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仪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高二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苏省仪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总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诺言/偌大绚丽/炫目粗糙/干燥鞭挞/纷至沓来B.诽谤/菲薄赡养/嬗变模式/观摩犄角/积羽沉舟C.拂晓/仿佛压榨/敲诈桎梏/雇佣跛脚/居
试题预览
江苏省仪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
(总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诺言/偌大   绚丽/炫目   粗糙/干燥   鞭挞/纷至沓来 
B.诽谤/菲薄   赡养/嬗变   模式/观摩   犄角/积羽沉舟
C.拂晓/仿佛   压榨/敲诈   桎梏/雇佣   跛脚/居心叵测   
D.胸脯/蒲扇   嫉妒/忌恨   蜷缩/诠释   赝品/义愤填膺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很多老人虽然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却是明确而实在的,他们渴盼____________。
(2)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3)作家们通过心理、肖像、语言、行动等多方面的描写赋予人物生命,使之__________;读者走进作家构筑的艺术世界,与许多性格独特的人物相识。
A.手足之情         休戚相关         栩栩如生
B.天伦之乐         休戚与共         呼之欲出
C.手足之情         休戚与共         栩栩如生
D.天伦之乐         休戚相关         呼之欲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杜绝学生早上上课不再迟到的现象,学校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B.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超过七米。
C.世博会结束后,主题馆将改为标准展览场馆,与世博中心、星级酒店等一起组成能满足举办展览、承接会议需要的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
D.进入汛期后,贵州多降雨天气。3月下旬以来,全省先后出现了5次明显的降雨过程,目前全省干旱范围减轻、程度缩小,旱情得到缓解。
4、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遇到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矜:夸耀
   B.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这
   C. 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难道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树起
   D.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坐:因犯……罪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赞:介绍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无乃尔是过与
B.吾必有以重报母
C.甚矣吾不知人也
D.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6.下面对有关作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B.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人物形象,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其刻画艺术,不仅前无古人,而且成为后世史书、散文、小说、戏剧塑造人物的典范。
   C. 律诗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一般都是四联,除首联外,其余三联都要求对仗,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在诗中诗人倾诉了长期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D.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自豪地宣言: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在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人的尊严和伟大。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要成为一个创作的艺术家,除了要吸收许多知识之外,也要懂得排拒许多知识才行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因为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品才会有这样多不同的面貌。
②创作本身原来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他性。
③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极致,就需要先明白自己的极限,需要先明白自己和别人不尽相同的那一点。
④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能够达到极致的人。
⑤而因为要走向极致,所以就不可能完全跟着别人的脚步去走,更不可能在自己的一生里走完所有别人曾经走过的路。
A.①④⑤②③                      B.②④⑤③①
C.②③①⑤④                      D.①②④⑤③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①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②,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③,犹武夫④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⑤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注释】①泄庸、种、蠡:均是勾践的臣子。  ②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  ③三王:指古代的贤王。  ④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石头。  ⑤希:观望,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治:研究
B.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事:奉事
C.于是下仲舒吏,当死                  当:应当
D.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隆:尊崇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归而有忧色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仲舒以礼谊匡正                    丹不忍以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D.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使得毕使于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易王向董仲舒求教,董仲舒在回答时提到了柳下惠、五伯等人,目的是告诫易王,遵循仁义,不可施行诡诈之术。
B.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偷出了他的草稿交给皇帝,又因为董仲舒学生的失误,结果导致了董仲舒险些丢掉性命。
C.公孙弘为了打击报复董仲舒,故意向皇帝推荐董仲舒去相胶西王。董仲舒害怕惹祸上身,就借生病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D.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也非常重视董仲舒,经常派人请教于他。董仲舒死后,他的子孙都做了大官。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3分)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分)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三、诗歌鉴赏(8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⑵题
月上瓜洲 •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观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长流,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①请就词的上阕,简要分析词人“愁”的具体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词的下阕“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李白《蜀道难》)
(2)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3)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4)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5)         ▲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7)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8)仰之弥高,         ▲        。(《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乡村的光
耿立  
    (1)光是乡村的支撑,是乡村的灵魂,光是温暖的。它的脚跟无处不在,随便在哪个地方,沟渠柴垛,或者狗窝,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是它挽高了树,挽高了房檐,使乡村有了邃深和辽远。
    (2)每次回家,我都感到对老家木镇的光的不适应,走在路上,总像踩在了堆积着光的草垛上,脚步踉跄。见到它,我像做错什么似的,眼睛就低下去:春天的光发绿,夏季的光发黑,秋季的光发黄,冬天的光发红。
    (3)真的,春天的光总是如小手般,一点也不生分地抓挠我的头发衣领,浑身痒痒、燥热,它要扒掉你的衣裳。冬天的光则是懒散的,嫩嫩的,如同穿开裆裤的小孩露出的屁股,让人想摸却又不好意思。
    (4)光究竟是什么颜色,没人能弄通,那是杂乱而错综的。你分不清鸡雏和鸟雏嘴角的黄是一种肉色还是一种光。早春的柳条,晚秋的杏叶,是光把冬的光秃变得扶疏,也是光把那种蓊郁删繁就简成光秃。物候是表征,其实是光的脾气才使我们看到了颜色的各种面貌。
    (5)缘于光,木镇的一切都有了别样的韵致,即使普通如一絮棉花。在秋深的时候,冬季已在门槛外徘徊,新的被窝刚钻进去还是有点凉。你在昏昏的油灯下,把头蒙进被窝,憋住气,然后狠狠地猛吸一口——那粗布的被子上,满是姐姐或者母亲缝制的针脚,光“哗”的一下就从里头透了出来,包裹着新棉花的清香和阳光的温暖。这岂能是城里的被子所能比拟的?
    (6)没有光的黑夜,木镇是惊恐和不可知的,一切都小心翼翼。人们在那个时辰常听到孩子夜哭,那样嘹亮,顺着街筒子跑。要是狗乱吠,大概连夜空的星星也会因惊吓躲藏得无影无踪。又想起小时候的冬夜,蒙在被子里听木梆子打更的吆喝:防火防盗防蜡烛和暖棉被的火罩……
    (7)其实那是对光的吆喝,有了光,那惊恐就不会在街筒子里高一脚低一脚地跑了,那些狗也不会在柴垛上嘶嘶乱叫了。
    (8)关于光,我又想起在完小读书的时候,用靛蓝的墨水瓶,加上洋铁片做盖子,自制的一盏煤油灯。那灯发散出的光是昏黄的,把我和家里的羊投射到墙上,影子怪异。有时父亲到我住的土屋里,借助煤油灯光,将手指绞在一块儿,在墙上变换出兔子和狗的形象。这使我感受到了油灯光的神奇。我也注意到,风一过,油灯的灯苗就摇晃,父亲的影子也摇晃在了墙上,有些陶醉。
    (9)光,使人思索。若有一天木镇没有了光,那会怎么样?那些让我欣喜让我烦忧的东西还会存在吗?其它地方也和木镇一样吗?儿时的我去问父亲,父亲给难住了,说我们去问问队长吧。队长只是苦笑,觉着我们是自寻烦恼。
    (10)后来我才知道,不只木镇,天底下的乡村没有不与光发生联系的事物。犁铧下的土在光下酥软,少女的双颊在光下红润,一根草、一朵花、一声蝼蛄的叫,即使远处如逗号的黑黑的鸟巢,都与光有关。光让它显形,它就得显形,光不让它显形,它就无论如何也显形不了。光如同一个教唆者,让土地解开了怀抱,让种子不再安心地沉睡,连我家白狗的领地不再只是门扉和柴垛。
    (11)在光的明灭之中,我们还看到了地下蚯蚓对土地的低声问候、家雀伫立在屋檐的弧线、远处老人白发环绕的脑门……陡然睁开眼,光冲着你扑面而来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淌泪的冲动。
    (12)阳光养料,对于庄稼和人的意义都一样。在光的关怀下,庄稼绿了黄了,人们来了去了,年轻过,年老了。乡村的人一旦年老,就在门旁或者土墙外晒暖。所谓晒暖就是让阳光像晒粮食一样晒人:粮食一晒,内部的细菌和虫卵等坏东西就会死去;人老了,也能在阳光下吸收最后的养料。
(13)一个人一辈子能晒几次暖?谁也说不清。有的老人在晒暖的时候,脖子一梗,就安静地死去了。故去了老人的乡村,像夏季收割完麦子后剩下的麦茬地,麦子没了,阳光还在;即使连麦茬也没有了,阳光也还会在的。
(选自2013年3月2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4.请赏析第(3)段中的画线语句。(4分)


15.光给木镇带来哪些“别样的韵致”?请简要概括。(6分)


16.请分析第(9)段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17.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三国史话》楔子
吕思勉
①“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②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③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④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⑤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
⑥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⑦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 
18.简述第④段的思路。(6分)


19.就本文来看,写作《三国史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七、名著阅读(5分)
20.按要求填写《三国演义》中的人名。(2分)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        和        的一段故事。
21.简答题(3分)
《三国演义》的卷首诗《临江仙》的开头三句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你觉得这几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作文(7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们更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
























参考答案
1.B(A.nuò/ruò, xuàn, cāo/zào, tà    B.fěi, shàn, mó, jī    C.fú, zhà, gù, bǒ/pǒ    D.pú, jí/jì, quán, yàn/yīng)
2.B(手足之情:比喻兄弟的感情。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 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观上的认识和态度;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存在的关系。/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3.C(A.不合逻辑,删除“不”。B.“寿命能活”搭配不当。D.搭配不当,“减轻”与“缩小”应互换位置)
4.C  5.D
6.C.(律诗除颈联、颔联要求对仗外,首联、尾联不作要求。)
7. 答案 B
解析 题干说的是“创作”,所以,能够相衔接的应是②,据此可排除A、D两项;④⑤构成顶针,所以排除C;且④⑤是为什么,③是怎么做
8.C(应为“判罪”)
9.D(D项均为“介词,在”。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接关系;第二个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是介词,因为。)
10.C(董仲舒是接受了任命,因为惧祸,不久就辞职了。从下文“凡相两国”也可看出他是做了胶西王的相。)
11.(1)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主语补充1分,“见”“羞”“设诈”各1分)
(2)狗,猪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赈济
(“检”:制止,节约“涂”:通“途”,道路。“发”:救济,开仓赈济各1分)
(3)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悬赏我的人头,我就把这份好处送给你吧。
(购,悬赏,1分;德,好处,恩惠,1分。整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人。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他的进退形貌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之士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策问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奉事辅佐易王。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骄横,喜欢勇武。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就向您请教。”董仲舒回答说:“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问大臣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行。’他回家后面有忧虑之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去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别国为什么问到我呢?’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注重仁义。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当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头和美玉相比一样啊。”易王说:“说得好。”
董仲舒治理国家,是用《春秋》记载的灾异变化来推究阴阳错行的原因,所以求雨时,闭阳纵阴,他止雨时就闭阴纵阳。这种祈雨止涝的方法推行到江都全国,没有不随心所欲的。在这之前,辽东郡祭祀汉高祖的高庙和汉朝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先后发生火灾,董仲舒在家里推论天降火灾和人世的关系,奏章草稿写好了没有上呈。主父偃来探望董仲舒,私自看了奏章草稿,他平素就嫉妒董仲舒,便把奏章草稿偷走,上交给汉武帝。汉武帝召集了很多儒生,让他们看董仲舒的奏章草稿。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个奏章草稿是老师写的,认为非常愚昧。于是汉武帝把董仲舒交官问罪,判处死刑,汉武帝下诏赦免了他。董仲舒从此便不敢再谈论灾异变化。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书直言规谏,指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到了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专心著书。
董仲舒养病在家,朝廷如果讨论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推尊宣扬孔子,罢黜百家。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推荐茂才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董仲舒年纪大了,在家里寿终。后来他家迁往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
12. (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意对即可)
13.(1)猿猱欲度愁攀援(2)渚清沙白鸟飞回(3)唯见江心秋月白(4)只是当时已惘然(5)雕阑玉砌应犹在(6)暮霭沉沉楚天阔(7)风萧萧兮易水寒(8)钻之弥坚
14.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答通感也可,答对比不对),化抽象为具体,借用生活中常见的感受将不同季节的光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1分),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光的喜爱(1分)。
15.亲情的温暖;安全感;神奇的感觉。(每点2分)
16.承接上文对木镇的光别样韵致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天底下乡村的光的描写(由点到面),引发作者对光的意义的思索。(4分,只写“承上启下”得1分)
17.麦子喻指生命体,麦茬喻指生命的痕迹;通过对比揭示了生命短暂和阳光永恒的深刻哲理;寄寓了作者对乡村永远沐浴在阳光下的希望。(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8.首先指出人们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估量人们历史知识的深浅(2分);接着指出这一评价标准对历史认识可能不仅无益甚至有害(2分);最后借助比喻、类比解释原因:观点错误导致错误地认识历史。(2分)
19.(1)纠正前人因平话以及《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而形成的史实认知错误,亦陈述一些前人忽略的事情。(2分)(2)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纠正对历史的错误认识。(2分)
20.刘备   曹操
21.这几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的失落、孤独,又含高山隐士对免得的淡泊、轻视。
22.
一、审题立意
本则命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
前一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奉行终身的呢?”孔子回答说:“恐怕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用推己及人的方法,强调人应当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推测别人的感受,以“恕”道(宽仁之道)实现同他人的和谐相处。
孔子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若只是从“己”的角度出发,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仪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