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什邡市城南学校初二下期语文(部编版)第一单元检测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四川省什邡市城南学校初二下期语文(部编版)第一单元检测题(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什邡市城南学校初二下期语文(部编版)第一单元检测题(题卷)一、 基础知识及课外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合计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3分)A、怠慢(dài) 行辈(xínɡ) 屹立(yì)  戛然而止(gá)B、冗杂(rǒng)晦暗(huì)嘱咐(zhǔ)夜深星阑(lán)C、闭塞(sāi)撺掇(cuān)幽悄(qiǎo)装模作样(mú)
试题预览
什邡市城南学校初二下期语文(部编版)第一单元检测题(题卷)
一、 基础知识及课外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合计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怠慢(dài) 行辈(xínɡ) 屹立(yì)  戛然而止(gá)
B、冗杂(rǒng)  晦暗(huì)  嘱咐(zhǔ)  夜深星阑(lán)
C、闭塞(sāi)  撺掇(cuān)   幽悄(qiǎo)  装模作样(mú)
D、糜子(mí)  眼眶(kuànɡ)  蓦然(mò)  大彻大悟(chè)
2.下列字形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    )(3分)
A、行辈   凫水   弄潮  大失所望B、明淅   严峻   斡旋   兴高彩烈
C、亢奋   蓦然   羁拌   惊心动魄D、诱惑   燥热   辨论   人情事故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货运飞船,顾名思义就是以货物运载为主的飞船,一次能装载6吨多物资。
B、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近年来,许多开发商纷纷以“绿色住宅”为招牌,但对绿色住宅的内涵却不甚了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3分)
A、十九大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体验了一次中国“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
B、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中,张一山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在重阳节期间,我市开展并进行了“民风民俗游”的休闲旅游活动。
D、当地时间凌晨左右,墨西哥发生大约里氏7.1级左右的地震,首都墨西哥城也有强烈震感。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B)(3分)
①中国的民族乐器,浩瀚如烟海,灿烂如繁星,数不胜数。
②筝是由面板、底板、边板、筝头、筝尾、岳山、雁柱、出音孔构成的。
③你是不是对古筝有了更深的了解呢?赶紧也来探索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吧!
④古筝音乐含蓄柔美,韵味无穷,时而浑厚深沉,时而优雅抒情,时而慷慨急促。
⑤古筝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A.①⑤④③② B.①⑤②④③ C.⑤①②④③ D.⑤②④①③
6、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拟人 )
7.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2016年德阳市中考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仙李白于公元725年出蜀时所作,记下的是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B. 颔联中的“随”字用得好,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C. “月下飞天镜”描绘了明月倒映入水面开阔、流速缓慢的长江中,犹如天上飞来的明镜,这是诗人仰视所见。
D. 尾联转入抒情,“怜”“送”两词生动地写出了“物”“我”两相依,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2016年德阳市中考题)
说话的目的是让人明白     王昌铭
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话,可是我们今天仍能读懂,说的是蓬草长在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形象地描述了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就可以得到健康成长。可是在荀子之后一千多年,有人偏要说成“蓬生麻中,不扶而挺”,反而变得难懂了。“迅雷不及掩耳”一句就更通俗易懂了,可是这个人要改说成“震雷无暇掩聪”。这个人怎么这样别扭啊?
②这个人其实很有文才。他就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宋祁。他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家喻户晓。他官至尚书,故被称为“红杏尚书”。他还和欧阳修一起撰写《新唐书》。可是他写文章喜欢用生僻字,以显示自己博学多才。上面只是两个例子而已。
③欧阳修是他的朋友,又比他小9岁,不方便过于直率地指出他的这个缺点,就利用互相传阅文章的机会,写了“宵寝匪贞”几个字给宋祁看。宋祁说:“‘宵寝匪贞’,不就是‘夜梦不祥’吗?怎么说得这样让人费解呢?”欧阳修这才把他爱用生僻字的例子诚恳地举出来。宋祁也就有所醒悟了。
④文章写出来是为了给别人看的,首要的目的是让别人很容易看懂。要让人看明白,除了不能像宋祁一样用生僻字外,还应该要简洁不啰嗦。
⑤清代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林之洋、唐敖几个人在淑士国一家酒楼喝酒,酒保错把一壶醋给了他们,林之洋喝了一口,忙喊:“酒保,错了,把醋拿来了。”这时旁座的一个老儒连连摆手,示意他不要喊,接着说道:“今以酒醋论之,酒价贱之,醋价贵之。因何贱之?为何贵之?其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尔贱之;醋味厚之,所以贵之。人皆买之,谁不知之。他今错之,必无心之。先生得之,乐何如之!——弟既饮之,不该言之。不独言之,而谓误之。他若闻之,岂无语之?苟如语之,价必增之。先生增之,乃自讨之,你自增之,谁来管之。但你饮之,即我饮之;饮既类之,增应同之。向你讨之,必我讨之;你既增之,我安免之?苟亦增之,岂非累之?既要累之,你替与之。你不与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寻我之。我纵辩之,他岂听之?他不听之,势必闹之。倘闹急之,我唯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么了之!”
⑥且不说这位老儒滥用“之”字,仅仅从内容上说,也是废话连篇。明明是两三句话便能说清的道理,却作了许多分析和假设,这就显得啰嗦、不简洁了。
⑦如果以为用字怪癖、语言生涩、满口之乎者也就能显示博学多才,那是弄反了。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明扼要,把艰深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才是真正的博学多才。古往今来很多思想家的文章正是这样写出来的。
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文如其人,我手写我心。也即说自己心里的实在话,抒发内心真实的感情;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来写作,让读者容易看明白。要做到如此我们只有从小养成朴实简洁说话的习惯,多从周围人的口头语言中学习有表现力的东西,这样才能写好文,做好人。(有删改)
8. 下列不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B           )
A. 古代先贤的话,通俗易懂的,就不要随意修改。B. 在文学创作中对关键字的锤炼,还是有必要的。
C. 作过多的分析和假设,有时会损害本来的表达效果。
D. 思想可以深邃,但表达不能故弄玄虚,要浅显易懂。
9. 下列对文章前三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第①段中的“震雷无暇掩聪”,与“迅雷不及掩耳”,两者表达的意思相同,前者却显得文绉绉的。
B. 第①段中的两个例子,是为了介绍宋代词人宋祁。他虽有才,但总想处处显示自己博学多才。
C. 欧阳修委婉而诚恳地指出了宋祁爱用生僻字的特点,这种劝说的方法不是朴实说话的风格。
D. 文章开头用宋祁的例子是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前三段是全文的引论部分。
10. 在本文的论述中,没有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           )
A. 比喻论证   B. 举例论证   C. 对比论证   D. 引用论证
二、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社戏》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⑩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⑪“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⑫“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⑬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⑭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⑮“豆可中吃呢?”
⑯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⑰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⑱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11.简要概述选文的主要情节内容。(2分)
孩子们看社戏返航偷吃罗汉豆,六一公公送豆。(意思对即可)
12.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照应前文,表达了作者对社戏依依不舍的情意。(意思对即可)
13.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运用比喻,突出了船航行之快,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用老渔父的喝彩,间接写孩子们划船技术高。(运用衬托,烘托了孩子们行船技艺的高超。)
14.从选文的描写看,阿发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六一公公有哪些性格特点?(3分)
阿发:天真可爱、淳朴无私的农家少年;六一公公:热情好客、憨厚诚恳、宽容善良。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心乐之 以…为乐                  (2)佁然不动 愣住的样子 
(3)益信声无哀乐也 更加                (4)恨僧少可语耳 遗憾 
1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17、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1分)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18、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19、【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 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 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 的情绪。(2分)
 附乙文翻译:
 【乙】 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1)(1)以…为乐    (2)愣住的样子(3)更加   (4)遗憾
(2)B
(3)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4)①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
四、语言积累与运用(7分)
20、请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3分)
①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                                  。(杜牧《清明》)
21、某校是全寄宿制学校,学校对全体新生做了以下两个调查统计表。请根据统计表的信息,进行分析,用“既……,又……”的句式归纳新生矛盾的现状。(45字以内)(2分)(2016年德阳市中考题)
表一
原因 集体宿舍
睡眠不好 不习惯集
体生活 不喜欢食
堂饭菜 洗澡不
方便 不习惯
早起 不能经常
见到父母 管理制
度太严
比例 40% 18% 76% 13% 9% 53% 16%
表二
原因 可以参加更
多课外活动 可以学会
独立生活 自习有老
师辅导 没有父母
的约束 能与同学
更多交流 能学会自主
安排时间
比例 73% 24% 80% 71% 47% 42%

22、(3)请根据以下材料,针对“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受欢迎”这一问题提出两条建议。(2分)
材料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民风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被人渐渐遗忘。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杨丽慧指出,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春节舞龙舞狮、逛庙会,都很有趣。
建议一:将传统的过节形式重新提出来,举办老少咸宜的民俗活动。
建议二:在全社会举办传统节日的文化宣讲活动。
五、作文(40分)
23、(10分)《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了排山倒海的的气势。(150字以上)请你仿写下面的选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
24、(30分)
每个人难免有“不容易”的时候:有的“不容易”是外因带来的繁复、艰辛、曲折……有的“不容易”来自内心的难堪、纠结、胆怯……做好一分职业,兑现一句承诺、改变一种习惯不容易,道一声抱歉、解一个心结、登一次讲台,可能也不容易。有的“不容易”通过努力最终圆满,有的“不容易”竭尽所能也难如愿。或许正在经历,或许已成过往,“不容易”带来的种种感悟,值得珍藏。
请以“___      _____真不容易”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写作要求:
(1)请将标题补写完整;(2)表达真情实感;(3)请勿套作,不得抄袭;
(4)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5)文中勿出现真实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等信息。 (61.240.237.10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下一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四单元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