨花白直唱得气若游丝,昏死过去。从医院出来,梨花白彻底失音,别说唱戏,说话都如蚊子嗡嗡。洛半城气愤难平,把剧团头头狠狠揍了一通,从此不再唱戏。
一个艺人,不能唱戏,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梨花白来到了洛河边。圆月朗朗,秋水依依。梨花白的脚刚刚踏进河水,却听到洛河桥上传来《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竟然是程子。梨花白哭倒在程子怀中。
动乱过后,梨花白又回到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她退休后常常推着程子去广场听大家聚会唱戏,两人真的是发如梨花。
又是一个中秋夜。老街戏园子那座土台子上,梨花白和洛半城着装重彩,冰冷的月光下,演着《贵妃醉酒》。
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部空空的轮椅。
——(选自《市井人物•出门是江湖》)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程子专程等候梨花白并送她回家,一是因为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天又黑,他怕路上不安全,二是他想让梨花白给他唱一曲《贵妃醉酒》。
B. 城里的人都认为梨花白和她的师兄极为般配,但就是没有他们结合的消息,这是因为当时梨花白内心对程子十分愧疚。
C.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多次写到清幽的青石板路和冷冷的月光。既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D. 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是正面描写,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5. 请简要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
6. 小说中“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4. C    5. ①痴情专一,表现在他对戏曲对梨花白都很痴迷。②细心体贴,比如在送梨花白回家的路途上,小心翼翼,不想打扰梨花白休息。③吃苦耐劳,每天都送梨花白回家,不避风雨。④善良勇敢,在梨花白处于危险之时,舍命救人。⑤乐观坚韧,在腿脚残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    
6. ①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程梨二人首先因戏结识,接着二人又因戏增进了情义,后来程子的《贵妃醉酒》又挽救了梨花白的性命,最后梨花白的演绎,又再一次将二人的情感升华。②丰富了人物形象。比如文章借《贵妃醉酒》既突出了梨花白演艺技巧的高超,也突显了程子对梨花白的挚爱。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首曲子见证了他们故事的发展,也承载着他们深厚的情义。同时,这份情义也不因时代的变迁及摧残而改变。
【解析】
4. A项,程子让梨花白唱《贵妃醉酒》的要求,是在梨花白一再强调要给钱的情况下才提出的。B项,梨花白没有与师兄结合的原因,文章并没有具体给出,此项判断过于武断。D项,在刻画人物上,文章并没有出现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点睛:做关于信息筛选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题干中的有哪些段落,哪些内容,关于题干中答题指向的内容又有哪些,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
5. 本题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主要从与人物有关的情节入手。阅读文本不难发现涉及到人物性格的情节主要有:他对戏曲对梨花白都很痴迷。送梨花白回家的路途上,小心翼翼,不想打扰梨花白休息。每天都送梨花白回家,不避风雨。在梨花白处于危险之时,舍命救人。在腿脚残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所以,分析小说的情节也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6. 该题考查散文中情节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该题的指向性很明确,“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阅读全文内容,“贵妃醉酒”使程梨二人认识,并增进了情义;程子的贵妃醉酒还挽救了梨花白的性命;可见小说因“贵妃醉酒”串联,是小说的线索。其次丰富了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同时这首曲子见证了他们故事的发展,也承载着他们深厚的情义。这份情义也不因时代的变迁及摧残而改变。
点睛:本题属于鉴赏小说中重要的故事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其常见题型有:l、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回答这类习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为: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前文。5、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8、起线索作用。9、埋下伏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二、课内古诗文
7.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或师焉,或不焉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虽有槁暴    D. 句读之不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A项,“不”通“否”;B项,“受”通“授”;C项,“有”通“又”。
8. 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用心一也
④弃甲曳兵而走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③⑥⑦    D. ④⑤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④“走”古义为逃,今义为 步行 ⑤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某一方面有专才的人 ⑧“博学”古义为广泛学习 ,今义为学识渊博。所以答案为:D。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下列句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大王来何操?    D.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答案】C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七十者衣帛食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上食埃土
C. 吾从而师之                  则群聚而笑之
D. 席卷天下                    囊括四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A项,“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名词用作动词,穿;“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名词作用动词,游水。B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日”,名作状语,每天;“上食埃土”中“上”,名作状语,向上。C项,“吾从而师之”中“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则群聚而笑之”中“笑”,一般动词,嘲笑。D项,“席卷天下”中“席”,名作状语,像卷席那样;“囊括四海”中“囊”,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
点睛:对于判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考生在作答时直接将相关的文言文字词带入具体的句子中,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推断,看这个相关的文言字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充当什么成分等,有无改变它原本的词性,如果有,就说明它的词性已经被活用了。
11. 翻译下列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答案】(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2)这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的政策,使进攻和防守的形式截然不同啊!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爪牙”,爪子和牙齿;“利”,锋利;“强”,强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第二句得分点:“仁义不施……”,宾语前置句;“而”,连词,表顺承关系;“攻守之势”,进攻和防守的形式。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2. 默写
(1)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大小弦合奏时声响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一文中,揭示只要广泛学习就可以智慧明达而行为也不会有什么过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师说》中表明正确的师生关系的句子是是_________,_________。
(4)《雨霖铃》中用多种意象情景交融手法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
(5)《望海潮》中写出杭州夏秋特有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嘈嘈切切错杂弹    (2). 大珠小珠落玉盘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 师不必贤于弟子    (7). 今宵酒醒何处     (8). 杨柳岸    (9). 晓风残月    (10). 重湖叠巘清嘉     (11). 有三秋桂子    (12). 十里荷花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嘈嘈”“切切”“参省”“知明”“宵”“叠巘”“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课外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3. 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
14. 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3. “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白雁”--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    
14.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解析】
 ..................
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注意分析两种意象和诗人的思想之情的联系。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和诗后的注释等作答。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关键词语“弟妹”“各何在”分析“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结合“干戈”“衰谢”分析“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三)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