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自我综合评价三(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自我综合评价三(解析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自我综合评价三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黄发垂髫(tiáo)与外人间隔(jiān)B.佁然(yí)往来翕忽(xī)卷石底以出(quǎn)C.幽遂(suì)篁竹(huáng)曾不盈寸(zēng)D.溯洄(sù)篆章(zhuàn)水尤清冽(liè)【答案】D【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
试题预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自我综合评价三
积累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与外人间隔(jiān)
B. 佁然(yí)      往来翕忽(xī)      卷石底以出(quǎn)
C. 幽遂(suì)     篁竹(huáng)       曾不盈寸(zēng)
D. 溯洄(sù)      篆章(zhuàn)       水尤清冽(liè)
【答案】D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A项“间”应读“jiàn”;B项“怡”应读“yǐ”;C项“悄怆幽遂”应写作“悄怆幽邃”。故应选D项。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便要还家
B. 诎右臂支船
C. 佁然不动
D. 左手倚一衡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A项“要”通“邀”;B项“诎”通“屈”;D项“衡”通“横”。
3. 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崔氏二小生
B.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其两膝相比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A项“小生”古义是年轻人,今义是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C项“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指男女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D项“比”古义是靠近,今义是比较。
4. 下列加点词在语句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境过清(凄清)
B. 其船背稍夷(平)
C.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睡时)
D. 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
【答案】C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C项“寤”的意思是“醒时”。
5. 古诗文默写。
(1)《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理想配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3)岁月如歌,别情依依,无论你我身处何方,心都是相通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桃花源记》中体现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窈窕淑女    (2). 君子好逑    (3). (2)所谓伊人    (4). 在水一方    (5). (3)海内存知己    (6). 天涯若比邻    (7).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易错字有“窈”“窕”“涯”,注意和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
点睛:传统的记忆类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类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6. 文华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阅读者•走近《水浒传》”专题学习活动。
(1)【活动一:合作交流】
小文同学在小组内介绍故事情节时说:当宋江等人上山遭到王伦拒绝时,林冲忍无可忍,奋起火并王伦,扶宋江坐了第一把交椅。
你在倾听后,委婉指出小文同学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组内辩论】
针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正方观点:林冲是《水浒传》中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反方观点:林冲不是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你赞同哪方观点?请结合具体情节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小文同学,你好!你给大家介绍的情节很精彩,但好像有一点不是很准确,被王伦拒绝上山的应该是晁盖,林冲火并王伦后,也是扶晁盖坐了第一把交椅。我们一起查阅原著确认一下怎么样?    (2). (2)示例一:我赞同正方观点,林冲生性耿直,武艺高强,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当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以及“火并王伦”等情节,都表现出了林冲是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
示例二:我赞同乙方观点。林冲原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他最主要的性格就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一心想保持住那种富贵安逸的幸福生活。若不是高衙内等人一再设计陷害,林冲又怎能被“逼上梁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  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 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形容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7. 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怎样的特点?
8.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7. 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8.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她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得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女子因恋人久候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与恋人没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和句式特点的分析能力。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要结合诗歌的要点进行分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三秋”,指三个季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他对友人的殷切思念,实是情至之语。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 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9.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心乐之(_____)
(2)佁然不动(_____)
(3)益信声无哀乐也(_____)
(4)恨僧少可语耳(_____)
10.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
B. 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 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
11.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12. 翻译下面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13. 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心情。乙文“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答案】9.     (1). (1)以……为乐。    (2).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 (3)更加。    (4). (4)遗憾。    10. B    
11.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2. (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13.     (1). 遭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2). 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析】
9.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此题注意词类活用,乐:以…为乐;古今异义,恨:遗憾。
10.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而:表修饰/转折;B.以:因为/凭借;C.之:助词,的/代词,当时的情景;D.其:代词,小溪/代词,它的,故选D。
11.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故停顿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12.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句意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重点词有:沸:水波翻涌的样子;息:停止;句意: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13.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的情绪。
乙文参考译文:初二那天,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节选自杨士奇《东里集》)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度松林(_____)
(2)东行数十步(_____)
(3)遂扫石而坐(_____)
(4)被双肩(_____)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2)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16. 选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7. 作者一行人这次游东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案】14.     (1). (1)穿过。    (2). (2)向东。    (3). (3)于是。    (4). (4)同“披”,披着。    
15. (1)(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 (2)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    
16. 写作者一行人出游沿途的风景。    
17. 得到老者送的两本书——《列子》和《白虎通》。
【解析】选自《东里集》  作者:杨士奇  年代:明
参考译文: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14.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被”是通假字,通“披”,披着。
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造”是“拜访”的意思,“意”是“心意、心思”的意思。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式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以看出,第一段描写的是作者一行人出游沿途的风景。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每一段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答。第一段描写作者一行人出游沿途的风景;第二段写作者得到老者送的两本书——《列子》和《白虎通》。从“皆欲取而难于言”一句可以看出,这两本书是一行人最大的收获。
作文
18. 选择一部你读过的名著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答案】参考例文
《杨修之死》读后感
看过《杨修之死》,你曾经为大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感到过惋惜,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吗?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的表现,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对于大政治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在我看来,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试探性。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臣僚们对自己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其领袖价值,而杨修想靠才华获得政治资本,却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的做法为自己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
但我认为杨修最后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这些小事,而是杨修参与了曹氏集团的权力之争。试问哪一朝最高统治者喜欢别人来管自己的“家事”呢?从这个角度说,杨修的死是必然的。
处死杨修,是曹操无奈的选择,而曹操因处死杨修而落了个“嫉贤妒能”的千古骂名。杨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解析】这是一篇读后感作文,可以选择一篇你特别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名著或影视剧进行写作。可以先简要介绍一下作品或电影的主要内容,接着抓住其中印象最深、描写最精彩的片段去谈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身边具体生动的事例去深化认识。还可以写从作品或电影中受到的启发。注意感想部分要写得具体充分,所举事例要典型并紧扣主题,感情要真挚。 (61.240.237.10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单元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自我综合评价六(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