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大庆市第51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试题初三语文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选择题(20分,每题2分)1.选出读音正确的一项()A挟着(xié)食宿(xiǔ)解剖(pāo)惟妙惟肖(xiāo)B瞥见(piē)诘责(jié)骨髓(suí)越俎代庖(áo)C祈祷(qǐdǎo)累赘(léizhuì吮吸(yǔnxī)半身不遂(suí)D消弭(mǐ)跛行(ǒ)膂力(lǚ)法
试题预览
大庆市第51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试题
初三语文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选出读音正确的一项(   )
A 挟着(xié )       食宿(xiǔ)         解剖(pāo)         惟妙惟肖(xiāo)
B瞥见  (piē)      诘责(jié)         骨髓(suí)          越俎代庖(báo)
C祈祷(qǐdǎo)      累赘(léizhuì      吮吸(yǔnxī)       半身不遂(suí)
D消弭(mǐ)        跛行(bǒ  )     膂力(lǚ)          法家拂士(bì)
2选出下列字形正确的一项(  )
A杳无消息       门庭若市      辄乱旗靡      抑扬顿挫
B毕恭毕敬       侃侃而谈      味同嚼蜡      百无聊赖
C义正辞严       皮开肉绽      忐忑不安      深恶痛疾
D中流砥柱       有利可援      深居简出      成群接队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这个人多次在我背后使坏,我和他真是有不解之缘啊
B大庆的水系四通八达,融会贯通,营造出“百湖之城”的油城景观。 
C 面对这个让人哑然失笑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面无表情,默不作声。
D 在京剧《霸王别姬》中,梅兰芳以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B问问精通实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C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D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B.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我在海上远航过,在空中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威力所吸引了。
6.下列句子 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 现在,科技治霾已经成为共识,希望科技可以治理雾霾,还我们一个蓝天。
② 与此同时,各个省市环保部门也在加快推进科技治霾的过程。
③ 如果舍本逐末,那么雾霾的治理效果将大打折扣。
④ 雾霾是当今各大舆论场不可避免的热点,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新手段为雾霾问题的解决带来一道曙光。
⑤ 但环境污染的主体在人,根治雾霾在于约束人的行为,科技只能为治理雾霾提供依据和手段。
⑥ 很久以来,科技部就已经开始探索科技治霾的路径。
A ④⑥②①⑤③    B ④⑥①②⑤③  C ①⑤③④⑥②      D ①⑥②⑤③④
7.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舜发于畎亩之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8.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9. 下列语句中没有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理解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朵奇葩。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士的言论和谋略。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共12策。
B.《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和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C.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吴军节节败退。后来陆逊被拜为大都督,他先是坚守关隘,后及时抓住战机,水淹七军,蜀军最终全线崩溃。(《三国演义》)
填空题
11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1)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        ,                    大而言之,          ,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
(3)青春,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朝气蓬勃的少年不会向往“                   ,               。”(陶渊明《饮酒》)不会沉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伤感,热血沸腾的身躯里涌动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迈,是“                    ,                      。”(李白《行路难》)的自信。

二.阅读与理解

【诗歌鉴赏】
阅读《游山西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2.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 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热爱。                                
13.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2分)
答:                                                                
                                                                     

【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18题 (16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 ,又不受。使 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                 辟 :               
②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                  骄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16.【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                               的高贵品质。(4分 )

17.结合现实生活,给【甲】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18.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2分)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孙继权《孟庙的树》完成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⑤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
⑦ 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wēiruí形容枝叶繁盛。),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⑦ 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⑧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⑨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⑩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⑾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 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⑿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 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⒀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1月22日)
19第②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和“我”代指。(2分)
                                                                        
20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
                                                                      
21第段引用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请问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3分)
                                                                          
                                                                      
22尽管后来孟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请另举一例。(2分)
                                                                      
                                                                       

(二)阅读《阅历与读书》完成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风,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 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 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23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4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26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则看到留心看纸的背面。”(2分)
                                                                     
                                                                          

三.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与小男孩所有的石头交换,但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头,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甜,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一直在想小女孩是否也藏起了最好的糖果。
  这则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期中初三语文答案
一 选择题(20分)
1.D   2.C   3.D   4.C   5.B    6.A    7.D    8.B   9.D    10.D
填空题(10分)
11略
【诗歌鉴赏】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尾联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这首诗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沉醉于淳朴的农村生活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解答】解析:12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有误,“足”体现的是农家的丰收。B.有误,社戏是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演的戏,社日是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C.有误,没有去职回乡后的郁闷。D.正确。故选:D。
13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其中蕴含的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12(2分)D.
13(2分)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古文阅读】
14(4分)①祸患,灾难 。   通“避”,躲避   ②赏赐 。 傲视    
15.(4分)①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 
16(4分)舍生取义 ;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 。(意思对即可。)
17(2分)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论据三: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论据四: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 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论据五: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8(2分)答案示例: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观点正确,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那么,国君赏赐了 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现代文阅读】
19(2分)银杏、紫藤
20(2分)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以及孟子这株大树。 “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 写古树为写孟子作了铺垫。
21(3分)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和哲学理想;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做了充分的铺垫;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化了主题。(意思对即可)
22(2分)孔子。尽管后来孔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他的经历与孟子的遭遇十分类似。
23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2分)二者不可偏废。(1分)
24 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5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1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2分)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26第②段。(1分)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意思对即可。2分) (61.240.237.24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湖北省随州市2018年语文中考模拟试题(8)』  下一个『浙江省乐清育英学校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