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调测高一语文I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包括语言文字运用、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第一~第六题,共90分)和写作(第七题,70分)两大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
试题预览
2017~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调测
高一语文I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包括语言文字运用、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第一~第六题,共90分)和写作(第七题,70分)两大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6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监考老师。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考试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并将考试证号用2B铅笔正确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      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们今天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      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      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A.积淀  纷至沓来  白璧无瑕  
B.积聚  熙来攘往  完美无缺
C.积聚  纷至沓来  完美无缺  
D.积淀  熙来攘往  白璧无瑕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引诱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B.古代的话不光是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C.试卷选择题的填涂、文字简答题的书写要求都非常严格,比如文字简答题,你给出的答案必须书写在答卷框定的区域内,超出框外的将无法进行评判。
D.著名女作家周晓枫专事散文写作,继其散文《斑纹》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之后,又凭新作《有如候鸟》入选“新浪好书榜•2017年度十大好书”。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在一切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第一美德,      。      ,      ,      。      ,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①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
②而必要的距离又是任何一种尊重的前提
③在交往中,每人所能给予对方的东西,决不可能超出他自己所拥有的
④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⑤他在对方身上能够看到些什么,大致也取决于他自己拥有些什么
⑥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⑤①④      C.⑤①④②③⑥      D.⑤②①④⑥③
4.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文天祥祠的一组是(3分)(   )
①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②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③杜宇声寒,柴市一腔留热血     梅花梦断,瓯江千载泣忠魂
④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     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诗句中,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
A.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米。小园香径独徘徊。
D.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21分)
6.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加,加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表扬)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斥退)     予虽浩然无所愧作,然微以白文于君亲(文饰)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挽救)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壁奏秦王(启禀)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到,前往)    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延续)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亏损,侵损)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托付)      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同“饬”,整治)
D.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军队)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交往,交际)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拜)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沿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8分)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 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圣人不易民而教       易:交换
B.学者溺于所闻         溺:拘泥
C.法古无过             过:过错
D.民怪之,莫敢徙       徙:搬迁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用法不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廉颇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汤武不循古而王                贵为天子,富甲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C.令行于民期年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D.恐民之不信己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9.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3分)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3分)

(3)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3分)

10.根据文意,概括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卖  花  声
张舜民①
 楼上久踟蹰,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②。自是长安③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①张舜民,邻州(今陕西彬县》人。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郴州(今湖南),途经岳阳楼时所作。②三闾:战田时楚国某地三个人姓家族的总称。屈原被贬后曾任三闾大夫,掌管其宗族事务,故后世以此代指屈原。⑧长安:唐朝初期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唐以后诗词中,常以“长安”代指当朝国都、国君,这里借指当时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1.上片开头三句(“楼上……三闾”)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12.下片“又看……”句中的“满”字有何妙处?“试问……来书”句,折射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书》)
(2)木欣欣以向荣,                    。 (陶渊明《归去来分辞》)
(3)见可欲,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4)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5)成卒叫,函谷举,                    ,可怜焦土。(杜牧 《阿房宫赋》)
(6)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壁赋》)
(7)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8)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                    。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五、现代文阅读(一) (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三棵树的承诺
冉小江
(1)老家打电话来的时候,我正在睡午觉,迷迷糊糊地听到电话里传来父亲的声音,说的是老家那座高山上的事。那片山林一直耸立到云层里,一到秋天的末尾,日子还没有来得及喊冷,上面就已经盖上了厚厚的一层雪,那雪大半年化不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让山里人进进出出,最健走的人到镇里面往返也得花四个多小时,一路荆棘一路颠簸,说不完的穷山恶水。父亲说的事,是一家姓练的给我们留了一棵树,因为要修路进山,得把田坎上那棵树给砍了,说是上一辈承诺给我们家的,让我们家自己拿主意,父亲年迈,打电话来问我意见。
(2)这个故事还得从我过世的母亲说起。
(3)当年,我的母亲在镇上的中学,负责给全校的学生煮饭,俗称大师傅,其实也就是一个烧饭的工人。母亲仁慈,看见哪个孩子可怜,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就带到家来,管吃管住。我们家楼上楼下常年住的学生就有五六个,还有时不时来改善生活的。
(4)有个姓练的孩子,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带着他们兄弟俩,哥哥因为家里穷,小学没念完就在家帮着干活了。母亲把他从学校喊回家的时候,他的脚趾头已经冻得像一个个胡萝卜,母亲给他换,上父亲的鞋,又从屋子里拿出一套衣服给他穿上。叫他到火炉边的时候,他畏缩得像一只受伤的鹿,因为实在冻得厉害,端起的饭碗都险些落在了地上。就这样,他开始在我们家吃、在我们家住,一住就是三年。
(5)不久后,他母亲知道了这事,择了一个赶场天到我们家来,带了一口袋的洋芋,特意感谢了一番。农村人不会说话,嘟囔着给我母亲承诺,说在他们家的耕地上有三棵碗口那么粗的柏香树,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就送给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给我们家看护,直到长出参天大树,我们家拿来盖大房子。母亲当时也没有任何言语,当是一句玩笑话,只是告诚要让孩子读书,读书才有出路。
(6)这事好像就这么过了,消息零星传来,一年春天山上带话来说其中一棵因为常年用来拴牛绳,恰巧被一头发飙的牛给弄断了。又过了几年,山上又带话来说其中一棵因为长得茂盛的缘故,季节里烟雨频繁,不巧被雷劈成了两半。
(7)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从山上带话来的是老太太的长孙子,老太太已经过世了多年,不幸的是,那个曾经在我们家寄宿的二儿子也因为一场大病被带走了。那个可怜的年轻人,好像一直活在我最初的记忆里,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上面打了很多补丁,两手环抱着自己蜷缩成一团,冷得瑟瑟发抖。母亲就这样把他带到了我们生活里,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我们有衣服,他就有衣服。小时候我们三弟兄总是不理解,白吃白喝还不说,连衣服裤子都要买,这样下去,我们总免不了横眉冷眼,但每次都被母亲训斥一顿才收场。
(8)晚些时候,我给老家的父亲去了电话,说树我们不要了,让他们家自己把树卖了,钱我们一分也不要。我想,母亲在世也会这么做的,当初母亲的目的也一定不是要得到那几棵树。
(9)一棵树几经风雨才活了下来,就像我们人一样,要经过多少的磨难和挫折才能成人?女儿还小,或许有一天我也会给她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就叫三棵树的承诺。说这么一家人,为了报答一个人的一点小恩,三辈人守着、护着,直到有一天其中一棵有幸长成了参天大树,兑现了他们当初的承诺。
(选自2016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4.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5.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6分)

16.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7.请探究文末画线句蕴藏的思想感情。(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说   园
陈从周
(1)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因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的见闻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2)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坂,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3)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弯环,都存乎此理。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
(4)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
(5)中国园林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九狮山亦然。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竞寓鸳鸯之意。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惟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6)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分析,不假思索而造成的。
1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写作层次。(6分)

19.文末以圆明园、寄畅园、殿春簃为例,分别表达了哪些“预想的境界”? (6分)

20.请结合全文,概括中国园林具有哪些“独特风格”。(4分)

七、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脉脉的涟漪;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渐……
很多时候,涟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但有时,涟漪也可能随着作用力的加强而化作惊涛骇浪……
请从自己的人生阅历中选取写作素材,以“连漪”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调测
高一语文II (附加题)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由选考历史方向的考生完成。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鸣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苏轼《留侯论》)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4分)
23.苏轼,与其父       (姓名)、其弟       (姓名),合称“三苏”。因刘邦的      为“高皇帝”,庙号为“太祖”,故语段中称其为“高祖”。(3分)
24.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子房在楚汉战争中所起的作用。(3分)

二、名著阅读题。(30分)
25.(1)下列对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东汉末年,为抵抗黄巾军,幽州太守出榜招兵,刘备因此而与张飞、关羽萍水相逢;三人情投志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祭告天地,结为金兰,共图大事。
B.许田打围后,汉献帝认为曹操旦夕必加害于他,想让国舅董承设法相救,又恐机密泄露为操所知,乃以血写诏缝于玉带内,赐带董承,将旨意秘传出宫。
C.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说:“伏龙、 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对此,刘备深以为然,立马备办丰厚礼物,同关羽、张飞前往南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D.曹操与袁绍对阵仓亭,初战失利,谋士荀彧献“十面理伏”之计,曹操从其计,并于次日夜半伪作劫察之势,诱使袁绍引军追击,中伏而军马死亡殆尽。
E.关羽被曹仁弓弩手所发毒箭射中,华佗闻讯,主动登门,为其刮骨疗毒;曹操风疾发作,华佗应邀为其医治,医疗方案甫出,多疑的曹操就将其下狱拷问。
(2)下列对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这副对联,概述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和单刀赴会的英雄传奇。
B.“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郃定中州”的张飞,常因嗜酒败事:安喜县怒鞭督邮致使刘备逃匿,瓦口隘险被张郃刺杀,阆中鞭打末将终致己遭不测。
C.“舌战群儒”“智激鲁肃、周瑜”“草船借箭”等经典情节,既凸显了诸葛亮风流儒雅、足智多谋的形象,也突出了其在赤壁之战中建立的不朽功勋。
D.张鲁欲兴兵犯境,张松自请前往许都说服曹操攻打张鲁。曹操不予礼遇,将其乱棒打出。回川途中,为表对刘备厚待的感激,张松主动献出西川地图。
E.诸葛亮临终,将所著兵书授与姜维,并嘱其依据图本造用“连弩之法”;算定魏延必反,他又授予马岱一只锦囊,让其在魏延反叛时打开,按计行事。
26.简答题。 (20分)
(1)下面为《三国演义》的部分回目,请在横线上补出该回目缺省的地名或人物姓名。(5分)
①战      本初败绩      劫      孟德烧粮
②      密献诈降书            巧授连环计
③      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2)《三国演义》第五回:各路诸侯虎牢关迎敌,公孙瓒败走,张飞主动出战,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
张飞称谁为“三姓家奴”?为什么称他为“三姓家奴”? (5分)

(3)下面这段文字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  “说客至矣。”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众将应命而去。
周瑜的“如此如此”就是对“反间计”的部署,请简述“如此如此”的主要内容和结果。(5分)

(4)《三国演义》中存“三绝”,请概述其中堪称“智绝”的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前因后果。(5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调测
高一语文I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3分) C
2. (3分) A (B.语序不当,应将“古代的话”移至“不光是”之后。C.不合逻辑,应将“超出框外”改为“超过边框”。D.“周晓枫入选好书”,主宾搭配不当。)
3. (3分) B
4. (3分)C (①此联为杭州岳飞墓阙上的楹联。 “忠骨”,指岳飞尸骨;“佞臣”,指奸臣秦桧、张俊等。②“正气”“丹心”均与文有关:文被囚元朝都城人都(今北京)狱中时,作五古《正气歌》;文七律《过零丁了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此联悬挂在温州江心的文天祥祠。柴市:旧北京街名,文就义于此。瓯江:流经温州入海;德佑二年(1276) ,文受命赴元军兵营谈判被拘,俟机逃脱经海路“至于永嘉(今温州)”,后转入福建,会合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战。④此联为题济南辛弃疾纪念祠联。“斜阳”“望中”等都暗示此联与辛有关,具体参见辛词《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5. (3分)D (“众里.....”句,意思是: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突然不经意间一次回头,却在灯火稀疏的地方发现了她;蕴含的哲理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与此寓意最接近的是D项——尽日寻春,踏破亡鞋,入岭穿云,却一直找不到春的踪迹。兴尽而归,拈梅而嗅,梅香沁人心脾,这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盎然十分了。)
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21分)
6. (3分)C(A负:依恃,倚仗。B.奏:进献。D.编伍:同“编氓”“编民”,即平民。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7. (3分) A (易:变更,改变。)
8. (3分)D(之:无义:助词,取独/无义;助词,提宾标志。A.因:经由,通过;介词。B.于:在,介词。C.而:却;连词,表转折。)
9.(1) (3分)况且有超出常人行为的人,本来就被世俗非议。
评分建议:高、非、被动句,各1分;若整句译文不顺畅,在踩点赋分基础上,倒扣1分。
(2) (3分)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效法旧的制度。
评分建议:强、法、故,各1分;若整句译文不顺畅,在踩点赋分基础上,倒扣1分。(3) (3分)反对旧法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指责),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评分建议:句意,1分;古、多,各1分。
10. (3分)①理论上驳斥保守派,取得了秦孝公的支持。②徙木立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③太子犯法,处罚了他的师傅,确立了国法的威严。(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卫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死了以后,卫鞅听说秦孝公颁下命令访求国中贤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两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姓景的太监)的关系求见孝公。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什么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建不成什么功业。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的人,本米就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诋毁(“知”、“教”分别同“智”、“督”)。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老百姓,你不能和他们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现成的事物。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得好。”甘龙说:“不是这样。 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施行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 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让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却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却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思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不贤能的人(即寻常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 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必仿效旧法度。所以,商汤、周武王不沿袭旧法度却能在天下称王,夏桀、殷纣不变更旧礼制却灭亡了。反对旧法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指责),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得好。 ”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新令(法)。
新令(法)已经制定妥当,没有颁布,(卫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木头。(于是)再次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卫鞅)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此表明决不欺骗。这件事处理完毕后,颁布了新令(法)。
新令(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的百姓以千计算。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在上的人自己先违犯法令。”将依法惩治太子。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依法惩办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将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的百姓大为高兴,没有人拾取别人遗失在路边东西,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盐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南省五市十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