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随堂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苏武传》随堂练习(高一必修四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苏武传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旄节(máo) 窥观(kuī)旃毛(dān) 啮雪(niè)B.喟然(kuì) 羝羊(dī)纺缴(zhuó) 典当(dāng)C.廪食(lǐn) 秩訾(cí)扶辇(niǎn) 斧钺(yuè)D.煴火(yūn) 穷厄(è)诡言(guǐ) 自刎(wěn)解析:A项,“旃”应读“zhān”;B项,“当”应读“dàng”;C项,“
试题预览
苏武传  同步练习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旄节(máo) 窥观(kuī)   旃毛(dān) 啮雪(niè)
B.喟然(kuì) 羝羊(dī)    纺缴(zhuó) 典当(dāng)
C.廪食(lǐn) 秩訾(cí)    扶辇(niǎn) 斧钺(yuè)
D.煴火(yūn) 穷厄(è)     诡言(guǐ) 自刎(wěn)
解析:A项,“旃”应读“zhān”;B项,“当”应读“dàng”;C项,“訾”应读“zī”。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渐渐。
B.恐前语发 发:揭 露,暴露。
C.因厚赂单于 赂:贿赂。
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判处。
解析:C项,赂:在此指赠送礼物。
答案:C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目。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班固《苏武传》)
3.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台阶
B.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祭祀
C.子卿壹听陵言。                 壹:务必
D.自分已死久矣                   分:职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中“分”,应为“料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各级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惶恐饮药而死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加以老母系保宫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子为父死亡所恨           ②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①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②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但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递进关系。B项两个“以”是介词,但前者是“因”后者是“凭借”的意思。C项两个“为”是介词,介绍对象;D项前一个“因”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后一个为介词,可译为“凭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苏武对汉朝坚贞不贰的是
①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②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③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④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⑤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⑥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③李陵叙述妻子改嫁的情况,④是描述自己当初投降时的心境,含有这两项均可排除;①②可以间接表现苏武的坚贞不二,⑤⑥则直接地表现了苏武的坚贞。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之所以派李陵去劝降苏武,是因为两人同是汉朝侍中,同时出使匈奴,而且两人一向交情深厚。
B.李陵为劝降苏武,叙述了苏武的兄长与弟弟服务汉朝皇帝,都不幸身亡;母亲去世,妻子改嫁了,两个妹妹和三个子女,如今也不知去向了;暗示苏武回去没有好处。
C.苏武却表示,皇帝对自己及家族有恩,甘愿像服务父亲一样报效朝廷,即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坚信朝廷不会怀疑自己的忠贞而加害自己。
D.李陵被苏武豪言壮语所感动,意识到自己背叛汉朝罪孽深重,于是挥泪与苏武诀别自刎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 “同时出使”;C项,“坚信朝廷不会怀疑自己的忠贞而加害自己的”无中生有。D项“诀别自刎了”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③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答案】(1) 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2) 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3) 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确实心甘情愿。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本题在解答是应重点关注“空:白白地”、“安所见”又怎样表现呢”、“夷:全部”、“谁为”:倒装句,为谁”、“虽:即使”、“诚:确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 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 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 ,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孟坚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罪逭于躬,祸移于母   逭:免除。
B.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写入……名册。
C.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
D.酌其本末,事不相侔 酌:斟酌、考虑。
解析:C项,爱:吝惜。
答案:C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  )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 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 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 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解析:①是作者以假设立论,专指李陵;②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⑤是 说范鑫、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B.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C.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D.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解析:“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 李陵功大于过”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李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
答案:D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解析:(1)“获罪”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讥”的意思是“批评”。
(2)“苟免”“微”是重点词语,该句是被动句。
(3)但,只是;患,担心;而,表示转折。
答案:(1)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
(2)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
(3)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选自欧阳修《六一诗 话》)
答案: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 文士不独知己难得

参考译文:
(一)我评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它们,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 、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名字列入上将的名册,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
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 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丢掉国君的使命,挫伤国家的威风,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会讨回损失,所以这两位不死。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作为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况且这两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两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王埋怨国家,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 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啊!
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可惜李陵不死,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
(二)晏元献公的文章天下独绝,尤其擅长写诗,并且对后学多有引荐,一时间,名士往往出自他的门下。梅圣 俞平生所写的诗很多,但晏公唯独喜欢其中两联,是:“寒鱼犹 着底,白鹭已飞前。”我曾经在梅圣俞家见到晏公亲手写的书简,再三称赞这两联,我怀疑并问梅圣俞这件事,圣俞说:“这并非我写得最好的诗歌,难道是晏公偶然间自己在其中发现了什么吗?”才知道自古文人不仅了解自己难,了解别人也更难了。
四、语言运用
13.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字数在60~90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解析:歌词中“心存汉社稷”是中心,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将“ 难中难”加以细化即可。
答案: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 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笳声令我心酸。忠心如可鉴,我命不足怜,敢筑孤冢向中原!
14仿照下面句式的特点,另写两句话,使其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态度。
我喜欢呐喊的生命,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                 。 
解析:在选择关系的句式中形成对比是仿写的关键。
答案:我追求坚贞的生命,宁做绝壁倒挂的松,不做随波逐流的萍 我向往奔放的生命,宁 做殒身飞落的瀑,不做波澜不惊的塘 (122.240.194.2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四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张衡传》同步练习』  下一个『《廉颇蔺相如列传》练案2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