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Ⅰ卷70分,Ⅱ卷8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经用
试题预览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Ⅰ卷70分,Ⅱ卷8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时,黄龙负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于是,印便有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象。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1. 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后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 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印章,在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 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使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 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和《周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 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指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 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证明的需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 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战国时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曲解原文。原文只说“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2. 试题分析:A. 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到 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偷换概念。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的是契刻符号并非文字。
3. 试题分析:B. 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指 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以偏概全。原文为“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 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指 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以偏概全。原文为“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  光  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
建炎三年,除知宣州。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堕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有删改)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便宜从事                      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
B. 光于榻前面折之                  面折:当面行礼
C. 是欲壅蔽陛下耳目                壅蔽:堵塞蒙蔽
D. 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          怨望:怨恨
5.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 “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C. “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
D. “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简”。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光不畏强暴。朱冲倚仗权势横行霸道,李光捆绑了朱冲的家僮治罪,朱冲暗示讽劝相关部门改调李光,李光也不屈服。
B. 李光为人正直。秦桧要任命亲党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与秦桧争辩,认为秦桧心怀不轨,贻误国家。
C. 李光深得皇上的信任。皇上许他便宜从事;在他当面呵斥秦桧后,想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
D. 李光也遭人忌妒。同郡人杨炜就指责他攀附权相,毁掉了自己的气节;御史中丞万俟禼也指责过他。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2)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
【答案】4. B    5. B    6. D    
7. (1)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们,只有李光不怀疑我。(2)第二天,李光请求离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题中B项,“面折”是“当面反对,当面指责”的意思。从后面李光所说的话及秦桧的反应也可以看出,“面折”肯定不是“当面行礼”的意思;A项,“便宜”是古今异义词,古义里的字面意思应该是“方便适宜”,结合语境分析该项解释正确;C项,“壅”为“堵塞”之意,“蔽”为“蒙蔽”之意,综合起来看,该项解释正确;D项,“望”有“怨恨,责怪”的意思,“怨望”同义复用,为“怨恨”之意。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进直”指的是官员入宫值班供职。此题也可以结合语境来看,“龙图阁”只是一个部门,不是官职,明显是指让李光去这个部门任职。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无中生有,该项中说“李光也遭人忌妒”,原文中并没有相关信息,并且从第四段杨炜的上书内容及最后一段的内容中,不能看出他们忌妒李光。
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第(1)小题中的关键词句有:“我官军也”,判断句;“所过”,所经之地;“见遇”,对待我;“独”,唯独。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句有:“明日”,第二天;“丐”,请求;“面”,当面;“举措”,举动,行为。
参考译文: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年时就不好玩耍,他的父李高称赞说:“我的儿子是云间的飞鹤,将要使我家门兴旺。”父亲去世,他悲哀得像成人一样,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守丧期满,进入太学,考中崇宁五年进士。调任开化令,施政有声望,朝廷召他到都堂考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命他为监当,变更官职,做了平江府常熟县知县。朱勔的父亲朱冲倚仗权势横行无度,李光捆绑了他的家僮治罪。朱冲很生气,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李光不因此而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皇帝从临安移驾到建康,授任他为宣州知州。当时范琼将要率军经过,李光先入州处理政事,范琼到了就打开城门慰劳,留住三天后离去,没有敢哗变的。李光认为宣州离行都最近,于是修理城池,积聚军粮,登记地方百姓,按保伍分编,称为义社。选择其中健壮的人,用土豪来统率,得到保甲一万多人,号称“精拣军”。又在二十三处险要之地设立兵营谨慎戍守,把全城分为十处地方,分别巡逻内外,白天自由行动,晚上守城,有敌情就参战。苗租按年交县的,都送到州里。当初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到守城时,赡养军民的花费,最终靠此来补充。政事传到朝廷,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晋升为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从真州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兴,对使者说:“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于是秋毫无犯。后来,船队经过繁昌,有人骗他说:“这是宣州境内。”于是沿北岸离去。
当时秦桧开始倡议和议,准备张榜告示,打算借李光的名望来压制民心。皇上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签名,议论就会自动停息。”于是用了李光。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借依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李光本意认为只是可以趁和议之机作自治的打算。后来秦桧建议撤掉河南守备,夺去诸将兵权,李光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和谈不可依恃,守备不能撤除。秦桧憎恶他。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当面反对。又与秦桧在皇上面前辩论,于是说:“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心怀奸恶,贻误国家,不能不明察。”秦桧大怒。第二天,李光请求离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我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光说:“我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请求,于是被授任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任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年冬天,御史中丞万俟禼指责李光暗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过了四年,移置琼州。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为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被定案;吕愿中又告发李光与胡铨诗赋唱和,讥谤朝政,调至昌化军。他议论文章考证历史,怡然自得。年过八十,笔力精健。又过了三年,才因为郊祭之恩,复官任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到江州去世。孝宗即位后,追任为资政殿学士,赐谥号为“庄简”。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渡  湘  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③,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③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 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 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 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对自己的看法加以否定。
9. 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简要分析。
【答案】8. AD    9. 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第一句写往昔春日游园之乐,对比之下,更加让人觉得当前流放处境之“悲”;第二句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中“愁”的格外浓重。(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从“悲昔游”“不似湘江水北流”两句可以体会出来,前者是对比,后者是反衬。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分析即可。
【解析】
 
9. 作者未直接写悲和愁,而是写往昔的乐反衬流放的愁。阅读题要结合注释辨析诗人的乐与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登上峰巅而惊心动魄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的是演奏政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登高》中表明自己备尝艰辛潦倒之苦,又因病举酒悲秋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转轴拨弦三两声    (4). 未成曲调先有情    (5). 艰难苦恨繁霜鬓    (6).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扪”“膺”“鬓”潦”的写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习题
石窝窝
尧山壁
石窝窝感觉是在做梦。这才几年的光景,他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变就变成了四体不勤的市民。一年两季庄稼的土地,呼啦啦蹿出好多山峦一样的楼群。他这个曾经的乡级劳模,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连使用过的锄头、犁耙,老伴儿的纺花车、织布机都有人收购,说要成为文物了。打小平房搬到高楼上都半年多了,每次看到这个18A的门牌还都认生:这是家吗?站在窗前往外看,还是头晕,腾云驾雾似的。
做梦都没想到,二十多里外的城市,像放了酵子的面团,可劲地膨大。小村被裹了进去,从农村、城乡接合部到城中村,没用几年。开发商跑马圈地,他们吃肉也给老百姓喝汤,一座农家小院换了三套单元楼房,外加50万元人民币,住一套出租两套,铁杆庄稼,旱涝保收,月进四千多元,顶上一个处级干部。
对于这次城中村改造,开始他也想不通,心里嘀咕了多半年。靠出租房为生,过去叫“吃瓦片”,可是有前车之鉴呀。本家有位六叔,解放前在市里开饭馆,家大业大。后来六叔没了,六婶不会经营,把十几间门面房租出去,一年二百大洋,享了几年清福。后来遇上土改,算剥削账,划阶级成分,房子轻易就被没收了,资本家帽子牢牢戴在头上。“文革”时又被扫地出门,赶回老家监督改造,自家没落脚之地,住进村口破土地庙里,风雨飘摇。1969年一场大雪下了五天,雪停了民兵连长喊她出来扫街。白茫茫雪地,只有她家门前没有脚印。喊了几声没人应,破门而入,人早冻僵了。这件事想起来就打寒战。
一场变革太过突然,思想准备不足。失去土地,农民下岗了,自谋生路。年轻人紧跑几步还跟得上,文化不高,去打工,干保安、送快递。上年纪的跟不上,月月跑银行,领几百元养老金,衣食不愁,没营生可干,吃了睡,睡了吃,总觉得失去了什么,没意思极了。
石窝窝在家坐不住,没事就溜达,见人群就凑,连闻带问,竞摊上了许多好事。超市每天早九点开门,先处理头天剩下的面条,怕酸了,一块二毛八一斤,便宜一半。蔬菜柜上,隔两天下午七点处理一次,刚打蔫就打折,有时论堆儿卖,比自己种菜都合算。有些卖保健品的,搞推介会,进门就发鸡蛋,七八个,石窝窝不听讲领了就走--后来改了规矩,散了会发;石窝窝就耐着性子坐下去,为了那几个鸡蛋。
石窝窝消息灵通,天天挺忙活,天天有收获,白领的鸡蛋吃不完,攒起来腌咸蛋。有时也跟大家分享。有人故意逗他,要饭吃要来的,咱不吃。石窝窝忙分辩,不是,要饭吃得靠门框,喊人家爷爷奶奶。咱这是有人下请帖,大闺女们又拉又拽,喊咱爷爷呢。时间不久,小区的闲人们都出动了,跟着石窝窝去“创收”。
天天排队,天天开会,跟进的人越来越多。石窝窝跳出来,找到另一份工作,给房地产开发商发广告,一天发出去500张,给50元工资。8开的16开的画片,印刷精美,花花绿绿,一张成本好几元。开始石窝窝还舍不得发,看着谁都不像有钱的,半天还没发100张。同行告诉他,不能那么认真,落叶纷纷,大海捞针,老板说上钩的人有概率,只管发就是了。石窝窝开了窍,见人就发,天女散花,500张不大会儿就发光了。一天50,十天500,一个月1500元,顶过去一个民办教师的月收入呢。发着发着有了发现,这印刷精美的广告,人们并不喜欢,有人躲着,有人不接,有人看一眼随手扔在地上,扔得他心疼,好几元一张呢。他便一张张捡起来,攒多了当废品卖,一斤四角五,又一笔收入。有人说他,脱了裤子放屁,干脆领过来就卖到废品站多省事。石窝窝连忙摆手,那可不行,咱农民办事也有底线;我发是一种劳动,捡也是一种劳动,公私分明呢。
(选自2016年第22期《小小说选刊》)
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城中村改造让石窝窝获得了好处,住上了高楼,月收入顶上一个处级干部,但他却想不通,仍想着他的小平房和旧式农具,这其实是那种狭隘的小农意识在作怪。
B. 小说中间插叙了石窝窝六叔家当年的“前车之鉴”,其作用是说明石窝窝担心租房为生的原因,丰富小说内容,增加作品的内涵。
C. 石窝窝由不适应城市生活到适应城市生活的关键转折点是他在城里“摊上了许多好事”,能创收,有光可占,这时的石窝窝已经变成了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
D. 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取材现实生活,刻画人物、叙述故事都尊重现实;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平静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令人掩卷深思。
12. 石窝窝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13. 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根据文本简要阐述。
【答案】11. BD    12. ①不适应城市生活.搬上高楼半年多了,感觉茫然,如同做梦.②精明,有经济头脑.买便宜东西,领免费鸡蛋,发广告挣钱,把别人扔掉的广告捡起来当废品卖钱.③为人诚信,做事有底线.有人建议把领到的广告直接卖钱,他坚决不干    
13. 小说反映出当前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问题,它大量侵占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虽给农民带来不少实实在在的利益,但也给农民的心灵造成了极大冲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农民一下子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会有一个思想阵痛的过程.而安排好融入城市的农民的生活和工作当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形象,B项考核结构,CD项考核情节,其中A项,“这其实是那种狭隘的小农意识在作怪”的理解错误,这应该是表现的农民的本性;C项,“这时的石窝窝已经变成了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错误,由石窝窝的行为和“咱农民办事也有底线”的话可以看出他扔具有农民的淳朴。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要求答出石窝窝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首先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进行概括,此题可根据文中的情节“搬上高楼半年多了,感觉茫然,如同做梦”“买便宜东西,领免费鸡蛋,发广告挣钱,把别人扔掉的广告捡起来当废品卖钱”“有人建议把领到的广告直接卖钱,他坚决不干”概括其“不适应城市生活”“精明,有经济头脑”“为人诚信,做事有底线”的形象特征。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目,答题时要概括文章的情节,然后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表达的情感,答题时先总体概括小说的内容“小说反映出当前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问题”,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它大量侵占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虽给农民带来不少实实在在的利益,但也给农民的心灵造成了极大冲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最后概括作者的观点“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的农民一下子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会有一个思想阵痛的过程.而安排好融入城市的农民的生活和工作当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程开甲:此生情定核裂变
戴  红
①著名物理学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